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获赠战国竹简,意外揭开甲骨文百年谜团,难怪夏朝找不到

清华大学获赠战国竹简,意外揭开甲骨文百年谜团,难怪夏朝找不到

()
中文名:
清华大学获赠战国竹简,意外揭开甲骨文百年谜团,难怪夏朝找不到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中国人眼里,上古三代夏商周真实存在,毋庸置疑。 但是西方学者对夏朝是否存在,一直存在争议,质疑点是中国未出土夏朝实物史料。然而,不少中国学者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朝遗址。因为推测年代和史书记载的夏朝方位,都能契合。 其实,《史

商朝名人推荐

中国人眼里,上古三代夏商周真实存在,毋庸置疑。

但是西方学者对夏朝是否存在,一直存在争议,质疑点是中国未出土夏朝实物史料。然而,不少中国学者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朝遗址。因为推测年代和史书记载的夏朝方位,都能契合。

其实,《史记》中的《夏本纪》对夏朝描述颇多,但司马迁距离夏朝已经过去两千多年,夏朝又没有文字体系和流传实物。

所以对于《史记》描写的夏朝历史,西方学者同样质疑。

不仅是夏朝,在甲骨文未出土之前,还有人对商朝存在质疑。实际上,根据现在的考古发掘,证实《史记》真实可信,但上古传说时代的史实却仍然争议不断。

天无绝人之路,甲骨文出土后,专家解读甲骨文发现不少疑似夏朝的记载。

2008年,清华大学获赠流失海外的战国文物,和甲骨文相互印证,表明夏朝真实存在。

甲骨文“西邑”记载

甲骨文的发现颇具戏剧性,最开始在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被发现。

当时小屯村村民认为甲骨是一种中药材“龙骨”,很多都被磨成粉末治病。

学者王懿荣在治病时偶然发现甲骨上刻有符号,并辨认出这是一种久远文字。

之后,考古专家奔赴小屯村,陆续开展挖掘工作,总共发掘15多万块甲骨。甲骨文的出土,从实物证明商朝存在。约公元前17世纪,商汤灭夏朝,那甲骨文是否有关于夏朝的记载?

其实甲骨文主要是占卜的卦辞,历史事件记载很少。

而且甲骨文属于新出土的文字,辨认极难,目前仅有1500多字被识读。

也就是说,甲骨文就算记载夏朝历史,我们也很难读懂,像无字天书。

然而,专家经过不断研究甲骨文,发现里面反复提到“西邑”,比如说“于西邑”、“告于西邑”、“燎于西邑”。“邑”在汉语中指代都城和国家,或者是分封制下的封地,经常有采邑一说。

商朝人在称呼自己都城时,经常使用“大邑商”的美称,周朝人也自称“大邑周”。

从甲骨文史料可以看出商王害怕鬼神作祟,所以一直在祭祀“西邑”。但具体西邑在哪?指代什么地方却没明说。

实际上,夏朝是后人对这段历史的定义,历史上夏商两朝只是部落联盟,文献多用“夏”指代。就算有很多史料支撑,但归根到底没有实物出土,关于夏朝的争议从未停止。

夏朝据现在年代久远,没有文物出土实属正常。

就算出土这一阶段文物,辨认历史时期也是难题

。但是2008年,清华大学获赠一批竹简,和甲骨文西邑相互印证,证明夏朝存在无疑,中国是实打实的五千年历史。这批竹简能够回国,也是历程艰辛,极为不易。

战国竹简“西邑夏”的记载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很多文物被掠夺海外,至今还没有回国。甚至有些文物,渺无音信,无从寻找。

2008年,海外文物市场忽然出现一批战国竹简,挖掘于何时何地无从得知。但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认为,如果文物为真,其史料价值极大。

文物市场买瓷器和书画的人很多,买竹简的却很少。因为竹简不易保存,虽然年代久远却价值有限。但是对于史学研究而言,竹简极具研究价值,往往能够印证历史。清华大学想要购买竹简,却遇到难题。

因为根据规定,学术机构不能直接从海外拍购文物,也就是清华大学没有资格直接购买竹简。

因此清华大学只得采取迂回战略,以校友捐赠的形式获得这批竹简。

经过研究史料和采用碳十四测定,此批竹简的年代大概是战国中晚期的楚简。楚简距今也有2000多年历史,比《史记》的成书年代还早几百年。仔细研读发现,楚简里面包含有已失传的《保训》和《尹诰》。

而且在《尹诰》中,出现“西邑夏”三字。

《尹诰》描写的是夏朝开国功臣伊尹的事迹,伊尹跟着商汤南征北战终于灭夏。

《尹诰》写到:“自习翦西邑,戡(平定之意)其有夏”,伊尹献计从西面灭夏,这就是甲骨文提及的西邑不谋而合。

在伊尹生活的那个年代,夏朝正值最后一任帝王夏桀统治。夏朝称西邑夏,商朝称大商周,完全说得通。所以这批竹简,不仅弥补失传史料,还能和已有史料相印证,一举两得。

夏朝灭亡以后,商朝国君仍然祭祀,原来西邑夏的称呼也变成“西邑”。

虽然甲骨文的年代早于这批楚简,但楚简记载的有关历史却比甲骨文早。

商朝本来是夏朝属国,却最终灭了夏朝,商王心理也惴惴不安,所以祭祀夏朝寻求内心安稳,也不难理解。而关于夏朝国都遗址或者相关文物,也许早毁于战火,由于年代久远未能保存下来。

史料也能相互印证,也是证明历史事件存在的方式,不容忽视。

前面也提到,其实很多朝代称号都是后人创造,当时人并不如此称呼,夏朝人也当然不自称为“夏朝”实际上夏朝称自己为“文夏”。

夏朝真实存在

夏朝在历史上存在四百多年,中国处于部落时期,没有文字记载和遗址存在,不足为奇。

但如果因此质疑夏朝存在,却过于绝对。基本上每个民族都有被质疑的历史阶段,无可厚非历史需要质疑才能进步。

就像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述项羽焚烧阿房宫“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但现在考古发掘却认为秦朝阿房宫只是打地基,根本没有杜牧写的那么气势磅礴,《阿房宫赋》更多是艺术加工。

历史有质疑,才能有真相,但无意义的质疑却并无益处,甚至是徒有名称。

就像最近韩国网友挑起中韩泡菜之争,认为泡菜起源于韩国。事实却是泡菜在中国历史久远,中韩泡菜的制作工艺和味道也不尽相同,这种争议令人啼笑皆非。

历史事实不容质疑,不是谁语言激昂,谁声音大,就能改变的。韩国某些网友的泡菜之争,完全没有意义和讨论的必要。

时代在不断发展,争议也永远不会消失和停止。但

任何时候还是那一句话,真相不容质疑,再怎么质疑也不能撼动。

总结

学术问题离不开质疑,各家自有各家说法。

历史问题研究角度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是千差万别,但基本史实却不容质疑。认为历史是由人写出来的,质疑历史上发生的一切,就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缺少对国家历史认同,这种思想极其危险。当然历史也在不断发展,新出土的实物能够证实或者纠正历史。

比如以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是同一本书。但在一墓葬却同时出土《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证实其实是两本不同的兵书。

项羽火烧阿房宫,其实当时阿房宫只是打地基并未建成,项羽怎么能烧?

实物史料很重要,但并非一切历史。

一些西方学者借“没有实物印证”来质疑中国历史,其心可诛。

总而言之,在种种质疑面前,一定要擦亮眼睛,学会明辨是非,不能被错误史观诱导。

参考资料:《史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