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中华”。《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云:“若使游步中华,骋其龙光,岂夫多士所能沈翳哉。”《魏书·宕昌传》:“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可以确定,近两千年前,中国先人就已经以“中华”自称了。 比如“中国”。 《礼记·中庸》:“是以声名洋
周文王姬昌陵墓探究
商代东土诸部的“亞”族铭文集萃
封神演义中,为什么元始天尊从不教姜子牙法术?原因很简单
中国出土一件文物,实为夏朝古文字“夏篆”,西方考古家坐不住了
周顷王姬壬臣,没钱办丧事的君王
身为大罗金仙,手持打王金鞭,闻太师为什么不敢杀妲己?
姜子牙简介,被尊为百家宗师
中国庞贝古城内黄县,商中宗陵系中国唯一一处商代地上王陵
妲己祸害商朝江山,遭后人唾骂,为何西施覆灭吴国,却无人指责?
闻仲作为姜子牙真正的对手,虽然战死了,但也得到了足够的尊重
有人说:“夏朝是人们生活最幸福的朝代。”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夏朝,一个只活在文献中的朝代
姜子牙建立的齐国历经658年,如何被田氏代替?背后原因是9个字
平陆县前庄商代遗址出土文物
纣王到底对贾夫人做了什么,以至于美丽的她跳楼自尽
纣王妲己日日腻在一起,却没有孩子,其实是妲己不敢有,也不能有
酒池肉林到底是不是商纣王的发明?
国博考古·视频 | 走近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商代墓地
《少年歌行》萧瑟雷无桀男扮女装,混入后宫向宣妃讨血给无心解毒
河南出土五个骷髅头,疑是夏朝遗物?历史上的后羿竟是暴君
比如“中华”。《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云:“若使游步中华,骋其龙光,岂夫多士所能沈翳哉。”《魏书·宕昌传》:“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可以确定,近两千年前,中国先人就已经以“中华”自称了。
比如“中国”。
《礼记·中庸》:“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礼记》,被认为是小戴传授孔子经学的笔记,此语是对孔子的高度称赞。《汉书·陆贾传》:“皇帝……继五帝三王之业,统天下,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始有也。”
汉初,古人就以“中国”自称了。只是,这个“中国”,并不是所谓的“强汉”抑或“大汉”的另一个“国号”。
或曰,“中国”这个词出现的还要早。
何尊
西周成王五年(前1033年),周王在成周营建都城,祭祀武王,丙戌日对宗族小子何进行训诰。青铜器何尊铭文记载了浔高的内容,其云:“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自之乂民。’”
今人称,“中或”,就是“中国”。这个解释说得通,后面具体解释。
一个解释是,“中国”的含义,就是“居中之国”或“中央之国”。这个说法不错。但不能止于此,不然,很可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中国”的观念,在中国的历史上确实起源极早。其中,体现着建立在上古先民辉煌天文成就基础上的“天道之悟”;也反映着建立在时空统一观基础上的哲学认知和用事制度。
《周礼》记录了西周职官制度,又包含着众多长期积累的重要理论。其《天官·叙官》载:“惟王建国,辨证方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辨证方位”,就是确认四方,端正方位。
郑玄
郑玄《注》:“辨,别也。……玄谓《考工》:‘匠人建国……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是别四方。……正位谓此定宫庙。”孙诒让《正义》引干宝:“辨方谓别东、西、南、北之名,以表阴阳。”贾公彦《疏》:“谓建国之时辨别也。先须视日景以别东、西、南、北四方,使有分别也。正位者,谓四方既有分别,又于中正宫室朝廷之位,使得正也。”
从典籍记载上古先王立国实践看,也确是如此。
《尚书·盘庚》载:“盘庚既迁,奠厥攸居,乃正厥位。”孔颖达《正义》引郑玄:“正宗庙朝廷之位。”《逸周书·作雒》载:“及将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乃位五宫:大庙、宗宫、考宫、路寝、明堂。”
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何中国自古的“宗庙朝廷”,包括绝大多数民居,都端端正正,坐北朝南。
距今7000年前的安徽双墩遗址中,出土了若干“二绳”,即“+”符号遗物。证明当时的人们,已经通过“立表测影”观测日升日落,将时空很好统一了起来。
《周髀算经》
《周髀算经》对这种方法总结说:“以日始出立表而识其晷,晷之两端相直者,正东西也。中折之指表者,正南北也。”
由此,上古先民有了“四方”和“中央”的观念。
甲骨卜辞中,商王居“中”祭祀“受年”,祈求天帝保佑“东土”“南土”“西土”“北土”皆“吉”,也就是风调雨顺年丰。这已经将统一的时空观念与政权治理结合在了一起。
所以,《吕氏春秋·慎势》云:“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天下之地,方千里以为国,所以极治任也。”
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并不简单地因为居中,可以和四方等距,便于统治管理,更重要的,而是“中央”距天最近,便于与天地沟通,“奉天承运”。
黄帝
上古先民形成的第一个宇宙理论,是“天圆地方”。天的圆顶,是天极,也是最高天神的居所。在古人认知中,最早认为地是平的。但是,平的“地方”,无论如何不可能和像盖子一样扣在地面上的“天圆”严丝合缝结合于一体。于是,古人改进了自己的理论,进而认为地面也是隆起的,中间高四周低,这是“昆仑”想象产生的根源。古人并且认为,最早的黄帝便居于昆仑之虚。
这个观念流传下来,就是古人哲学上的“允执其中”或曰“允执厥中”的理念,“中行”和“中庸”思想也由此而来。
在政治用事制度上的表现,则成为“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
说回到何尊的“宅兹中或”。
《说文》曰:“或,邦也。”段玉裁说:“邑部曰:‘邦者,国也。’盖或国在周时为古今字,古文只有或字,既乃复制国字。”他后面又说,或成为国,可能先经过域,再成为国。就是说,“或”是“域”之本字,的确发音亦为“yu”;“域”之含义为“邦”;然后才有“国”字,义也为“邦”,所谓“邦国”是也。
周成王
所以,周成王所说武王讲的“中或”,是“中间之邦”,或者“天下之中”,“告天”就是禀告天帝,本王住到那里以便受天大命以治天下。
《荀子·大略》:“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这个“礼”,是从古天文学发展中形成的天神崇拜,又进一步形成的政治礼乐制度。
这种制度,更具体表现在前引《淮南子》的那段话里。其中,对于国中之宫、宫中之庙等等,皆有“讲究”。
比如,《周礼·考工记·匠人》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在可知后世的王都中,唐长安城可以清晰地看出这种设计;再有就是北京的紫禁城。当然,周代所说的“方九里”就太小了,比如北京紫禁城就不知比这大了多少倍,但形制上一如既往。
限于篇幅,不多赘述。只是,这种形制,同样来源于“观象授时”,基于时空统一系统,是独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体现。
例如“九经九纬”,是八方九宫的理念,在《礼记》中,孔子将其抽象化为伦理道德理论了。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