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1牧野之战示意图 自商朝第十九位君主盘庚迁殷后,商朝政局逐渐稳定,迎来了中兴契机,盘庚因此获"世祖"的庙号;六十多年后,高宗武丁时,商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武丁中兴";再到世宗祖甲,配享庙号,说明当时国力仍盛。 56.2盘庚迁殷挽
周文王姬昌陵墓探究
商代东土诸部的“亞”族铭文集萃
封神演义中,为什么元始天尊从不教姜子牙法术?原因很简单
中国出土一件文物,实为夏朝古文字“夏篆”,西方考古家坐不住了
周顷王姬壬臣,没钱办丧事的君王
身为大罗金仙,手持打王金鞭,闻太师为什么不敢杀妲己?
姜子牙简介,被尊为百家宗师
中国庞贝古城内黄县,商中宗陵系中国唯一一处商代地上王陵
妲己祸害商朝江山,遭后人唾骂,为何西施覆灭吴国,却无人指责?
闻仲作为姜子牙真正的对手,虽然战死了,但也得到了足够的尊重
有人说:“夏朝是人们生活最幸福的朝代。”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夏朝,一个只活在文献中的朝代
姜子牙建立的齐国历经658年,如何被田氏代替?背后原因是9个字
平陆县前庄商代遗址出土文物
纣王到底对贾夫人做了什么,以至于美丽的她跳楼自尽
纣王妲己日日腻在一起,却没有孩子,其实是妲己不敢有,也不能有
酒池肉林到底是不是商纣王的发明?
国博考古·视频 | 走近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商代墓地
《少年歌行》萧瑟雷无桀男扮女装,混入后宫向宣妃讨血给无心解毒
河南出土五个骷髅头,疑是夏朝遗物?历史上的后羿竟是暴君
56.1牧野之战示意图
自商朝第十九位君主盘庚迁殷后,商朝政局逐渐稳定,迎来了中兴契机,盘庚因此获"世祖"的庙号;六十多年后,高宗武丁时,商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武丁中兴";再到世宗祖甲,配享庙号,说明当时国力仍盛。
56.2盘庚迁殷挽救了商中期危局
祖甲之子廪辛和康丁相继继位,两王在位时间都不长,商朝实力并未明显削弱。两位商王在位期间主要对西方的羝方、旨方等羌族部落进行征伐(统称:羌方),擒杀了羌方伯,占领了羌的部分土地,但并未将其完全征服。武乙及其后的商王均与羌方发生过冲突,武王伐纣时,羌方加入了灭商的联军。
56.3商代神巫集团是重要的政治力量
康丁晚年崇信巫教,使巫教势力大增,一度危及到王权,动乱的政局导致商王室控制力下降。康丁死后,武乙继位。执政初期,武乙曾努力挽救国势,但受神巫集团的制约,成效不大。(PS:商朝时,主持祭祀占卜的宗教机关--太史寮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代表神权,简称神巫集团,可以与文官系统的卿事寮及武将系统分庭抗礼。)
武乙本人生性残暴,贪于享受,最终选择了逃避。武乙三年,武乙开始在河南淇县修建行都(陪都)"朝歌"(就是《封神演义》中大名鼎鼎的朝歌),从此过上腐朽堕落的生活。同年,武乙还做了一件自掘坟墓的大事,将岐邑之地赐给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使周部落获得了发展空间。
56.4殷商帝武乙像
十五年,武乙开始常驻朝歌,朝政更加废弛。三十四年,武乙厚赏古公亶父之子季历,赐土地三十里,玉十对,马八匹,此时周族已经壮大起来,在西北地区举足轻重。三十五年,武乙去世(史载狩猎时遇雷击而死),文丁(《史记》记为太丁)继位。
文丁在位期间,周侯季历伐戎有功,拓土增民,威震西方。文丁十分忌惮季历,以封赏为名,将季历骗至殷都,突然下命囚禁季历,并杀了他(也有书载季历是绝食而死)。季历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周文王姬昌,商王室从此与周族结下深仇大恨。
56.5周文王姬昌像
文丁死后,其子帝乙继位,此时商朝的国势已经趋于没落。帝乙二年,商周之间发生过一次小摩擦,但双方都有忌惮,冲突并未升级。此后,西北的昆夷(即犬戎,疑为周国挑唆)、东南的人方夷(东夷族一支)、江淮的岛夷和淮夷、王畿地区的孟方、林方等方国、部落相继与商王室发生冲突,极大消耗了商的实力。
帝乙为避免多线作战,将一名王室少女嫁给姬昌(《易经》载:帝乙归妹。此处"妹"并非兄妹之妹,而是指少女),借此与周人和解。姬昌觉得伐商的时机未到,就答应了这门亲事。
56.6《易经》归妹卦
《诗经·大雅·大明》云:"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就描述了这场隆重的婚礼。不过讽刺的是,成语"天作之合"原来只是一场政治婚姻。商周之间的矛盾由此缓和,商国得到了喘息之机。
帝乙去世,其子帝辛继位(即商纣王)。帝辛在位期间,对内宠信妲己佞臣、加重赋敛、营建鹿台、屠戮大臣,对外征战无休,导致群臣离心、民生凋敝。牧野之战时,奴隶临阵倒戈,商军被周武王所率诸侯联军击败,帝辛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56.7商纣王帝辛画像
通过殷商由盛变衰的经过可以看出,商朝灭亡这口锅似乎不应该由帝辛一个人来背。商王朝的衰落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是各种原因积累交织的结果。其中隐藏在史料背后的原因更加复杂,绝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
※ 在展开分析前,有必要先了解纣王帝辛
帝辛,子姓,名受,商朝末代君主,帝乙的少子。"纣"是周人给帝辛的谥号,意为"残义损善",世称"纣"、"商纣王"。
56.8关于纣王的研究和小说作品不少
《史记·殷本纪》载:"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已之下。"译文:纣天资聪颖,口才好、行动快,接受能力很强,他气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他十分聪明,可以轻易驳回臣下的谏劝;他的诡辩足以掩饰自己的过错。他经常在大臣面前自夸,到处抬高自己的声望,认为天下所有的人都比不上他。
《荀子·非相篇》说帝辛"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
56.9史书记载纣王身材伟岸、文武双全
通过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帝辛绝非一位平庸的帝王,甚至称得上天资过人、文物双全。再看司马迁总结帝辛的主要罪状为--沉湎酒色、宠妃干政、穷兵黩武、拒谏饰非、重刑厚敛、大兴土木、广征徭役。
这些罪名是大多数亡国之君的必备评价,很多非亡国君王或多或少也会占上几条,由此将纣王与夏桀并称为"桀纣",作为古代亡国之君的典型案例之一,好像有失公允。古代有不少学者对商纣之说表示过怀疑,如孔子的弟子子贡就提出:"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他认为对纣王的评价失当,纣的残暴没有传说中那样严重。
56.10《封神演义》中的费仲是佞臣
《韩非子》中有一段记录:"费仲说纣曰:'西昌伯贤,百姓悦之,诸侯附焉,不可不诛;不诛,必为殷祸。'纣曰:'子言,义主,何可诛?'费仲曰:'……今西伯昌,人臣也,修义而人向之,卒为天下患,其必昌乎!人人不以其贤为其主,非可不诛也。且主而诛臣,焉有过?'纣曰:'夫仁义者,上所以劝下也。今昌好仁义,诛之不可'。"
大意是:费仲向帝辛进言说:西伯候姬昌广施仁德,百姓和诸侯都依附于周国,必须除掉姬昌,否则就会成为商国大患。但是纣王认为仁政更应从上向下教化,不肯诛杀姬昌,费仲反复进言,都被帝辛拒绝了。
56.11清版《韩非子》
《韩非子》成书比《史记》早,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帝辛并不是一位心胸狭窄的暴君,对手下很宽容,甚至推崇姬昌的仁政,仅凭这一点古代有多少帝王能做到?笔者不敢说帝辛是一代明君,但至少对他的历史评价是不公正的。
帝辛的名声如此之差,多半是周朝不断丑化的结果。毕竟西周伐商是以臣叛君,有立国不正之嫌。所以将帝辛描写得越坏,周朝立国才越有法理性。
56.12《毛泽东评 二十四史》
近代也有不少名人点评过帝辛。如毛主席曾评价帝辛:"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西,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
郭沫若也曾写诗评价帝辛:"但缘东夷已克服,殷人南下集江湖,南方因之惭开化,国焉有宋荆与舒"。也对其开疆扩土、民族融合持正面评价。
56.13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封神演义》
其实对帝辛的评价应该是毁誉参半,近代人对帝辛的负面印象,主要来源于小说《封神演义》。既然知道帝辛并不如传说中那么坏,接下来具体分析商朝亡国的真正原因。
一、长期对外的扩张战争,极大消耗了国力,并结下众多仇敌
前文已讲过,商朝各王在位期间都曾征伐外敌和叛乱,这是由商朝政体决定的。商朝并非大一统王朝,而是以商国为核心,众多方国、部落为基础的联盟式奴隶制王朝。商王虽被尊为"天下共主",但诸侯的权限很大,除了缴纳贡赋和应招出征外,诸侯在自己的方国内几乎拥有全部权力。
56.14商朝历史是一部战争史、扩张史
而中央王朝(商国)为了保持足够的实力和威慑力,须不断发起战争,除了拓土开疆、获取奴隶外,更多起震慑作用(秀肌肉),以保证商朝联盟稳定。
这种简单的联盟式政体比较脆弱,一旦中央王朝实力衰落,立刻有实力强大的方国出来挑战其权威(或停朝停贡,或直接反叛),完全遵循森林法则。商王室无力改变这种政体,只能用连续不断的战争维系自身强大的形象,这样积重难返,极大消耗了国力,还结下了很多仇敌。
帝辛时期的主要敌人是东夷族,三代时期与中央王朝或战或和,历经一千多年才完全融入华夏族。商朝强盛时,东夷选择臣服,武乙时期,商朝国力衰退,东夷开始反复叛乱,到帝辛时期叛乱达到顶点。
56.15很多商王自身就很能打
帝辛与东夷之战打得非常惨烈,时间长达十五年,帝辛三次亲征,最终战胜了东夷族(但未征服),长期的战争破坏了国内农业生产,动摇了国本。而为了防止东夷再次叛乱,大批商军主力在东线防范东夷,导致西线防御空虚,给了西边的周国可乘之机。《左传》中就有"纣克东夷,而陨其身"的评价。
商攻打东夷无暇西顾期间,周国趁机剪除商国羽翼。帝纣二十一年,周西伯伐密须;二十三年,周西伯伐邘;二十四年,周西伯伐崇,再驾而降为臣,蛮夷帅服,而作丰邑,自岐山下而徙都;二十六年,周武王伐耆,灭之。
周逐步消灭了周商之间支持商朝的方国部落,并和与商国有仇怨的少数民族势力结盟,在关中平原站稳了脚跟。有了稳固的后方,周国可直接威胁商国王畿,而帝辛因征伐东夷无力阻止周国,竟眼睁睁地看周国壮大。
56.16西周崛起迅速,逐步强大起来
实际上,帝辛伐东夷的决策对商朝来说是有益的,只是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很多人认为他好战喜功,帝辛心里苦呀!
二、气候变化引发的大旱,成为武王伐商的借口和最佳时机
《左传》记载:"昔周饥, 克殷而年丰。"由此可见周武王克商那年,周人恰逢饥荒之年, 克商后情况才出现好转, 这与《国语·周语上》记载:"河竭而商亡"的情况相互印证,可知牧野大战发生在大旱之年。
这次旱灾影响范围广,灾情严重。周武王为转嫁国内危机,一面宣传帝辛无道、天下大旱,一面又说消灭了帝辛就能风调雨顺、天下太平。周人和其他受灾方国部落只能相信武王的话,拼死一搏,最终他们结成联盟,一同伐商。
56.17天下大旱,赤地千里
"纣王无道、天下大旱",这口锅帝辛背得真冤枉。夏商属于仰韶温暖期,气候较现在温暖。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研究认为:"在近5000年中的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气温高于现在两度左右,一月温度大约比现在高三度到五度"。
而商末是仰韶温暖期后的第一个寒冷期,有文献记载"驱虎豹犀象而远之",表明气候变冷且干旱,虎豹犀象等喜热动物开始向南迁徙。此外,武王伐纣时"阴寒雨雪十月日,深丈余"也表明当时气候变冷。剧烈的气候变化,引发大旱。
56.18强烈气候变化迫使动物南迁
《史记》载:"文丁三年值水一日三绝。殷帝辛, 年雨土于毫。" 《国语· 周语》载:殷封三十三年,河竭而商亡。帝殷封四十三年晓山崩, 三川涸。都说明商末出现严重的干旱。干旱又引起饥荒,饥荒加上乱世正是改朝换代的最佳时机,周武王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点。
三、四代商王试图削弱神巫集团,反抗神权政治,遭到神巫集团反击
商人素有"敬神尚鬼"的习俗,康丁时更加崇信巫教,使神巫集团的实力空前壮大,神权凌驾于王权之上。康丁之后的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四位商王都曾对抗过神巫集团(王权与神权之争),想要夺回大权。
56.19武乙囊血射天
如武乙"囊血射天遭天谴",纣王"情诗渎女娲"等,虽然都有传说色彩,但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商末诸王都有强烈对抗神权的行为。甚至商末诸王修建并常驻朝歌,就是避让殷都的神巫集团和获取政治空间的无奈之举。
56.20西汉巫蛊案几乎毁掉了汉武盛世
几代商王与神巫集团之间的权力之争,使得商朝政坛长期分裂,行政效率很低,关键时刻还互相掣肘。所以商周之争中,商朝的应对措施显得杂乱无章。
(未完待续……)
(文中图片均取自网络,如果侵权立即删除。)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