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朝“事死如事生”的礼制入手,浅谈古代人殉制度的始与末

从商朝“事死如事生”的礼制入手,浅谈古代人殉制度的始与末

()
中文名:
从商朝“事死如事生”的礼制入手,浅谈古代人殉制度的始与末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计久丧,为久禁从事者也,财以成者,扶而埋之,后得生者,而久禁之,以此求富,此譬犹禁耕而求获也,富之说无可得焉,此为辍民之事,靡民之财,不可胜计也。——《墨子·节葬》 说起盗墓,

商朝名人推荐

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计久丧,为久禁从事者也,财以成者,扶而埋之,后得生者,而久禁之,以此求富,此譬犹禁耕而求获也,富之说无可得焉,此为辍民之事,靡民之财,不可胜计也。——《墨子·节葬》

说起盗墓,不少人会脊背发凉。

但对于古代的那些盗墓者而言,他们却趋之若鹜,因为墓穴中的宝藏,足以令他们忘却生死。

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叙述,当利润达到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有绞首的危险,这虽然是形容资本家而不是形容盗墓者,但用在他们身上也极为合适,因为盗墓所带来的利润绝不止3倍。

那么为何盗墓会有如此高的利润呢?

这是是因为古代的古墓中,有大量金银珠宝和价值极高的冥器,有时候单单一件物品,就够一辈子的花销了,这些盗墓者不心动才怪。

但,古墓中并不是只有价值高的物品,还有它的”主人“,有时候,其中的尸骨还相当多,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是源自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恶俗——人殉制。

你或许会说,秦国的秦献公在国内推行变法时,发明了用陶俑代替活人殉葬,不是意味了该制度的结束吗?其实没那么简单,因为殉葬制真正被取缔是在清朝。

本篇飞鱼就从商朝“事死如事生”的礼制入手,浅谈下古代殉葬制度的始与末。

从商朝“事死如事生”的礼制入手,浅谈古代人殉制度的始与末,此制度兴起于商朝,终止于清朝,可以说几乎贯穿了整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人殉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相当残忍的制度,是指有权有势的人死了之后,让活着的人陪葬,当然也有些人是自愿的,但大多数还是被迫的,说白了这是古代社会一种相当尖锐的阶级对立。

人殉制什么时候开始兴起的,无确切记载,应该是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了,飞鱼暂从商朝说起,商认为人死后会进入另外一个世界,而墓就是在另一个世界的住所,所以他们提倡”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这也是奴隶社会的”礼制“,《荀子·礼论》中记载: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人死之后,要像还活着的时候一般对待,所以当有权势的天子或者奴隶主死后,就会把生前所用贵重的物品带入坟墓,以求在”另一个世界“过活的比较滋润,当然贵重的物品也包括生前为自己服务的奴隶、奴婢甚至妃子。

根据发掘的奴隶主的墓葬发现,跟随其殉葬的人数有时候多达几百人,他们中有的驾车的车夫,有负责保护的护卫等等,当然墓主人越尊贵,陪葬的物品也就越多,因为只有如此,才能证明自己生前是多么的荣耀,也就是从这时期,人殉制慢慢兴起了。

秦献公用陶俑代替活人殉葬。

秦献公用陶俑代替活人殉葬,意味了该制度的结束?其实没那么简单,活人殉葬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恶俗,奴隶制也好,封建制也罢,都带有时代赋予的局限性,这也造成了这一制度时而盛行,时而又被摒弃。

周朝时期,这一制度继续发展,根据《西京杂记》记载:幽王冢甚高壮,羡门既开,皆是石垩。拨除丈余,乃得云母,深尺余,见百余尸,纵横相枕藉,皆不朽,也就是说陪周幽王殉葬的人数有百人之多。

春秋战国时期,维持社会稳定的奴隶制开始瓦解,愈演愈烈的殉葬制,被很多当权的君主看到了弊端,因为随着大量奴隶被殉葬,造成了兵源的稀少和战斗力的下降,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殉葬制的变革。

其中不得不说就是秦献公始用陶俑代替活人殉葬,我们现在还能看到的兵马俑,就是用陶俑技术制造出来的,而秦国也因为废除了活人殉葬,而保存并发展了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秦国最后的统一华夏,和秦献公的这一创举也有相当大的关联。

你可能会说,既然用陶俑代替了活人,这一制度该慢慢消亡了吧,其实不然,因为秦始皇死后,大量活人被殉葬,其中又以后宫无子的嫔妃为多,《史记》记载:秦二世下诏令: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秦始皇陵建成之后,大量的工匠也被殉葬了,《史记》又记载: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由此可见,给秦始皇陪葬的人数绝对是惊人的。

封建社会殉葬制的演变和衰亡。

人殉制随着秦朝的灭亡,渐渐的走入了低谷,到了汉、唐时期,逐渐被死人陪葬制度取代,也就是说,当君主死后,活人不必被殉,但是等到死后,就要被埋入皇陵,这种制度则是相对文明了很多,但并不能说这时期活人殉葬制度彻底被废除了,或许只是相对比较少了而已。

到了宋代,中原王朝的实力开始疲软,而北部的游牧民族不断南下,入侵中原,其中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族对中原王朝的威胁最大,而这些少数一直保持着活人殉葬的习俗,当他们入主中原后,这一恶俗又被带了起来。

到了明、清时期,活人殉葬制度再次有了明显抬头,根据《李朝实录》记载:帝(明成祖朱棣)之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而明朝的殉葬制到了明英宗时,才算被遏制,这是由于明英宗临死的遗言: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

明朝灭亡后,清朝入主中原,这一制度又被带进了中原,《顺治东华录》中记载:睿王薨于出猎之所,侍女吴尔库尼将殉葬,而这一制度到了清朝康熙之后,才彻底被废除,此后史书中也再也没有任何关于活人殉葬的记录了。

王士禛的《池北偶谈》中记载:八旗习俗,多以仆妾殉葬,朱御史小晋(裴)始建议禁止,得旨允行。

飞鱼说:

人殉制度,并不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产物,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有这种制度的存在,比如古埃及,埃及出名的木乃伊,其实就是人殉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由此可见,人殉制度就是社会阶级对抗发展下的产物,人殉制度也并不是只有在王室中独有,其手段也有很多,并且有些手段也是相当残忍的,可以说中国古代落后的社会制度势必会土崩瓦解,从这一惨无人道的制度也可见端倪。

对此,您怎么看?

参考文献:《墨子》、《荀子》、《西京杂记》、《史记》、《李朝实录》、《顺治东华录》、《池北偶谈》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