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封神榜》中,妲己勾引伯邑考不成恼羞成怒 根据《礼记》等史料的记载,周文王姬昌是位“长寿老人”,他执政五十年,一直活到九十七岁才寿终正寝,死后葬于毕原(今陕西岐山县)。然而考古证据显示,姬昌的结局与现有史料上的记载大相径庭:姬昌被纣
周文王姬昌陵墓探究
商代东土诸部的“亞”族铭文集萃
封神演义中,为什么元始天尊从不教姜子牙法术?原因很简单
中国出土一件文物,实为夏朝古文字“夏篆”,西方考古家坐不住了
周顷王姬壬臣,没钱办丧事的君王
身为大罗金仙,手持打王金鞭,闻太师为什么不敢杀妲己?
姜子牙简介,被尊为百家宗师
中国庞贝古城内黄县,商中宗陵系中国唯一一处商代地上王陵
妲己祸害商朝江山,遭后人唾骂,为何西施覆灭吴国,却无人指责?
闻仲作为姜子牙真正的对手,虽然战死了,但也得到了足够的尊重
有人说:“夏朝是人们生活最幸福的朝代。”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夏朝,一个只活在文献中的朝代
姜子牙建立的齐国历经658年,如何被田氏代替?背后原因是9个字
平陆县前庄商代遗址出土文物
纣王到底对贾夫人做了什么,以至于美丽的她跳楼自尽
纣王妲己日日腻在一起,却没有孩子,其实是妲己不敢有,也不能有
酒池肉林到底是不是商纣王的发明?
国博考古·视频 | 走近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商代墓地
《少年歌行》萧瑟雷无桀男扮女装,混入后宫向宣妃讨血给无心解毒
河南出土五个骷髅头,疑是夏朝遗物?历史上的后羿竟是暴君
电视剧《封神榜》中,妲己勾引伯邑考不成恼羞成怒
根据《礼记》等史料的记载,周文王姬昌是位“长寿老人”,他执政五十年,一直活到九十七岁才寿终正寝,死后葬于毕原(今陕西岐山县)。然而考古证据显示,姬昌的结局与现有史料上的记载大相径庭:姬昌被纣王羁押后,并未回到封地安享晚年,而是在羑里(今河南汤阴北)被纣王砍杀用来祭祀。
周文王曾被纣王囚禁于羑里
这两片甲骨均出土于陕西的周原。周原位于宝鸡市的扶风、岐山一带,是周人的发祥地,也是文王做为商朝诸侯时的都城。这里出土的众多甲骨和周文王属同一时代,因此上边的甲骨文应该比五百年后成书的《尚书》、《春秋》,一千年后成书的《史记》、《礼记》有更高的可信度。
周原是最早的周人发祥地,这里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和甲骨
这两片编号为H11:82和H11:84的甲骨上均有以下四字:“册周方伯”。“周方伯”就是纣王时期的诸侯国首领“西伯”,即后来的周文王姬昌。那么,“册”在甲骨文中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考古专家通过对殷墟、周原等地区出土的海量甲骨文进行释读和总结,即“大数据”采集得知,甲骨文“册”主要有以下三个含义:
编号为H11:82的甲骨上有“册周方伯”字样
第一是“册告”。即对敌国发动战争前的声讨和动员宣誓,在“册告”之后必有“伐”字跟随。例如“......称册,王从伐土方”。但“册”当此意讲的时候,大多与“称”字合用,且没有在“册”后加人名的先例。第二是“讨伐”。在甲骨文中这种用法十分常见,例如“册土方”、“册贡方”、“册羌方”等等,但具体“册”个人的,没有范例。
殷墟出土的武丁伐土方甲骨,上有“称册”二字
第三是“砍断牺牲的身体以祭神”,这是“册”字在甲骨文中的主流用法。牺牲可以是动物,当然也可以是人,例如“册羌”。而且用一国的方伯做人牲的例子也有很多,如:“羌方伯其用,王受又”。“又”字正是人祭之意。而H11:84甲骨的“册周方伯”四字之前,正是“又大甲”。
危方首领被商军擒获并杀死祭祀的甲骨文拓片
因此,“册周方伯”中的“册”字之意已非常清晰。如果甲骨所记的“周文王被砍杀做了人牲”为真,那么历史将被改写,因为现存的史料是完全不同的记载。
周原出土的编号为H11:84的甲骨
据《史记·殷本纪》中记载,周文王姬昌是周朝的奠基者,武王姬发的父亲。他本是商朝的诸侯,被封为西伯。他在领地内礼贤下士、广罗人才,并勤于政事、治国有方,使周的国力日渐强大。
周文王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君,他的《周易》对中国文化有深刻影响
史书记载,文王因叹惜纣王暴虐被囚,后经周人用美女和重金贿赂纣王,文王才获释回到周国。纣王倒不贪恋财物,但对献上的美女非常喜欢。他不但赦免了姬昌,还赐以斧钺,授予他讨伐其它诸侯的权力,文王一直活到九十七岁才寿终正寝。
商纣王又叫帝辛,爱江山更爱美人
若周文王横死他乡,就不可能活到九十七岁,那么,究竟谁的历史记录才是真实的呢?有关文王是“长寿老人”的记载最早来自《礼记》,后世的史书均沿袭它的说法。不过,这其中有太多的逻辑漏洞,让人不得不产生质疑。
成书于西汉的《礼记》是记载文王“九十七而终”的源头
首先,《史记·管蔡世家》记载,武王克殷后大封功臣、兄弟,但武王的同母弟康叔封、厓季载却因年龄太小而没有得封。这就非常违背常理:既然文王九十七岁而终,直到他死后十一年克殷,他的两名幼子居然还没有成年,难道文王九十多岁还能生育么?
《诗经》中甚至出现“文王百子”的说法,很难让人信服
再者,这两名王子和武王一样,同是文王正妃太姒所生。《礼记》记载,文王十三岁生伯邑考,十五岁生武王,因此太姒不可能比文王更小。如此,太姒九十多岁也能生育么?
由清乾隆帝命画师创作的《太姒诲子图》
其次,同是《礼记》,对武王寿命的记载也很可疑。众所周知,武王去世后,因成王年幼,才由周公摄政。但《礼记》载:“武王九十三而终”,而他的嫡长子居然还未成年,这显然是历史逻辑的混乱。战国墓出土的《竹书纪年》倒是比较可信,说:“武王五十四岁而终”。
周公辅佐成王的历史已经成为能臣幼君关系的典范
其实,文王横死他乡在史书上早已露出端倪。《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伐纣时,用车拉着文王的牌位同行,并“自称太子发”。显然,武王扶父灵位出征,是专为复仇而来,由于文王横死他乡,无法举行权力交接仪式,姬发只能以太子身份讨伐纣王。
武王伐纣的路上,车中装载着文王的灵牌
《史记·周本纪》还记载,纣王自杀后,武王向他的尸体连射三箭,并亲自用剑砍碎纣王尸身,用大斧斩下纣王头颅,悬挂在白色大旗上。武王本以仁义之师自居,自称“以有道伐无道”,本应向天下彰显仁德,却为何对已死的纣王如此残忍呢?姬发虽为仁君,但更是孝子,这恐怕是为报杀父之仇不得已而为之。
商汤也只是放逐夏桀,但武王却不放过纣王的尸体
《史记·伯夷列传》中记载:武王伐纣时,伯夷、叔齐劝谏道:“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武王为何没有安葬自己死去的父亲呢?可以推测,正因文王暴死他乡,尸首被毁,因此无法安葬。武王这才供起父亲的灵位,起兵伐纣、为父报仇。
武王伐纣是替天行道还是为父报仇?
屈原的《楚辞·天问》中也有线索:“梅伯受醢,箕子佯狂”,是说梅伯被纣王剁成肉酱。《晏子春秋》、《吕氏春秋》、《韩非子》和《淮南子》等文献也曾提到过。有专家指出,“梅伯”正是“西伯”姬昌。而《太公金匮》中所说的被剁成肉酱的恐怕并非伯邑考,而是文王本人。
屈原的《天问》隐藏着许多历史的秘密
佐证有了,再看享年。从《尚书·无逸》和《尚书大传》看,周文王在五十岁左右“受命”,获商王斧钺征伐之权,得诸侯推崇称王,七年后去世;《逸周书》和《史记》记录是十年后去世。无论七年还是十年,文王的享年都在六十岁上下。而“享国”五十年的说法,应从姬昌继承父亲国君身份时算起,并非“受命称王”的时间。
《尚书》和《史记》均记载文王最后七年,因此《史记》“十”可能是“七”抄写之误
刚刚说过,武王克殷是在“十一年”,此时武王的两名同母弟因年幼未封。文王死后十一年还有未成年幼子,太姒又和文王年龄相仿,二人六十上下还能生育?有学者推断:史料记载的“十一年”仍是文王年号,所以武王才自称“太子发”,为的是表现尊父命伐纣、为父报仇之意。也就是说,文王去世后的一到四年内(史书记载的十年崩、七年崩之别),武王即伐纣。
武王姬发在伐纣时仍称太子
据《史记·封禅书》和《竹书纪年》记载,武王灭商后两年去世,享年五十四岁,因此灭商时五十二岁。从《礼记》得知,父子俩相差十四岁。因此文王去世的年龄应为五十五(武王纪年十一年伐纣)、六十二(文王纪年十一年伐纣,七年崩),或六十五(文王纪年十一年伐纣,十年崩)。那么哪一个更准确呢?
出土于战国安王墓的《竹书纪年》对武王享年的记载更为准确
《大雅》中说:“文王初载,天作之合”。表明文王刚继位就娶了太姒,且“十三生长子伯邑考”,因此继位年龄应在十二岁左右,这也是当时婚配的最低年龄。至此,我们可以捋出文王的大概生平:十二岁因父被害而即位,十五岁生姬发,五十岁左右受纣王“戟、斧和专征之命”,享国五十年,六十二岁因“册”而终。看来,文王受命七年崩、武王伐纣续用文王年号的说法比较靠谱。
周文王在继位之初就迎娶了太姒
至于周文王被囚的原因,《史记·周本纪》中说因纣王听信崇侯虎的谗言,《史记·殷本纪》说因文王叹息纣王的炮烙之刑。事实上,文王实行德政,诸侯纷纷来投,觉得姬昌才是“受天命”的圣主,引起了商朝的警觉。随着国力的强盛,姬昌开始攻犬戎、伐密须、灭崇国,严重威胁了商朝的统治。
姬昌一方面富国强兵,一方面拉拢诸侯,更不忘征讨不从
而后姬昌营建新都丰邑,讨伐耆、邘两国,直接抵近商朝统治中心,彻底激怒了纣王。《周易·大传》载:“文王三伐皆胜,纣始畏而恶之,拘于羑里”,原因说得已经很明白了。
姬昌讨灭离商都仅200多里的邘、耆两国,已让纣王无法容忍
武王的祖父季历、父姬昌、兄伯邑考均被商王杀害,这是两个家族和族群的世仇。因此,武王伐纣,虽然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恐怕为父报仇才是最主要的原因。如此,才符合历史的逻辑。
为父报仇才是武王伐纣的根本原因
秦始皇焚书坑儒,几乎所有的先秦典籍都毁之一炬。但是,这把火却烧不掉深埋在地下的甲骨。正是它们,在向后人倾诉姬昌的悲惨遭遇,控诉那个尚处灰暗色的文明时代。
焚书坑儒是中国文化的一次浩劫,但埋在地下的甲骨青铜仍然留存下来
埋进去的历史,挖出来的真相,持续揭秘古墓,若喜欢,请关注点赞。
参考文献:
丁 山《商周史料考证》(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
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杨升南《甲骨文商史丛考》(线装书局,2007)
王宇信《周原庙祭甲骨“册周方伯”辨析》(《人文杂志》1988年第三期)
古 籍《逸周书》《尚书》《礼记》《左传》《春秋》《诗经》
《史记》《古本竹书纪年》《楚辞》《周易》《淮南子》等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