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田制中有“公田”、“私田”之分,可能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井田制中有“公田”、“私田”之分,可能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
中文名:
井田制中有“公田”、“私田”之分,可能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在我们的历史教材中,应该一直都有“井田制”这个概念。 历史教材中关于“井田制”的介绍,我们那时候学的是:把田地按照“井”字划分成九块,中间一块是“公田”,周边八块是“私田”;农民各自耕种属于自己的私田的同时,要轮流去耕种“公田”……这便是

商朝名人推荐

在我们的历史教材中,应该一直都有“井田制”这个概念。

历史教材中关于“井田制”的介绍,我们那时候学的是:把田地按照“井”字划分成九块,中间一块是“公田”,周边八块是“私田”;农民各自耕种属于自己的私田的同时,要轮流去耕种“公田”……这便是周王朝建立之后关于农业生产的重要的、划时代的变革。

如果,到现在,相关“普教”的历史教科书里,还是这么样去介绍“井田制”,就想说,编教材的应该被“吊起来打”,俗称“吊打”。

太误人子弟了!

知道、明白,不妨教教孩子们。

不知道、没整明白,就别教了。

作为非专业人士,不敢说“井田制”决然就不是上述那番意思,但可以很肯定地说,“井田制”所指,绝不止是那样的。

(一)“井”字分田最多只是“理想化模型”

首先,八块围一块的格局,它就根本不是个“井”字。如果是,周边八块的边界在哪儿?总不能无限延伸吧。真要是形容八块围一块,得是把“回”字中间的“口”四下拉通的图样。

仅从这个角度讲,把“井田制”说成八块围一块,就不严谨!

好吧,不严谨就不严谨吧,假设,就是“井”字那样,周边八块的边界虚拟,也还不能就说那就是“井田制”。

即便是生产力不知发达了多少倍的今天,在我国近乎一半的“可耕”区域,想要弄出如同“井”字型那么规则的八块围一块的格局,也恐怕不容易。真咱们要能有那么多可以规则几何划分的耕地,早不是到今天还要首先解决粮食问题了。

事实上,我国农业所及相当多的地区,由于地形地貌、灌溉运输等原因,耕地的形状,都难以达成“井”字或“田”字式的“规则”。在“井田制”诞生、发展、较广泛贯行的周王朝早期(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叶~公元前九世纪中叶),能够或说“可能”比较规则划分的田地,仅“部分适合”今关中平原和豫中平原,亦即西周王朝“王廷”直接控制的部分地方。

周王朝发祥于今陕西省宝鸡一带史称“岐下”(岐山以下)“周原”的地方。周王朝的统治者和“本族民隶”,在那个相对狭小的地域,经营了至少七八十年;期间,他们形成了当时(公元前十二世纪中后期~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叶)比较先进的农耕生产体系。推翻商朝、成为“天下共主”之后,他们就把自己的那一套,推行到了“全天下”。

所谓“全天下”,所指的地域范围,充其量不过是西起甘陕交界、东至沿海、北起阴山南麓、南至长江沿岸这么个大小。饶是这样的一个范围,很多地方,也无法实现将耕地几何规则划分。因此,纵使“井田制”真的是我们从历史教科书上学到的“井”字划分,也只是局部的、循着周王朝统治者经验的“理想化模型”。

(二)井田制的关键内涵之一是“井灌溉”

井田制的关键,恐怕不在于“井”的字形,而更是“井”。

井、水井,今天看来,已经是落后的东西了,可在三千多年前,却是先进的。

再早,不管什么生产方式,农业、游牧、渔猎,都得“逐水草而居”。具体到农业,想要发展,就须得安置在河流之畔。

原因很简单——农耕需要灌溉。农业部族的定居模式,也需要相对固定的饮用水源。

这也是为什么,人类各个早期文明,都在河畔——两河文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古埃及文明(尼罗河)、古印度文明(恒河)、古中国文明(黄河、辽河、长江)、古罗马文明(台伯河)……离开了河流,便失去了生存的根本。

然而,畔流而生,也必然受制于河流——枯水、洪水、改道……无一不是先民们眼中的灭顶之灾。就算能够承受、变通这样那样的灾难,农业灌溉的角度讲,沿河稼耕,可利用的土地也相对狭窄,极大限制了生产发展和人口扩充。换句话说,想要更大发展,解决不沿河地区可耕地的灌溉,是必由之路。

于是,攫取地下水,就成了热门可选项。深层地、相对固定地攫取地下水,就成了重要的生存课题。

有很靠谱的资料讲,周王朝在其“前身”时期,形成并掌握了相对成熟的掘井技术,从而实现在高出河流地域的较广泛耕种。周王朝建立后,统治者在政权所及的“全天下”遂行以农耕为基础和最主要的生产模式,并传授、推广掘井(包括较深程度的掘井)技术,很快形成“有井即可耕”的局面。由是,可以说,“井田制”的策略,蕴含着掘井灌溉、广开稼耕的意图。按现代话讲,就是“通过推广掘井灌溉而使农业生产在地域上趋向普遍”。

(三)如何理解“公田”与“私田”

井田制中的另一个关键概念,是“公田”、“私田”之分。

八块私田一块公田,说破天,也只是不那么形象的“比喻”,而不大可能是真正的实情。

周王朝立国的根本法则,贯穿几乎整个中国封建史,是至今仍被我们耳熟能详的十六个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思很容易理解,就是说“全天下”的土地,理论上,都属于“王”(周天子)。

在这样的语境下,“私田”的概念,原则上是不存在的。至少,作为统治者,不会承认涉及“所有权”的“私田”。天下所有土地,都属于天子,天子将土地分封给诸侯,是有偿的、性质上为“租赁”的,诸侯以下各级贵族(大夫、士)及至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民”对土地的“拥有”,也因循相同法则。所谓“公田”、“私田”,更是土地和收入分配的象征化规则,而非简单的土地分割。

举例:周朝最“基层”的贵族,叫做“士”,是有“封邑”的。

上一级贵族,将一片地方封邑给他,他把这些土地中的一部分,分配给治下的自由民耕种,即为被分配土地的自由民的“私田”,余下的则为“公田”。

如果他拥有奴隶,“公田”就会主要由奴隶耕种;如果他没有奴隶或者治下的奴隶数量不足以完成对“公田”的耕种,他有权要求被分配的“私田”的自由民定期、轮番来耕种“公田”。

“公田”的收入,除去必要的劳动成本(包括使得奴隶维持生命和劳动力的“供养”),其余都是他的收入;而自由民们在各自“私田”耕种的收成,他也有权征收一部分。

公田的收入加私田的征收收入,构成他的总收入。而他又是上一级贵族(大夫)的附庸,相当于“宗主”的一块“私田”;故而,他也须按照宗主要求的或与宗主商定的比例或“定数”,从自己的总收入中拿出相应部分上交宗主。

(四)井田制的先进性和深远意义

从“井灌溉”和公田私田两个角度看,井田制的先进性甚至“划时代的先进性”,就似乎好理解多了。

首先是井灌溉。

掘井技术的推广和不断提升,极大促进农耕事业的广泛发展。这个发展,使得我们民族更早期、更稳步地形成农业为主的生产模式,进而成熟为最典型的农业部族。说“我们民族的历程源自一口井”,似显夸张;但井对我们这个民族的意义,的确不可小觑。

有井就有生机。有井的地方就有人居。北京为代表的北方很多地方的胡同,就跟井有关——“胡同”,据说在蒙语里,就是“井”的意思。虽然,今时,传统的“水井”已不多见,特别在城市里,更几乎绝迹,可“井”的概念,仍牢牢存留在民族化的记忆中——天南地北的我们,都习惯把凹进地面的规则人工通道称为“井”。至少,盖住通道入口的那个东东,我们仍称之为“井盖”。

在井田制被推出并贯彻执行的三千年前,世界上绝大多数文明都处于比较典型的“奴隶制”社会阶段;甚至,一千多年后,也就是距今两千年左右时,全球来看,“奴隶制帝国”仍是“板正”的存在。

虽然,按照其实是“舶来”的社会发展理论观,井田制那个时代,也被划进了“奴隶社会”;而其实,井田制中的“私田”,作为一种历史的真实,硬铮铮说明,在那个时代,有大量的对土地拥有一定权利的“自耕农”。能够对土地拥有权利,哪怕只是部分、小部分,都肯定是具有人格的自由民,而不会是奴隶。

有资料讲,西周早期的“成康之治”时期(成王、康王在位期间,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叶~公元前十世纪前叶,总计约半个世纪)以后,至少有超过半数的可耕地,是“以禾赋邑、自耕自食”状态。果真如此的话,可以说,在那个时代,奴隶,作为社会“阶级”,很可能已不占主流;亦即,可以概念性地认为,那个时代,已经不再是“奴隶社会”,社会发展进程方面,全球来看,呈相当显著的领先。

这种社会发展进程的领先,使得我们有机会在“封建”阶段拥有充分的探索、磨合、成长的时间条件,得以较早构建出具有高度融合力的封建式社会结构,从而凝聚出至今仍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基于农业生产模式的庞大民族。

【作者简介】刘宏宇,常用笔名毛颖、荆泓。实力派小说家、资深编剧、北京作协会员,“夏衍杯优秀电影剧本”获奖者。

推荐:

赵匡胤给后周皇帝柴荣打工时的经典之战,其生猛,堪比张飞

探秘三国时天府之国百姓的生活水平,你敢穿越过去当农民么?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