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有关大明永乐朝一直都有这么一个笑话,说永乐皇帝朱棣乃是太子朱高炽的“征北大将军”,因为自永乐八年起,朱棣就一直在不断地亲征北伐蒙古,一直到他驾崩的永乐二十二年都未曾停止,朱棣本人也是在回北京的路上驾崩的,而这十几年的时间里,大明的国政,
杨八妹
王善人第四十三代传承人王强,欲将南宋岳飞精忠报国之“精忠盏”捐赠
宋朝·北宋名言名句大全:经典语录 名人名言
万历后,明朝从此一蹶不振,因为它犯了这个错误
别再被水浒传欺骗了,蔡京真的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好人
都说宋朝是一个诡异的朝代,那么宋朝皇室都发生了哪些诡异的事情
《大明王朝1566》:忙着修仙与搞钱,呈现嘉靖帝病态人格神经质
曾巩
朱元璋将阿札失里领地分为三卫,而朵颜三卫或未参与靖难之役
岳飞抗金的金是什么朝代?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决胜江淮:南宋名将荟萃,蒙古八十万大军兵败如山倒
明仁宗张皇后:历经六朝,被称女中尧舜,曾有机会避免土木堡之变
朱棡逝世打乱朱元璋布局,朱允炆:三叔若活着,朱棣肯定不敢造反
嘉靖年间,一男子去朋友家做客。盛情之下,朋友想要宰一只鸡来款待他
此人是金庸笔下的多情王子,实际却是一代明君,曾向宋徽宗进贡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徐渭熊
司马光真砸过缸救过人?马未都提出不同意见,老师从不说后来的事
刘伯温:注意南昌!朱元璋:啥意思?刘:注意朱文正!恍然大悟
明朝的东西厂、锦衣卫在清兵打来时没有行动么?
“文臣无所不能,武将一无是处”,没人害死狄青
后世有关大明永乐朝一直都有这么一个笑话,说永乐皇帝朱棣乃是太子朱高炽的“征北大将军”,因为自永乐八年起,朱棣就一直在不断地亲征北伐蒙古,一直到他驾崩的永乐二十二年都未曾停止,朱棣本人也是在回北京的路上驾崩的,而这十几年的时间里,大明的国政,大多数时候都是由太子朱高炽主导的。
当时叫做“太子监国”。
所以朱高炽掌握大权,不是在他登基的时候才开始算起的,早在永乐七年的时候,朱高炽就已经是大明实际上最高的权力拥有者了,严格来说,朱高炽掌握大明实权,长达十五年之久。
这也难免后人拿这件事来开玩笑,说朱棣更像是一个北伐的将军,真正的皇帝实际上是朱高炽,但朱棣的北伐艰难,朱高炽的监国也不轻松,就是监国的十几年时间里,朱高炽把自己的身体给熬残了。
其实就算是朱高炽自己当皇帝都没那么辛苦,但他头上还有一个皇帝父亲,这对他而言,心理压力非常大。
普通的皇帝只要管理好国政,不用担心别的,而朱高炽则是还要控制“尺度”,做得不能太好,也不能太差,一旦做得太好了,就会喧宾夺主,引起朱棣猜疑,一旦做得差了,那么大明朝就将颠覆,朱高炽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一步步熬过来的。
作为朱棣的儿子,朱高炽和朱棣有点不像,因为他是一个好吃懒动的人,未必是懒做,但肯定是懒动,这导致了朱高炽和父亲朱棣、弟弟朱高煦魁梧雄壮的身材截然不同,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胖子。
朱元璋还在世的时候,朱高炽到南京读书,当时给皇子皇孙们也有安排“骑射”的课程,而朱高炽的骑射成绩也不算差,但朱高炽对于军旅之事那是完全不感兴趣,对文政、人心却有着独到的观点。
造成朱高炽这种特质的根本原因可能是朱元璋的“青睐倾向”。
因为朱元璋最爱的长子朱标,而朱标自幼被朱元璋以各种文人熏陶的方式培养,朱标的军事能力肯定比不上二子朱樉、三子朱棡、四子朱棣,可朱标的治国能力、经学能力却是非常突出,朱元璋非常喜爱长子。
不管朱标是因为擅长文政从而被朱元璋钟爱,还是因为被朱元璋钟爱了才刻意培养擅长文政,这都说明了朱元璋更爱文人而不是武人,而朱高炽虽然是朱棣长子,但关于燕王世子的身份,能做决定的人是朱元璋而不是朱棣,所以朱高炽就有意变成祖父青睐的人物。
事实上,朱高炽成功了,因为朱元璋对朱高炽的印象很好,认为朱高炽有人君之才,也册封了朱高炽为燕王的继承者,立为燕王世子,而朱棣更为偏爱的次子朱高煦则是被朱元璋“排斥”,因为朱高煦性格暴戾、喜怒无常,让朱元璋觉得这小子没救了,所以朱高煦争不赢朱高炽,跟朱元璋的安排有一定的关系。
但朱高炽走的这条路线,对他的身体并没有什么好处,因为朱高炽本身就是爱吃、懒动的一个人,平时不参与戎马之事,朱高炽的身体越来越肥胖,这种肥胖在年轻的时候倒还没什么,随着年龄增大,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朱高炽的毛病就越来越多。
靖难之役时,朱高煦数次冒死营救父亲,这让朱棣在主观情绪上偏向立朱高煦为储,于情于理,朱高煦都是他最爱的儿子,也是最像他的儿子,因此朱棣常常告诉朱高煦,你大哥身体并不好,你要加把劲,这话的言外之意就是:你努努力,或许我就把储君换成你了。
所以不为别的,朱高炽曾经就差点因为身体的原因丢掉储君的位置,这也意味着朱高炽在靖难之役时期,他还只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身体就开始有问题了,问题还严重到朱棣说出了“易储”的话,可见问题严重。
毕竟朱高炽是朱元璋钦点的继承人,朱棣虽然敢造建文帝的反,但朱元璋的安排他不敢不从,因为他造反靠的就是朱元璋儿子的身份,所以易储对于朱棣来说,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另外,在朱棣北伐期间,朱棣听说在北京的朱高炽经常一天吃好几顿,朱棣听到这个消息气不打一处来,因为朱高炽明明都这么胖了,还在不停地吃,这就是在“自取灭亡”,因此朱棣下令让厨房不允许给朱高炽吃那么多顿,可朱棣终究不在北京,吃多少不还是朱高炽说了算。
所以朱高炽明知道自己有病,还硬要放飞自我。
朱棣登基后,在立储的问题上摇摆不已,他到底是听亲爹的话,继续立朱高炽为储,还是坚持自己的内心,将功劳更大的朱高煦立为太子,想来想去都是想不明白。
但随着永乐朝建立了一段时间后,朱棣还是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因为当他坐上皇帝这个位置的时候,他站在了一个朱元璋曾经看问题的位置:
他发现治国似乎还是得靠仁君。
朱高煦有战功,但大概率是跟他一样的“善战之君”,而经历过靖难之役后,大明其实是承受不起太多的战争负担,所以为了让天下休养生息,朱棣明白让朱高炽当继承人更合适,就像朱元璋当年培养朱标一样的。
而从永乐七年开始,朱棣还多了一个北伐蒙古的职责,为了抑制蒙古的发展,同时也为了北伐有充足的后援,朱棣在北伐之前安排了太子朱高炽监国,虽然表面上说是暂时性的监国,可事实上,永乐朝因为靖难之役造成的创伤,还有漫长的北伐,朱高炽承担的乃是一个沉重的国家元首之职。
朱棣在前线打仗是爽了,建立了一代英明,但问题是,打仗总需要粮草,总需要士兵,总需要银子吧,这些东西从哪里来?
当然都需要朱高炽来安排。
朱棣登基后,重用了宦官并奠定了中央的“内阁”官制,这是继朱元璋废除丞相、独揽六部大权后的一种补充改革,这些制度的建立都是为了方便皇帝执政,但朱棣却不是内阁制度的最早受益者,朱高炽才是,因为监国太子等同于在朝的皇帝,对这些制度的应用也是十分需要。
第一次永乐北伐,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但也不算短,将近两年的时间都已经让朱高炽忙得焦头烂额,而在第一次北伐归来不久的永乐十一年,朱棣策划第二次北伐。
之所以第一次北伐后要回来看看,一是为了解决粮草等问题,其次则是回到南京考察太子的监国工作,并且“提醒”太子不要拉帮结派,朱棣一方面把权力全部放给太子,一方面又在提防朱高炽建立朋党,以便来架空他的皇权,所以这也是朱高炽困难的地方,他需要无时不刻打消父亲的多疑,不然又会造成父子相疑的局面。
此后的几年时间里,朱棣展开了多次北伐,朱高炽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即便是朱棣在展开北伐的同时,永乐一朝还能有一个“永乐盛世”之称,这一切都归功于朱高炽对王朝的经营,他一方面劝导朱棣不要效仿汉武帝穷兵黩武,一方面又在筹集钱粮送往北方。
所以北伐看似只是朱棣一个人的丰功伟绩,他的后勤总司令朱高炽也是劳苦功高的大功臣,也是朱高炽在背后的默默付出,在朱棣后期,朱棣根本就没有提过易储的事情了,因为朱高炽有资格,他真的有资格当皇帝。
对于朱高炽来说,还有一件事让他心力交瘁,那就是“迁都北京”。
迁都北京,这是朱棣在登基之后就确定的事情,因为朱棣是坐镇北京的藩王出身,朱元璋交给他“保家卫国”的任务始终刻在他的骨子里,因此成为皇帝后,朱棣不忘“天子守国门”,与其在南京指挥藩王抵御敌人,不如直接北上北京,以北京为门户,守卫燕云十六州以及中原世界。
其次,南京是建文帝的立身之处,不管建文帝再怎么被朱棣扫出南京,终究有他的“根基”在此,比如始终不臣服朱棣的方孝孺,就是最好的例子,明面上反对朱棣的只有方孝孺这些人,但背地里盯着朱棣的人肯定不少,所以为了避免在南京被颠覆,朱棣决定迁都北京。
而迁都事宜,也不可能是北伐的朱棣来主导,只能让太子朱高炽来主导,朱高炽监国的几年还包括了“考察北京”的工作,这对朱高炽而言是难度很高的事情,因为他的大伯朱标,当年就是为了迁都西安从而考察陕西,在陕西的时候就染上了病,回来不久后便离世了。
毕竟古代社会的路途破烂不堪,而且通行的时间需要非常就,一路的颠簸还有南北气候的转变,让人的身体受不了是常事,更别说朱高炽的身体比起朱标根本就好不到哪里去,让朱高炽颠簸几次,朱高炽也是在消耗生命罢了。
因此朱高炽对于自己的太子之位从来都不贪婪,朱高煦数次想夺,朱高炽都没有和他斗起来,正是因为朱高炽知道自己身体根本无法支撑大业,但朱高炽豁达,他的儿子朱瞻基却没有那么大方,朱高炽也需要对儿子负责,假如他把皇位拱手相让,朱瞻基就要死在朱高煦的手里。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朱棣驾崩于榆木川,这是他人生最后一次亲征,在归来的路上就撒手人寰,做到了“君王死社稷”的人君职责,而在朱棣驾崩时,朱高炽其实都已经“风烛残年”了,虽然还是壮年的岁数,但身体实际上已经破败不堪了。
本来这种状态的朱高炽是很难保住皇位的,因为在前线战场的汉王朱高煦拥有着最强实力的明军,而朱高炽身边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被淘汰下来的明军,如果朱高煦发动叛变,朱高炽根本挡不住。
可朱高炽监国多年,跟朝廷大臣有着非常牢固的关系,不管是杨士奇还是杨荣,还有张辅、薛禄等人,他们都支持朱高炽登基,这种做法的理由也很简单,因为朱高炽性格温和,也不向往穷兵黩武的武功,所以朱高炽迅速登基,控制一切。
在整个大明王朝中,朱高炽对自己的死表现出来的态度是最豁达的,某一天他夜观星象,看见天上的星辰有所坠落和升起,这就正是预示着他即将离开这个世界,所以他召来了蹇义、杨士奇这些人说了一番“遗言”。
他说他监国二十年,中间受过的苦太多了,既要管好国家,又要小心猜测朱棣的意思,这种难度是成倍增加的,对于朱高炽来说也非常痛苦,这些话正体现了朱高炽的绝大部分伤害,就是在监国时期积累的,而朱高炽的基础病被这些情况所诱发,所以他的生命即将走到了尽头。
在朱高炽驾崩的两天前,他忽然发病卧床不起,而关于他的症状,唯有“中风”最适合解释,他本身因为肥胖本就有一点高血压症结,而高血压的最大危害,就是会发生中风事件。
朱高炽躺下后,他让人将朱瞻基从南京召回,还没等到朱瞻基回到北京,他便已经去世了,他留下遗诏,让朱瞻基继承皇位,而他在位时候的多项举措,也只能由朱瞻基来进行了,他已经无法继续完成了。
说朱高炽是“暴毙”,这到底是算的,可暴毙的背后,却又是一个有着大量基础病的朱高炽,自他还是世子时期,关于他“身体不好”的说法就已经不罕见了,所以他能活到朱棣驾崩,自己再当几个月皇帝,这实属非常难得了。
据说朱高炽在驾崩前的几个月还吃了“仙丹”,但这种寄托在古代所有帝王都无果的渺小愿望,又怎么可能实现,更别说仙丹会积累毒素,这只能是加剧他死亡的诱因罢了。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