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字的仓颉,为何叫“仓颉”?甲骨文揭开了颠覆性的一幕

造字的仓颉,为何叫“仓颉”?甲骨文揭开了颠覆性的一幕

()
中文名:
造字的仓颉,为何叫“仓颉”?甲骨文揭开了颠覆性的一幕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然而,从黄帝到战国,史书上一直没有仓颉记载,直到战国晚期才突然出现“仓颉造字”之说,最早记载的是战国晚期荀子指出“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一也”,后来形成了“仓颉造字”传说,将造字功劳全部归于仓颉。 由于黄帝到战国晚期,中间相隔2300余年

商朝名人推荐

然而,从黄帝到战国,史书上一直没有仓颉记载,直到战国晚期才突然出现“仓颉造字”之说,最早记载的是战国晚期荀子指出“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一也”,后来形成了“仓颉造字”传说,将造字功劳全部归于仓颉。

由于黄帝到战国晚期,中间相隔2300余年,没有丝毫仓颉造字的记载,因此仓颉一度被认为是虚构人物。况且,贾湖刻符、双墩刻符、陶寺刻符、庄桥坟刻符等考古证实,中国文字也不可能是一个人发明的,“仓颉如果确有其人,也只是文字创作者之一,或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这与荀子观点大致相同。

以常理判断,仓颉在造字中的贡献,大概率是规范整理或某种使用之功,这个话题暂且不谈。问题在于,仓颉无声无息2300余年后突然出现,到底是仓颉其实并不存在,还是有着其他原因?对此,甲骨文揭开了颠覆性的一幕!

欲要搞清楚“仓颉”此人之前,先要明白两条历史常识:

首先,在没有文字,或者文字使用不广泛的时代,人们的称号往往“有音无字”,就是有读音但没有对应的文字。到了文字普遍被使用,以及姓名规范等之后时,后人已经搞不清前人“名理”了,只能根据口口相传的读音,找一个相应读音的文字记录下来。

故而,先秦史书上的“伏羲”,又被称之为宓羲、庖牺、包牺、伏戏;商纣王本名为“受”,但却被周人写成“纣”,因为“纣”与“受”读音相似。同样的道理,很多上古名人都有多个读音大致相同、文字不同的名字。

那么,“仓颉”这一称呼,是不是造字仓颉的本来名字,本来就是这么写的?以相隔数千年的时间来看,大概率是读音类似,但不是“仓颉”这两个字。

其次,传说中的上古人物,由于过于久远,同一个人却会被分成数个人,或者数个人被合成一个人。

根据先秦文献记载,帝喾、帝俊的后代都叫后稷,帝俊、帝舜都娶了女英,帝喾、帝舜都是商人始祖,因此帝喾、帝俊、帝舜三人实际可能是同一个人;同理,先秦时将炎帝与神农分开记载,史记中也没有说神农、炎帝是同一人,汉代时将神农炎帝合二为一,由此流传至今。

那么,仓颉是独自存在的某个人,还是由某个人分化而来的?相传仓颉是黄帝史官,但史官是由巫师这个职业分化而出(分化出巫、祝、卜、史等),换言之上古时期职能模糊,一个人能做很多事,就像汉代文武没有明确区分一样,宰相上马可以作战、下马治国,社会越发展分工越精细,之后才分化出了“史官”,因此黄帝时不太可能有史官。如果仓颉是史官,那么就可能是从其他人身上分化出了“史官”这一部分,让其单独成为一个人。

搞清楚了这两点,再来看商代重要人物——商契。

商契是商朝第一代先公,先秦文献中写法不一,有过“偰”、“禼(本义为虫子)”、“契”等,后来才固定为“契”,因此“契”是不是他的本名写法并不确定。

不过,从甲骨文契字字形来看,商契与仓颉存在某种联系。

甲骨文上的契字(见下图),由“丰”与“刀”构成,其中“丰”中一竖代表木头,三横代表刻痕,因此本义就是“刻写”,甲骨文又可以说是契文或殷契。后来下部加了一个“大”,代表的是“大约”,就是“不可推翻的大的约定”。

《释名·释书契》记载:“契,刻也,刻识其数也。”根据如今考古发现,最早的文字不是书写的,而普遍是刻划出来的,刻在陶器、竹木简、占卜甲骨、玉石等上面。

也就是说,商契之契的本义是契刻文字,甲骨文就是契刻文书,但前提是要有文字,没有文字或文字不规范的话,商契就要造字(创造或规范部分文字),这就与仓颉造字存在了某种联系。

以“契”为名,虽说未尝不可,但总让人感觉奇怪,更不太符合商人取名的习惯。因此,“商契”或“商偰”应该是他契刻文字的功绩,由此被商人流传,而不是他的真实名字。事实上,甲骨文中没有以“契”为名的商朝先公,这就进一步说明商契不是本名。

从史料上看,商契是帝舜时的司徒,孟子说尧舜“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掌管教化之职,规范或创造文字,再刻木记事,正是他们的职责,因此“商契”率先发明契刻文字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当然,“商契为司徒”应该是后人赋予的,帝舜时代未必有这个官职,或者说是后人在商契职能范围内分化出的一个职责,然后赋予司徒职务。

另外更为巧合的是,从商契与仓颉的读音上看,两者读音极为相似,也说明商契与仓颉存在某种联系。

总之,商契大概是一位身兼巫师的部落酋长,为了便于与鬼神沟通,于是创造了契刻文字。但周代文人在描述商契时,将之拔高到了“商契始创教化”,成为教育事业的鼻祖,于是他就不能再成为“造字者”了,因为造字是史官的职责,说“(史官)商契造字”就有贬低商契地位之嫌。于是乎,可能也与历史过于久远、已经搞不清楚真相有关,古人就将“造字者”分化出来。

需要说明的是,商契未必是第一个发明契刻文字之人,也未必是第一个规范文字之人等,但商族建立了商朝,成为历史的胜利者,所以商契美名流传。

由此可见,商契除了是商族酋长之外,还有一个“发明”契刻文字的身份,就是“商契造字”,但根据先秦文献记载,商契可能还有一个身份。

契刻文字是用于与鬼神交流,不是用于与人交流,因此商契的身份无疑应该是部落大巫,而部落大巫还有一个职能是掌管舞蹈,因为巫师做法时往往会手舞足蹈,这个习俗流传至今。

根据《吕氏春秋》记载,尧舜时有一个“乐正夔”。所谓“夔”,“神魖也。如龙,一足,从夊;象有角、手、人面之形”,一种人面兽身的鬼神,上半身像人,面部像鬼神,下半身像龙,只有一条腿,属于半人半兽、半人半鬼的形象。放在3000多年前,“夔”就犹如当时的巫师形象。(下图,清宫兽普——夔)

《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记载: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乐正”是一个官职,但在尧舜时大概率还不存在,至少甲骨文上还没有发现这个官职,因此“乐正夔”应当是周代文人赋予的。更重要的是,“乐正夔”做的是巫师所做的事情,而商契是帝舜时期的巫师,且文献中说“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让天下大服,与商契“和合五教”的教化让天下大服又有所重叠,那么文献上的“乐正夔”与“商契”是不是同一人?

值得一提的是,甲骨文中没有“高祖契”,却有“高祖夔”,而他可能与“乐正夔”是同一人,也就是商契的本名。毕竟,商契发明契刻文字后,甲骨文上理当记录了他的名字。

可见,古人从商朝始祖商契——巫师兼部落酋长的身上,分化出“部落首领商契”、“造字的商契”,可能还有“乐正夔”。

起初,人们对造字历史并不重视,故而只是口口相传“商契造字”,但到战国时期,随着诸子百家的出现,人们开始重视文字,在追溯文字起源时,可能已经忘记了造字与商人有关,于是根据口传历史的读音,将之说成了“仓颉造字”,并将之载入史册。

至于仓颉与黄帝的关系,应该是战国文人虚构的,原因在于春秋时尧舜还是帝王之首,但战国时黄帝被人为提前,现代较为公认的结论是“周人的古史系统有三次建构,逐步将祖先的时代提前,最终以黄帝为祖”,由此让黄帝变成了五帝之首,于是文人就将“史官之首仓颉”与黄帝配对,最后仓颉成了黄帝的史官。

因此,“仓颉”并非虚构人物,而应该是一个真实人物,只不过是从商契身上分化而来,后来又经过历史的层累地造,最终形成了“黄帝史官的仓颉”。

参考资料:《史记》、甲骨文、《吕氏春秋》等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