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扩张史》系列 五、懿王衰世 文/图/辑| 寒山忆雪 公元前950年左右的周穆王时代,周王国西征犬戎的同时,遭遇到淮夷的背后袭击,虽然周王师及时回援,稳住了东方的形势,但也仅仅只是打败徐国,令其臣服,并不能彻底攻灭徐国。 徐国为首的
周文王姬昌陵墓探究
商代东土诸部的“亞”族铭文集萃
封神演义中,为什么元始天尊从不教姜子牙法术?原因很简单
中国出土一件文物,实为夏朝古文字“夏篆”,西方考古家坐不住了
周顷王姬壬臣,没钱办丧事的君王
身为大罗金仙,手持打王金鞭,闻太师为什么不敢杀妲己?
姜子牙简介,被尊为百家宗师
中国庞贝古城内黄县,商中宗陵系中国唯一一处商代地上王陵
妲己祸害商朝江山,遭后人唾骂,为何西施覆灭吴国,却无人指责?
闻仲作为姜子牙真正的对手,虽然战死了,但也得到了足够的尊重
有人说:“夏朝是人们生活最幸福的朝代。”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夏朝,一个只活在文献中的朝代
姜子牙建立的齐国历经658年,如何被田氏代替?背后原因是9个字
平陆县前庄商代遗址出土文物
纣王到底对贾夫人做了什么,以至于美丽的她跳楼自尽
纣王妲己日日腻在一起,却没有孩子,其实是妲己不敢有,也不能有
酒池肉林到底是不是商纣王的发明?
国博考古·视频 | 走近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商代墓地
《少年歌行》萧瑟雷无桀男扮女装,混入后宫向宣妃讨血给无心解毒
河南出土五个骷髅头,疑是夏朝遗物?历史上的后羿竟是暴君
《华夏民族扩张史》系列
五、懿王衰世
文/图/辑| 寒山忆雪
公元前950年左右的周穆王时代,周王国西征犬戎的同时,遭遇到淮夷的背后袭击,虽然周王师及时回援,稳住了东方的形势,但也仅仅只是打败徐国,令其臣服,并不能彻底攻灭徐国。
徐国为首的淮夷经此一败,也老实了一段时间。大约从周穆王十六年起(约公元前947年),直到穆王的孙子周懿王时代,前后50余年,周王国的东南方都保持了安定的局面。
这种安定的局面,与成王中后期和康王前期类似。也因此,周穆王时代也被视为西周历史上的一个中兴时期。
在这个中兴时期,还留下了周穆王西行的传说。在这个传说中,周穆王一直西行到「昆仑之丘」,在「瑶池」之畔会见了西王母。那么,这个传说是否属实,或者是否有原型呢?
1
穆王西行事件,主要记载于《穆天子传》中,《竹书纪年》中也有相关记载。巧合的是,这两部书都来自于西晋时期汲郡的战国古墓中,属于「汲冢古文」系列。既然这两部书对穆王西行的事情都有记载,那么穆王西行的可能性就存在了。
穆王西行,以及涉及到的昆仑之丘、西王母、瑶池,是很多人都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对于昆仑之丘、瑶池位于哪里,西王母又是什么人物,说法实在很多。
甚至有一些猎奇者,把昆仑、瑶池的位置,与新疆甚至苏美尔、埃及联系起来。
按照西周中期的势力范围来看,别说埃及了,就是到新疆都是不可能的。
在《穆天子传》中也记载,穆王西行去时一万四千里,回来时是一万里。按照一万里来算,从洛邑向西的航空距离,可以抵达中亚的咸海、里海一带。但这只是直线距离,而且还是按照现代的里程单位来计算的。
西周时期的一里约等于现在的400多米,所以穆王西行万里,实质相当于现在的四千公里左右。此外,穆王西行并不是像今天一样乘飞机或者走高速,而是要在黄土高原崎岖的盘山道上左弯右绕。更主要的是,穆王如果西行,必然是要巡视西北方的犬戎各部,重复行路是免不了的,而且路线更加曲折,所以这4000多公里的单线总路程,可能航空距离连一半都不到。
这样算下来的话,再结合西周势力范围没有超过河西走廊来看,穆王西行达到的昆仑之丘,很可能就是河西走廊南侧的祁连山,而瑶池,很可能就是河西走廊的某个上古湖泊,或者祁连山南麓的青海湖。西王母,则是当地一个比较大的西羌部落的女性酋长。
穆王西行的传说,不是我们重点考证的内容,而且资料缺乏,也很难考证出什么结果。那就让我们回到中原,回到周王国中来。
2
穆王在位三十九年,约公元前924年去世,他的儿子继位,是为周恭王,史记中记载为周共王。
相比他的父亲来说,周恭王算是一位守成之君,就像前文说的那样,淮夷被揍老实了,犬戎也正常朝觐纳贡,四海升平,天下安定。
恭王在位期间,值得一提的两个插曲,一个是位于周王畿西北方、泾河中游的密国,被恭王攻灭。这段历史在《竹书纪年》和《史记》中都有记载。
另一个是恭王时期的青铜器铭文显示,周王的封臣用土地来交换财物,比如裘卫盉、九祀卫鼎和倗生簋,其中后两者显示的土地交易,并没有通过周王国的官方认证。
这透露出一个信号,那就是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出现了变化。
众所周知,西周的土地制度是著名的井田制。比较流行的解释是,一个贵族的土地分成九块,周围八块是隶农的私田,中间一块是贵族老爷的公田,隶农需要去公田里无偿劳作,以此来抵消自己私田的田税,可以说是以劳代税。
但井田制实质上是后世儒家的说法,西周真正的土地制度,可以总结为「王田制」。也就是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所有权在周天子的手中。而后,天子之下的诸侯或封臣,拥有的是周天子分封或赏赐的土地使用权。当然,使用权不是白得的,诸侯和封臣是要给周天子上贡纳税的。
不过,西周时期的交通条件与后世是不能相比的,而且土地的产出也比较少。如果把粮食和物产运输到王都缴税,都不够路上吃的。所以诸侯与封臣也实行以劳代税的模式。当然,诸侯不可能千里迢迢去王畿的王田里劳作,他们的以劳代税,指的是义务为周王征战,并且自带干粮,以及武器军械。
虽然都是以劳代税,但封臣与诸侯还是有所不同的。诸侯距离远,以劳代税的比例高,不过也偶尔上贡物资。封臣在王畿内,距离近,以劳代税的比例低,要上贡的物资比较多。
而在诸侯与封臣这一等级,甚至要到大夫与士这个等级,才会出现隶农各分一块田地,然后到贵族老爷的田里义务劳动这种画面。
如果类比后世的话,西周中前期的这种土地制度,类似于唐朝中前期的均田制。被计口授田的农民,除了缴纳赋税外,还有一部分归属折冲府的军户,要义务服兵役,并且自带部分干粮,自备部分军械。
这种制度下,土地往往是不能随便交易的。而恭王时期出现土地交易,就意味着,王权所有制的公田,被逐渐变成私人所有的私田了。王室失去了王畿内的赋税来源,天子所掌握的财富资源也就越来越少了。与此同时,很多拥有天子所赐田地的王师军士,卖掉了田地之后,也无力支撑自己自带干粮、自备军械。
也就是说,一方面,天子直属的西六师、东八师,逐渐无力自己养活自己,需要王师「拨款」养活。另一方面,王室拥有的财富物资越来越少,越发难以养活王师军队。
可能有人会问,那么土地总量没变啊,生产的财富哪里去了呢?很简单,进入了那些买了田地的贵族的私库去了。
这就像唐朝中期,均田制瓦解,军户组成的府兵,无力自己养活自己,朝廷丧失了大量税收来源,也无力养活府兵,最后不得不放开地方节度使截留赋税,自行募兵,盛唐气息从此不再。
不过对于西周来说,各地诸侯原本就是自己管理自己的,所不同的是,周王室仍然苦苦支撑,用越来越少的收入,供养越来越难养的王师军队。这势必导致一个结果,王师的战斗力不断下降,周王国本部的综合实力也逐渐变弱。
在这个基础上,周恭王时期天下太平,尚且能应付的过去,而到他儿子周懿王即位,一旦有战争发生,情况就不妙了。
3
周恭王在位二十四年,于公元前900年去世,他的儿子姬囏即位,是为周懿王。第二年为周懿王元年,也就是公元前899年。
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在前面讲某王某年,对应的都是约公元前多少年,而周懿王元年,没有约了,就是公元前899年,为什么呢?这与一场天文现象有关。
《竹书纪年》记载,周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
最直接的解释就是,周懿王元年,郑地出现了天亮两次的现象。
天这么会亮两次呢?目前最靠谱的解释是,日出之前恰好发生了日全食,于是人们既没有看到日全食,又看到了原本变亮的天,由亮变黑,最终再次变亮,于是便形成了「天再旦」这一天文奇观。
而遇到天再旦这个奇观的,多是在郑地。西周的郑地并非后来中原的郑国,而是郑国的始封地——关中西部凤翔一带的郑地,也称作「西郑」。
天文学家根据这些信息推断,能让凤翔地区的古人在清晨日出前遇到日全食,并形成天再旦景观的,只有公元前899年4月21日的那一次日全食。所以,周懿王元年,也就确定是在公元前899年了。
周懿王即位后,天下已安定50余年,四方无战事,被周王国打败的犬戎和淮夷,经过半个世纪的生聚,又恢复了实力,开始伺机反周。除了这两者外,陕北高原与晋西山区的白狄,经历昭王、穆王、恭王时代70余年的时间,也逐渐壮大,对西周王畿形成威胁。
到周懿王七年(公元前893年),西戎南侵关中周王畿,戎人的军队甚至一度逼近镐京。周懿王十三年(公元前887年),狄人又入侵关中,一度入侵到岐邑一带。
这两次入侵记载于《竹书纪年》当中,《诗经》中则记录了周人反攻「猃狁」的历史,比如《小雅·采薇》中的「靡室靡家,猃狁之故」。这里面的猃狁,可能就是《竹书纪年》中记载的西戎。
在「太王迁岐上」一文中,简单分析过,猃狁与犬戎可能并非同一族群,犬戎与昆夷是一族两称,而猃狁则是「匈奴」或者「胡」的谐音称呼。
当然,这个说法是建立在语言学的分析上,不一定准确。也有说法认为,猃狁就是犬戎,或者是犬戎的一个分支,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
不管是哪一种可能性,至少在周人看来,猃狁与犬戎,都是戎人的一部分,而且由于他们都处在周王畿的西北方,所以也都被统称为西戎。
除了戎狄入侵关中以外,淮夷也又一次在东南方挑事。淮夷入侵的历史未见史书记载,而是记载于史密簋的铭文上。
面对西北与东南同时出现的边患,周懿王能否像他的爷爷周穆王那样左右开弓,一手揍戎狄,一手殴淮夷呢?
4
答案是否定的。
西周王田制度的瓦解导致周王室掌握的资源变少,王师的战斗力也日益下降。在反击淮夷之前,周懿王不得不先躲避戎狄的锋芒,把都城从镐京迁到镐京以西、岐邑以东的犬丘(今兴平一带)。
直到六年后的周懿王二十一年(公元前879年),周人才组织好军队,北上反攻猃狁。这场反击战的主帅是虢公,也就是当时的虢国君主,虢叔的后裔。
然而周人好几年准备的一场反击战,却以周师大败而告终。周人的军队可能损失惨重,经过前几年被戎狄入侵洗劫,再到这一次反击戎狄失败,难怪周人会喊出「靡室靡家」的哀叹。
西北战场失利,东南战场也不好过。史密簋铭文记载,淮夷中的卢夷、虎夷,联合中原地区的杞国(夏王族后裔)、舟国,攻打周国的东土,也就是中原以东的地区,可能在现在的山东一带。随后,师俗和史密分别率领齐国的军队反攻入侵者,并俘获了数百人。
但这场战役只局限在山东地区,真正与淮夷接壤的中原地区,尚且没有资料证实是否存在战争。不过,根据形势判断,战火都烧到了齐鲁大地,连周王国最东端的齐国都被动员起来了,中原必然也不会太平无事,而且更可能战事进行的相当艰难。
在战争失败的情况下,周人是不会去铸造青铜礼器去纪念战败的,这就是周懿王时期周与淮夷之战缺少青铜铭文记载的原因。当然,这只是推论,真实历史究竟如何,还有待新的考古发现。
在西北与东南两面受敌的情况下,周懿王应对乏力,最终忧郁而死。对于周懿王的在位年数,众说纷纭,《竹书纪年》记载为25年,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是8年,至于究竟是多少年,暂时也没有确切的结果。
不过可以确信一点的是,周懿王临终前,并没有把王位按照父死子继和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周恭王的弟弟,也就是比周懿王大不了多少岁的王叔,是为周孝王,青铜铭文记载为周考王。
这一次传位既不符合父死子继的原则,也不符合兄终弟及的原则。之所以如此,恐怕是因为周懿王太子年幼,而周懿王又在「卫国战争」中表现的很差劲,不得不传位于年长的王族亲贵,以挽救周王朝所面临的危局。
那么,临危受命的周考王,能否发挥「国有长君,社稷之福」的作用,带领周王朝摆脱眼前的危局呢?
本文为寒山喷史原创文章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作者
看更多历史文章请关注头条号
「寒山喷史」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