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商代不停地迁都,前后迁了十几次,把首都换来换去呢

为什么商代不停地迁都,前后迁了十几次,把首都换来换去呢

()
中文名:
为什么商代不停地迁都,前后迁了十几次,把首都换来换去呢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不常阙邑”的商朝 王国维认为商朝元祖契最早建都是在今天的山东曹县,然后搬到蕃(今天山东藤县),是为一迁。然后契的儿子昭明把首都从蕃迁徙到砥石(今河北泜水流域),是为二迁。之后又搬回到商(今河南商丘),是为三迁。 再然后昭明的儿子又搬到泰山

商朝名人推荐

“不常阙邑”的商朝

王国维认为商朝元祖契最早建都是在今天的山东曹县,然后搬到蕃(今天山东藤县),是为一迁。然后契的儿子昭明把首都从蕃迁徙到砥石(今河北泜水流域),是为二迁。之后又搬回到商(今河南商丘),是为三迁。

再然后昭明的儿子又搬到泰山、再搬回商都,是为四迁、五迁。再再然后帝芬又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这里六迁了。再再再然后孔甲又搬了回去,搬七次了。

最后商汤搬到亳都(这亳在哪里,还有三个说法,一说在山东曹县、一说在安徽亳州、一说在河南偃师),第八迁了。

上图_ 桀(?―公元前1600年),姒姓,夏后氏,名癸,一名履癸,谥号桀,史称夏桀

。总而言之,还是搬了好多次。

盘庚迁殷后,史书上不再渲染商朝迁都频繁了,商朝的首都似乎基本上固定了下来。但是在史书的字里行间,还是可以看到商人在忙着搬家。《竹书纪年》上说,武乙三年,商都从殷迁到了河北,十五年又迁到了沫,文丁元年,又迁回了殷。末代商王,大名鼎鼎的纣王继位的时候在殷,但是后来又把首都搬到了朝歌(今河南淇县,一个因《封神演义》著名的城市)。清代孙壁文的《新义录》说商朝统共迁都迁了十七次。到底是不是真的十七次,咱也不知道,咱也没得问。但总之是有很多很多次。

(居无定所,烦得要死)。商代统治者是出于什么原因,这么使劲地折腾,把首都换来换去?

上图_ 商朝几次迁都的地点和顺序

原因众说纷纭

迁都如此兴师动众的事,不大会是吃饱了没事干,迁着玩儿,其中必定有文章,但是自武王伐纣,姜子牙封神(划掉),至今已经3000多年了,史无可稽,后世人们只好推测。

说法一,是说要“去奢行简”。

。大概是商王觉得在灯红酒绿的大都市呆了久了,臣下们忘记了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失去了朴素务实的作风,奢靡之风,腐败之风大涨。故而要将其搬到新地方,重新建设一个都城,让他们体会到先辈们筚路蓝缕的艰辛,找回初心,砥砺前行。

上图_ 商时期全图

说法二,是自然灾害(主要是水灾)说。

说法三,“游牧”“游农”说。

有学者认为商朝中期以前还处于游牧渔猎经济向农业经济过渡转换的阶段。一直到了盘庚迁都以后,才进入农业时代,才开始安顿下来。持有此说者有解放前的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还有类似的“游农说”,如翦伯赞先生认为“商代农业生产力比较低,经常迁都可能和地力衰耗有关”。意思就是说,商代前期,人民还是粗放耕作,还不知道施肥培育土壤,收完粮食,地就荒了,只好另寻土地。故而不定地漂流,另寻家园。近代非洲还有这类的“游农”部落。

上图_ 商代官制简表

说法四,政治原因。

郭沫若在他主编《中国史稿》中说:“这样迁来迁去,一方面是由于阶级斗争的发展以及统治阶级的内部纷争,同时也是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威胁”。此处提及了两个政治原因,一是“阶级斗争”,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纷争”“阶级斗争”,可能是奴隶造反、也有可能是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冲突;“统治阶级内部的纷争”的一大代表则是王位之争,《史记》上说,商朝有“九世之乱”,王位继承在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之间不停变换。虽然历史细节已经汩没在岁月之中,但是还可以看到当年“烛影斧声”之类的故事反复地在上演。

政治原因不仅有以上内部原因,可能还有外因。商朝周边有众多的方国部落,“淮夷”、“徐夷”、“工方”、“狄”、“羌”等等等等,终商一朝,和他们进行着长期战争。由于战争的需要,商王或作为最高统帅方便到一线作战指挥而迁都;或是征服了敌人为了巩固新国土的统治而迁都;或是军事上占了下风躲避敌扰而迁都。

譬如河患说,《史记》上记载了大禹时“河菑衍溢,害中国也尤甚”。而对于几百年后的商朝,能导致迁都的重量级洪水,却只字未提,那又是怎么回事?盘庚迁都时,受到“民”的反对。难道还有洪水来了不懂跑的傻民?又如“游农”说,就算不会施肥,不会搞轮耕吗?种完了甲地,地力不行了,种乙地,等乙地种完了,再回来种甲地,何必远走他乡?

上图_ 郑州商代遗址 发掘现场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或许商朝屡次迁都,都不能简单笼统地归结成一个原因,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下,可能又是政治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就是卜问神灵,从庚辰日到癸末这天,打算用粪便肥田,问能否丰收的意思。

上图_ 成汤(商朝的第一代君王)一般指商汤

。之前商都一直在亳都好好的,到了仲丁父亲太戊时候,东方的夷人强大起来。仲丁继位后有了“征兰夷”的事。这次迁都很可能是为了征讨兰夷。

,估计此时,隞都屡受威胁骚扰,不得不迁都到相。

上图_ 商周贵族服饰

,则可能是因为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祖乙之前的几代商王的王位继承,都是兄终弟及,兄弟轮完一圈后,再由小弟的儿子继承。到了祖乙这里,一反常态,祖乙是老大仲丁的儿子,他是从三叔河亶甲那里接过王位的。这种不合规则的情况,很可能是发生了激烈的政治斗争。南庚的情况更为特殊,他是从堂兄祖丁那里接过王位,这在整个商朝是独一无二的,他很可能是政变上台。祖乙和南庚不循常理夺取王位后,为了防止政敌的反攻倒算,就会另迁新邑。祖乙的新都耿都,南庚的新都奄都,估计都是他们即位前的封地,就像后来明朝北京是燕王朱棣的老巢一样。

上图_ 殷墟遗址示意图

,《尚书》上说,盘庚迁都是因为“视民利用迁”,原因其一可能是因为两几代的政变上台的商王留下一批政变功臣贵族,这些人依靠功勋享有特权,对王权产生威胁,要搬个家,把他们调离老巢,削弱他们的影响。所以盘庚迁都,很多人死活不愿意,盘庚软磨硬泡、威逼利诱才把事给办成。其二是因为殷地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比之前奄都优越,适合农业生产。

盘庚迁殷后,虽然还是迁了几次,但基本稳定在殷周边,殷也成了商代最长的首都。20世纪安阳小屯村的发掘震惊世界,挖出的就是殷都,殷是中国考古上第一个发掘出成熟文字的城市,殷代也成了商代中后期的代称。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先秦多都并存制度研究》 潘明娟 陕西师范大学 2009.4

【2】《殷都屡迁原因试探》 黎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82.4

【3】《商代“不常厥邑”议》 蒋至静 内蒙古师院学报(社科版)1980.3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