欧阳修为什么诬告狄青?

欧阳修为什么诬告狄青?

()
中文名:
欧阳修为什么诬告狄青?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狄青看到了欧阳修要行礼,要卑躬屈膝。 这就是宋代“重文抑武”造就出来的官场风气,武将先天就比读书人地位低,自北宋立国以来,一直如此。 要说狄青这个人在北宋是一种什么地位,只能说他是一个传奇,被低估了的传奇。 首先,北宋除了是一个重文抑武的

宋朝名人推荐

狄青看到了欧阳修要行礼,要卑躬屈膝。

这就是宋代“重文抑武”造就出来的官场风气,武将先天就比读书人地位低,自北宋立国以来,一直如此。

要说狄青这个人在北宋是一种什么地位,只能说他是一个传奇,被低估了的传奇。

首先,北宋除了是一个重文抑武的政治环境,同时还是一个武将勋贵阶级固化的背景,虽然大量的文人都是通过科举制入朝为官,相对来说阶级的“壁垒”很薄,但对于武官来说,在高度压制武人的政策下,上层的武官已经如同一潭死水,难以流动。

简单来说,就是文人有晋升的渠道,而且前途广阔,而武人的晋升渠道本就狭隘了,前途还一片茫茫。

但也是在这种背景下,狄青崛起了。

狄青并不是什么世家子弟,他就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平民百姓,他在青年的时候还因为与人打架被抓进官府坐牢,并且被执了“黥刑”,所以脸上被刻了字,又刚好因为当时北宋和西夏的关系变得紧张,北宋朝廷需要大量征兵,于是便优先将牢里的犯人发配“充军”。

就是这样,狄青进入了军队,他却没想到,竟然“因祸得福”。

或者说“因祸得福”这个词并不恰当,因为狄青的成就是靠他自己一路打出来的,所以命运的阴差阳错将狄青送入了一个适合他的舞台,充军后,狄青成为了一名骑兵,常年驻扎在西北,面对西夏的挑衅行为,狄青屡屡给予西夏痛击。

狄青这个人有个很大的特色:打仗的时候像一只疯狗。

因为狄青自知出身普通,想要出头唯有搏命,何为搏命?

无非就是身先士卒,陷阵杀敌。

当然啦,这一切都需要高强的武艺作为支撑,狄青的功夫还有力气都是上佳之资,他没有显赫的家世,所以要想让手下的士兵服气,那就得拿出能够震慑人的战绩,比如当年的霸王项羽,他即便是出身高贵,可他真正征服其他诸侯王的乃是他那能够举鼎的王霸之力,还有他一人一剑屠杀百人的可怕经历。

在战斗时,狄青喜欢戴一个“青铜獠牙面具”,戴了面具之余,狄青还披头散发,状若魔鬼,以这幅形象直面、冲杀敌人,敌军心理本来就恐惧了,更别说狄青的武力值极高,久而久之,狄青也创造出了以一敌十,敌数十的可怕战绩,西夏兵每次看到狄青就转头跑,狄青成为了宋仁宗时期的一位边境“神人”。

公元1038年,三十岁的狄青被任命为“延州指挥使”,按照狄青的出身、年龄、职位三个维度来看,狄青已然是当时武将中的一个“奇迹”了,而在杀敌的过程中,狄青依然是身先士卒,四年的过程中,狄青亲自杀敌的大战就有二十多场,身上受的伤数都数不清,但这些伤痕都成为了他的荣耀。

在著名的“安远之战”中,狄青已经受了很严重的伤了,北宋军也同样疲惫不已,可他听说西夏援军又来了,于是不管身上的伤情,继续策马杀敌,狄青浑身淌血出现的那一刻,北宋的大军沸腾了,西夏的军队胆颤了,就靠着狄青的威信,双方的战争结果直接调转了过来。

此战一了,狄青的名声大作,朝廷以范仲淹、韩琦为首的文官纷纷对狄青作出了高度的赞赏,就连宋仁宗都提出如果可以的话,他要见一见狄青这个人,而狄青因此走上了权势的快车道。

公元1040年,狄青被尹洙介绍给了范仲淹和韩琦,这两位北宋的“宰相”对狄青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范仲淹则是给了一本《左氏春秋》赠予狄青,他告诫狄青偶尔也需要“修身养性”,不能只靠打杀,言外之意,就是范仲淹在暗示狄青,一个彻底的武人在北宋一朝是很难爬到巅峰的,同样也需要一些文化。

狄青对范仲淹的提醒铭记在心,于是便开始大量学习,这是狄青的人生转折点。

二人一见奇之,待遇甚厚。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

可即便狄青的成绩如此耀眼,范仲淹和韩琦对狄青的评价如此之高,大宋的政治环境依然没变。

公元1041年,西夏李元昊大肆入侵北宋,朝廷派出范仲淹、韩琦担任主帅领兵拒敌,其实这两个文人已经是朝廷文人中“帅才”的天花板了,可在好水川一战中,范仲淹和韩琦竟因为“出击”和“防守”的策略产生矛盾,被李元昊打得大败。

假如此战让狄青来打,那么结果肯定又是不一样,所以北宋的悲哀就在于,即便世人都知道文人打仗大概率不如武人,可为了重文抑武,依旧选择让文人来指挥战争,相反是有能力的武人被搁置、冷落,如此荒唐的格局,也是宋代独有。

后来宋仁宗如愿见到了狄青,这位威震西北的猛将让宋仁宗颇感新奇,他看到了狄青脸上的字后,便询问狄青,按照狄青如今的身份和地位,根本就没有必要把过去的刑罚一直留着,而狄青则表示这些伤疤是造就他如今一切的根本,所以不敢忘掉也不能忘掉,面对狄青的态度,宋仁宗非常满意。

不久后,狄青以武官的身份晋升为枢密副使,成为了北宋中前期最耀眼的武将,做到了很多人心中所认为的不可能。

但这,远远不是狄青的终点。

公元1052年,广西的壮族首领侬智高卷起叛乱,因为此前侬智高请求归附宋朝廷,以此来获得宋朝廷的援助对抗交趾的李朝,可这个请求遭到了宋朝廷的拒绝,于是侬智高便自立政权,号之为“南天国”,所以在他反叛前,宋朝廷和北宋广源州实际上已经“分离”开了。

当侬智高卷起叛乱后,北宋顿时内部大乱,在前线和侬智高作战的北宋将领不断被击败、被杀,在这种背景下,狄青决定挺身而出,毛遂自荐,让宋仁宗同意他带兵南下平叛,宋仁宗自然是答应,在给狄青送行前还亲自到场敬酒,可见宋仁宗对狄青的重视。

狄青南下后,迅速整顿混乱的军纪,在稳定了军队的内部纪律后,狄青开始进攻侬智高,在狄青和西夏作战多年的丰富经验下,侬智高被狄青击败,邕城被狄青收复,所以狄青缔造了北宋历史上为数不多平定内乱的大捷。

以此功绩,宋仁宗将狄青枢密副使的“副”字摘掉,正式任命为枢密使,狄青正式登上了军权的顶峰,本以为狄青成为枢密使,这是北宋武人的转折点,可谁能想到,狄青的“好日子”还没过几天,就有人看他不顺眼了。

或者说,不是看狄青不顺眼,而是狄青在枢密使这个位置上,很多人有意见。

这些人就以欧阳修为首,对狄青开始了“审视”。

因为宋太祖的祖训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而且枢密院就是特地创造出来“以文抑武”的,所以狄青一个武人爬到了权力的巅峰,甚至还是枢密使,面对宋太祖的意志,这完全就说不过去,最重要的是,大家很怕武官夺权的局面会再次上演,狄青的影响力太大了,没人可以安心。

于是乎欧阳修便趁着宋仁宗生病上书宋仁宗,上书的内容大致就是反对狄青担任枢密使如此高的职位,并且给宋仁宗陈述厉害,而宋仁宗迫于宋太祖的祖训和当时朝廷中文官的地位,不得不听从欧阳修等人的意见。

事实上,欧阳修并不觉得自己错了,在他的眼中,镇压武人的地位是他们这些文人的天职,正如范仲淹和韩琦都算是好官,但在打仗的问题上,他们宁愿输,都不让武将掌权指挥,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朝廷风气非常之荒唐。

而关于欧阳修如何“诬陷”狄青,最经典的一个说法就是“狗发亮”。

又言者以青家狗生角,且数有光怪,请出青于外以保全之,不报。

当时朝廷大量的言官“弹劾”狄青,理由不是什么公事,而是荒唐的神鬼之说,他们指出有人看到狄青家里的狗身上都在发光,言外之意就是:

有异象,有异心。

宋仁宗虽然很欣赏狄青,但宋仁宗一生都被文人拿捏在手里,在大事上依然要遵守文人的意志,所以宋仁宗虽然被誉为“仁”,可也有人说他是北宋最“窝囊”的皇帝。

而欧阳修看出了宋仁宗“动摇”了,便顺势提出让狄青外放做官,也就是贬狄青的意思,宋仁宗耳根子软,便让狄青到陈州当知州去了,这件事对狄青的打击很大,因为狄青深知自己的存在能够为大宋建功立业、收复江山,可惜还是难抵过重文抑武的轻视。

“狄青为枢密使,有威名,帝不豫,讹言籍籍,修请出之于外,以保其终,遂罢知陈州。”

无缘无故被贬官,并且卸掉兵权,狄青的遭遇可谓是大宋的“第一冤”,而为了安抚狄青,宋仁宗还是给狄青加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虚衔,在名义上,狄青也是大宋的宰相,只不过实权却少得可怜。

到了陈州后,宋仁宗竟还派出太监以探望狄青的名义“监视”他,面对宋仁宗转变的态度,从信任到猜忌,狄青知道这一切都是文官所造成的,他的内心郁闷不已,不久后狄青的嘴巴上竟长出了毒疮,一代名将最终因为感染身亡。

狄青去世后,朝廷还是给予他很体面的后事,只不过比起狄青后期的遭遇,任何的体面都无法弥补了。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