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吕字:甲骨文改写认知,史书又一记载被推翻

被误解的吕字:甲骨文改写认知,史书又一记载被推翻

()
中文名:
被误解的吕字:甲骨文改写认知,史书又一记载被推翻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所谓“心吕”,就是心与脊骨,“心吕之臣”意为“心腹重臣”。 因此,西汉启蒙书籍《急就篇》中说“尻髋脊膂腰背吕”,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吕,脊骨也。象形。膂,篆文吕”。从古书中看,吕为脊骨已成定论,且“膂”(脊骨之意)是篆文“吕”。 问

商朝名人推荐

所谓“心吕”,就是心与脊骨,“心吕之臣”意为“心腹重臣”。

因此,西汉启蒙书籍《急就篇》中说“尻髋脊膂腰背吕”,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吕,脊骨也。象形。膂,篆文吕”。从古书中看,吕为脊骨已成定论,且“膂”(脊骨之意)是篆文“吕”。

问题在于,“膂”与“旅”似乎关系更为紧密,在“旅”的基础上演化出“膂”才对,为何许慎却说“膂,篆文吕”?随着地下文物的不断挺身而出,甲骨文出土之后人们发现,吕字本义并非脊骨,许慎搞错了吕字本义。

甲骨文中的吕字(见下图),由两个方块形“口”组成,小篆在两“口”中间加了一撇。对于这个字形,主要有两种解读:

1,两块脊骨的模样,恰如许慎所说“吕,脊骨也。”伯夷辅佐大禹治水,立下巨大功劳,由此被称之为“心吕之臣”,在历史文献上说得通。

2,两块金属的象形,即古“铝”字。《史记》中有“使赵重于九鼎大吕”,其中“大吕”就是周庙大钟。总得来说,古文中的吕字,与金属的确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总之,单看吕字的字形,很难判断吕字的造字本义,但古代文献更倾向于“脊骨”。

然而,从甲骨文相关记载来看,吕字本义应是两块金属的象形。

首先,甲骨文卜辞中都对“吕”的运用

在甲骨文卜辞中,商人用“吕”除了表示祭名、方国名、地名之外,还用之表示金属原料。

《甲骨文合集》6567:“丁亥卜,亘贞:勿乎(呼)取吕。王占曰:吉,其取。”

《甲骨文合集》29687:“丁亥卜,大……其铸黄吕……。”

显然,上述文中的“吕”代表金属原料,或者至少说与金属有关。因此甲骨文中的“吕”,应该表示多块金属锭重叠放在一起。

其次,“膂”是由“旅”演化而来

甲骨文中的旅字(见下图),像众人聚集在旗下,本义是指军队,后来引申指军队的编制单位,五百人或二千人为一旅。

所谓“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军队是王朝统治的专政工具,其重要性犹如人之脊骨,因此“旅”就有了脊骨之义。《诗经·小雅·北山》“旅力方刚,经营四方”,《周礼·考工记·函人》“权其上旅与其下旅”,其中的“旅”都是脊骨之意。

但旅字毕竟有其“本职”含义,且属于使用较为频繁的汉字,或许为此古人专门造出一个代表脊骨之意的文字,即在旅字下面加了一个“月”(代表肉)——“膂”。

如果“吕”本义为脊骨,那么“旅”为何也代表脊骨,为何后来还专门造出“膂”来表达?显然,吕字本义原本不可能为脊骨,大概是字形与两节脊骨比较相似,加上与“旅”读音相同,于是被借用为脊骨之意,故而通“膂”。尤其篆文时,吕字上下部被“一撇”相连,就更含有脊骨节节相连之意,许慎见到的是篆文吕字,所以错误地认为“吕”是代表脊骨的正体字,“膂”是异体字。

除了甲骨文上的证据,“吕”为金属在考古上也有一些佐证。

2018年,在山西西南部运城绛县一带,距离二里头遗址大约200余公里的地方,考古发现夏商时期冶铜遗存——西吴壁遗址,该遗址是中国已知最早、规模最大的冶铜遗址之一。

通过遗址考古研究,学者指出上古先民在中条山中开采铜矿后,将之运到西吴壁遗址冶炼成铜锭,最后再运往其他都邑性的聚落进行进一步铸造。西吴壁遗址将之炼成铜锭后,存放、运输铜锭时,它们必然是几块摞在一起,或许由此形成了“吕”,当地被称之为吕地。

有些巧合的是,夏商时代的吕国,大致位于山西西部或西南部,与西吴壁遗址位置有可能重叠。关于吕国的位置,古人认为是在河南南阳,但甲骨文中“丙辰卜,谷贞曰,吉方及口方敦吕”等记载,吕国遭到吉国入侵,说明吕国与吉国相邻,由此李学勤等学者综合考证认为吕国在山西西部或西南部,周宣王时迁徙到了河南南阳。

也就是说,可能就是西吴壁遗址的存在,演化出了“吕地”,后来再进一步形成了“吕国”。

搞清楚吕字本义之后,那么就推翻了史书上吕国之吕的由来。

对于吕国的国号来历,《史记》说 “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没有给出答案,但其他一些史书认为原因在于伯夷是大禹“心吕之臣”,比如《路史》说“共工之子噎鸣,又叫伯夷,为寞心吕,且功于水,封吕”。

但根据甲骨文记载,吕字本义为堆放起来的金属,因此无疑就不能用“心吕之臣”来描述伯夷。既然如此,怎么能说因“心吕之臣”而封“吕”?可见,所谓“因心吕之臣而封吕”的说法,大概是后人臆测的历史,并非原本真相。

以笔者之见,或是上古吕地善于冶炼铜块,或是姜子牙先人善于冶炼铜块,在储存或运输时,他们往往将两块金属堆起来,于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吕”、“吕地”、“吕国”,以及后来的吕之姓氏。

值得一提的是,商代后期的吕国,是羌人的一个分支所建,可以称之为“姜姓吕国”,他们到底是不是自大禹时代流传下来的吕国,其实是值得怀疑的,或许是姜子牙先人占据了吕地,灭掉了原先的吕国,于是又建立了一个“姜姓吕国”,根据封地名称叫“吕氏”。

参考资料:甲骨文、《史记》等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