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孔子的梦中人,摄政称王引骚乱,却与姜太公关系微妙

周公:孔子的梦中人,摄政称王引骚乱,却与姜太公关系微妙

()
中文名:
周公:孔子的梦中人,摄政称王引骚乱,却与姜太公关系微妙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孔子怎么会这么喜欢周公,做梦都希望能够遇见他,这周公可是个大咖级的人物。原来,孔子是用“梦周公”来表达自己对西周社会的向往,和对周公这个人的敬仰,当然,也有些许对周代礼仪文化失落的遗憾。 那由此看来,我们熟悉的“梦周公”和“周公解梦”中的

商朝名人推荐

孔子怎么会这么喜欢周公,做梦都希望能够遇见他,这周公可是个大咖级的人物。原来,孔子是用“梦周公”来表达自己对西周社会的向往,和对周公这个人的敬仰,当然,也有些许对周代礼仪文化失落的遗憾。

那由此看来,我们熟悉的“梦周公”和“周公解梦”中的周公,是个人,但这个周公也解不了梦。

那么,周公是何许人也,能被称作孔圣人的孔子如此推崇?

周公本尊,姓姬,不姓周,名旦,全名叫做姬旦,也被称作叔旦。他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排行老四,周武王姬发的四弟,周成王姬诵的叔叔,因为他的封地在周地,位置在现在的陕西宝鸡,所以称他为周公。

周公睿智过人,他不仅是周王朝的开国元勋,得力的权臣,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历史称他为“圣元”,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圣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

周公奠定了儒家思想基础,他主张“以礼治国”“明德慎罚”,制定了周朝完整的统治制度、礼仪仪式。他的这些观点在《尚书》诸篇,如《金縢》《无逸》都有迹可循。

我们现在沿用的中华礼制,可以说是周公一手创建起来,他对中华民族礼仪之邦基础的奠定,功不可没。

周公是周武王众多兄弟中,最具有才干和贤德的。武王临终时,将未成年儿子的姬诵,也就是周成王托付给他。当时的西周,刚刚建立,百废待兴,政权尚不稳定,周公摄政,作为宰相负责军国大事,代行治理朝纲。

周公辅成王

为确保周王朝能够长治久安,周公制定了一套适应周朝当下的制度典章,包括政治、经济、宗法等各个方面。

他制定了五等爵位分封宗亲和功臣,在奴隶主贵族内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种阶梯式的等级关系,还制定了王位继承法,明确了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的制度。这一系列制度,起到了稳定朝纲的作用。

同时,周公还把宗法进行了创新,将周天子定义为天下大宗,同姓的诸侯就是小宗,以此类推,从而形成一个塔式等级,顶端为周天子。而且,规定同姓不婚,这就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政权。

这种尊卑有别的“周礼”,同时也表现在服饰、风俗、礼仪、婚丧嫁娶等方面,成了统治阶层的法制依据,逐步稳定了西周的统治秩序。

他还推行“井田制”,在经济上实行分公田、私田的方法,使老百姓有田可耕,有饭可吃。

周公甚至对社会风气也进了约束。对当时不加节制的男女滥情,进行了整治,男女不得在婚前进行房事,只有结婚才可。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周公之礼”,这个词也成为汉语中关于性关系的代名词。

在周公亲自摄政七年间,代成王治理朝纲,通过他一系列的治国兴邦的策略,周朝的天下很快稳定了下来,百姓安居乐业。

为什么周公摄政期间以王自称,后又还政于成王,背后又有什么隐情呢?

周武王在灭商之后,操劳过度,身患重病,周公与武王手足情深,希望武王能够尽快好起来,他就向祖太王、王季、文王祈祷,自己愿意替哥哥去上天侍奉鬼神,并将辞文放到进了金藤箱里。这在今天看来有些好笑,但在三千年前,周公的这个举动,是万分虔诚和真心的祈愿。

之后,武王的病情虽有好转,但不久还是离世了。临终前,武王本想将王位传给德才兼备的周公姬旦,但周公不肯接受。按照当时继承制度,由武王的儿子姬诵继位,武王临终托孤给周公,当时成王姬诵只有十几岁,根本不能应付当时的内忧外患。

《尚书·大诰》对当时的情况,有过这样的记载“有大艰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静。”《史记·周本记》也有“群公惧,穆卜。”的记录。

武王的离世,使整个周朝失去了定海神针,时局迫切需要有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出来稳定局面,这个重担就落到了周公身上。在周朝危急关头,周公从国家大局出发,他对外称王摄政,代成王治理国家。

周公的称王这一举动,引起了部分宗族的质疑。原本,周公推行的王位继承法,嫡长子继承制等统治制度,就让管叔姬鲜周公的三哥,蔡叔姬度周公的五弟极度不满。

特别是管叔,如果按照周朝原先的老规矩“兄终弟及”,排行老二的武王去世后,顺次上位的应该是老三管叔,但按照“嫡长子继承法”,管叔就不能继承王位,被姬诵取而代之,眼看一步之遥的王位落入他人之手,这让管叔一直记恨在心。

加之,管叔和蔡叔被分封的属地是原来商殷朝歌的旧址,他们与商纣之子武庚各占三分之一,历史上称为“三监”。因为,这块属地离镐京很远,管叔和蔡叔主要的任务就是监督商纣王之子武庚,这就让他俩更加怀疑周公有什么阴谋诡计。

周公现以王自称而摄政,这更让他们怀疑周公要篡位,便四处散布谣言。周朝上下很快就出现了骚乱,特别是以纣王之子武庚为首的殷商贵族们,借机开始大肆炒作,“三监”开始勾结蓄谋动乱。

这时的周成王也因谣言,开始怀疑自己的叔父。无奈之下,周公为了避开诽谤和嫌疑,主动辞去了宰相的职位,离开了镐京回到洛阳。

传说周公离开镐京后,有一天,天下大雨,雷鸣闪电,雷电把金滕箱给劈开了,成王翻看放卜辞的金滕箱时,发现了当时周公为武王虔诚祈愿,自己甘愿替武王归天的辞文,方才明白,是自己糊涂听信了谣言,误会了叔父周公,便隆重地把周公请了回来。

成王请周公回来

归来之后的周公,奉成王之命出兵东征,平息了武庚和“三监之乱”,他还趁机东进,征服了九夷各小国,占领了奄国西、南两边的邻国,这一战,奠定了周朝的疆土基业。

东征平叛

周公辅政周成王姬诵七年,平定叛乱,二次东征,营建东都。最终,周成王满二十岁时,正式接手,管理朝政。周成王在祖庙祭告的祭礼仪式上,向文武百官感慨,自己一定要吸取以前教训,引为戒,以防止后患。

成王如此信任周公,同为周朝元勋的太公,又是如何看待周公的呢?

周公与太公都是大智慧之人,乃圣贤之辈。周公的鲁国,太公的齐国,是友邻之邦,也就是我们现在齐鲁大地,两位既是周朝的权臣元勋,又是属地相邻的“国友”。

周公治理鲁国推行“尊尊亲亲”,太公对此持不同的看法,认为鲁国这样治理下去,无法强大起来。

太公治理齐国推行“举贤尚功”,周公对这个理念也不甚赞同,认为齐国日后肯定会有易主的大变动。

尽管两人观点不同,但是预言却成了现实。鲁国经历790年,从开始到结束都没有强大起来,齐国经历了823年,一直是诸国中的强国,齐国也是秦统一六国最后征服的一个国家。但是,其间齐国的大夫田和夺了王位,成了齐国的主宰者。

由此可看出,周公希望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彼此间的信任、互助,靠大家的“自觉性”“人之初性本善”的这些道德观念来治理国家,尽管有些过于理想化,但在奴隶社会时期,这一理念确实个有其特殊的作用。

纵观历史,周公是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建立健全了周朝的政治制度、稳定了社会秩序,在社会繁荣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还被看作为儒家学派和法家学派的创始人,对此后数千年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