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人们普遍认为甲骨文是专指商代晚期各个诸侯王所遗留的"卜辞"。如今,随着甲骨残片的数量增加和甲骨文意的释读,这种说法已被学界所否定。甲骨文见证了商朝历史的兴衰荣辱,是商代的文化产物。虽然来自河南贾湖村的"刻符文字"早于殷商契文4000多
周文王姬昌陵墓探究
商代东土诸部的“亞”族铭文集萃
封神演义中,为什么元始天尊从不教姜子牙法术?原因很简单
中国出土一件文物,实为夏朝古文字“夏篆”,西方考古家坐不住了
周顷王姬壬臣,没钱办丧事的君王
身为大罗金仙,手持打王金鞭,闻太师为什么不敢杀妲己?
姜子牙简介,被尊为百家宗师
中国庞贝古城内黄县,商中宗陵系中国唯一一处商代地上王陵
妲己祸害商朝江山,遭后人唾骂,为何西施覆灭吴国,却无人指责?
闻仲作为姜子牙真正的对手,虽然战死了,但也得到了足够的尊重
有人说:“夏朝是人们生活最幸福的朝代。”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夏朝,一个只活在文献中的朝代
姜子牙建立的齐国历经658年,如何被田氏代替?背后原因是9个字
平陆县前庄商代遗址出土文物
纣王到底对贾夫人做了什么,以至于美丽的她跳楼自尽
纣王妲己日日腻在一起,却没有孩子,其实是妲己不敢有,也不能有
酒池肉林到底是不是商纣王的发明?
国博考古·视频 | 走近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商代墓地
《少年歌行》萧瑟雷无桀男扮女装,混入后宫向宣妃讨血给无心解毒
河南出土五个骷髅头,疑是夏朝遗物?历史上的后羿竟是暴君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甲骨文是专指商代晚期各个诸侯王所遗留的"卜辞"。如今,随着甲骨残片的数量增加和甲骨文意的释读,这种说法已被学界所否定。甲骨文见证了商朝历史的兴衰荣辱,是商代的文化产物。虽然来自河南贾湖村的"刻符文字"早于殷商契文4000多年,但殷商甲骨文无疑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然而,甲骨文虽是商文化的见证者,但严格意义上的甲骨文并非是商朝独有。随着考古发现和资料的解读,现已确定,商朝以后的西周和春秋时期,也有甲骨文出现。可以肯定的是,甲骨文作为一种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不会凭空出现,更不会瞬间消失。
甲骨文最早的兴起猜测
如同仓颉在某次外出狩猎时灵感大爆发,想到了用"图形符号"代替结绳记事的记述方式。甲骨文是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甲骨文是"甲骨"和"文"的结合,甲骨是书写材料,是文字的载体,一般是用龟甲和兽骨为材料。文是甲骨文的主体,兽骨或龟甲上的文字,有拿刀镌刻其上的,也有用笔墨书写的。所以甲骨文并非全部都是用刀镌刻的。
现在基本可以断定的是,甲骨文的出现一是偶然性发现,二是因为殷商的占卜文化。应该说是殷商的占卜文化在前,也许某一次人们偶然发现被傍晚的篝火熏烤过得乌龟背甲裂出了可以判断吉凶的纹路,这样的纹路每次都不一样,用它来预测事物的吉凶再合适不过了。
逐渐的,人们发现光是知道预测结果还不行,如果将预测结果记录下来,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就可以做一个指导借鉴,那就更好了。于是,人们想到了用一些简单字符去记录预测结果,所以完整的甲骨文应该是包含占卜线条和"卜辞"两大内容。
商人的迷信习俗令人惊愕。上至国家政策的出台,政令征伐等一切国家大事,下至普通老百姓的私人生活,比如祭祀、节气、庄家的收成、狩猎、打仗、生孩子、生病、出行等等都要求神问卜,得到正确的占卜结果后,才决定一件事的行止。朝廷为此设置专门的占卜机构和机构的负责人(卜官),在商代,有卜辞的甲骨非常珍贵,是作为国家档案一样的被专门保存于窖穴中。直到形成成熟的甲骨文,这个过程大概一直持续到殷商晚期。
甲骨文如何被发现的?
在今天的河南安阳的小屯村,发现了最早的今人所见的甲骨文。小屯村是殷墟的代名词,这里曾是商朝都城的中心地带,从北宋开始,就不断有出土商代的青铜器,所以在这个地方出现甲骨文是合情合理的。但具体最早何时出土,目前已无可考。也许在商朝灭亡之后的西周、春秋战国就有出土,也未可知。只不过一来收藏之风不像今人如此浓厚,就算偶有出土也不足为怪。再者,甲骨文字形字意的解读,即便是专门从事殷商文字研究的学者,也不能尽知,更别说古人了。
甲骨文被发现且引起重视,始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目前学界已成定论的是,王懿荣是中国发现甲骨文且看懂甲骨文学术价值的第一人。王懿荣(1845-1900)是近代著名的金石学家,收藏家,鉴赏家,书法家。王氏为光绪朝的进士及第,官至国子监祭酒(古代管职,国家最高学府的负责人)。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时任京师团练大臣的王懿荣拉着夫人和儿媳投了井,以此明志。
王懿荣从小对金石之学如痴如醉,泛涉史书且过目不忘。王氏与清末的翁同龢、潘祖荫、吴大徵、罗振玉等人是好友,经常一起交流鉴赏心得与体会。《汉石存目》、《古泉选》、《南北朝存石目》、《福山金石志》等皆是王氏著作,王懿荣以"博学善藏"著称于当时,"典衣还惹群书债,折券时蒙小贾羞"说的就是王懿荣"好古成魔"的艰难境况。
王懿荣如此痴迷于收藏古物,最终使得他成了发现甲骨文及甲骨文价值的第一人。与其说是王懿荣偶然间发现甲骨文残片,倒不如说是王懿荣这种"嗜金成魔"的鉴藏精神,使得甲骨文选择了他。王懿荣是甲骨文的伯乐,最初发现甲骨文还有两个不同版本的传说。
一说王懿荣当时生大病,大夫开了一副中药,里面恰有"龙骨"这味药。龙骨入药,古已有之,不足为奇,当仆人将药抓回来以后,王懿荣偶然翻看,在龙骨上看到了一些奇怪的符号。也许是职业敏感使然,也许是沉睡几千年的甲骨文冥冥之中在召唤着王懿荣,他立刻觉得这不是简单的龙骨。待派人打探以后,王氏将药店中的所有带字龙骨购回。
一说光绪年间的山东古董商范某,在安阳得到了一些带字甲骨,路过京城时,听闻王氏酷爱收藏古物,遂将甲骨转手卖与王氏,王氏大喜。其后,又有古董商赵估等人将甲骨售与王氏,数量前后共计达一千多片。这一点,王懿荣的次子王汉章在《古董录》中明确有记载,说"估取骨之稍大者,携归京师,为先公述之,细为考订,始知为商代卜骨"。另外,刘鹗的《铁云藏龟》中也记载了这件事,甲骨自出土后,有范姓客,挟百余片走京师,福山王文敏公懿荣见之狂喜,以厚值留之。
综合两种说法,我认为第二种说法更接近甲骨发现的真相。因为生病煎药偶得甲骨,太牵强,何况王氏作为高官,怎么会恰好去看抓回来的药材呢。王懿荣虽然为发现甲骨文及其价值的第一人,但是早在王懿荣之前的数百年,小屯村就有了挖甲骨充龙骨做药材的先例,当地的小屯村人早已习惯了以这种"龙骨"充药卖钱。待到一些稍微有鉴赏眼光的古董商发现,再转手到了王懿荣手里,这样的事情逻辑才合情合理。
《铁云藏龟》—关于甲骨文的第一部著录
王懿荣生前共计收购了甲骨大约有1500余片,按照王氏的习惯,原本打算再收集全面一点,逐步展开研究。然而甲骨文就像给他施了魔咒一样,在发现甲骨文后的一年时间不到,时值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王氏身为国子监祭酒,为明其志,投井自杀。两年后的1902年,王懿荣的长子王翰甫因为王懿荣生前收购甲骨家里已经负债累累,最后王翰甫忍痛将父亲花费心血收藏的1500多片甲骨转卖于刘鹗。
刘鹗作为收藏大家,手中本就有不少甲骨,与王懿荣的合二为一,总共有5000多片甲骨。有了这些丰富的甲骨藏品,刘鹗于第二年开始了著述,最终从5000多甲骨中,精选了1058片,汇编成文,这便是《铁云藏龟》(1903年抱残守缺斋石印出版)。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于甲骨文的专门著述。
《铁云藏龟》对于研究殷商甲骨文学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在这本书中,刘鹗记述了发现龟骨兽骨文字的过程,以及详细记载了王懿荣如何收购甲骨的事情。此外还提出了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的论断,从此,以往的甲骨文只供少数收藏家观摩把玩,变成了广大学者研究殷商文化的第一手资料。
在刘鹗的《铁云藏龟》出版后,曾经在刘鹗家做过家塾先生的罗振玉,以刘鹗送给他的没有著录的一些甲骨,重新影印成册,取名为《铁云藏龟之余》,在每个甲骨旁边还附上了鲍鼎的释文。鲍鼎是近代有名的古文字学专家,著有《铁云藏龟·释文》一书。虽然鲍鼎的释读在今天看来多有误解,但毕竟开启了甲骨释读研究的先河,对于后世解读甲骨文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1939年,位于上海的孔德图书馆偶然获得一批由会稽吴振平收藏的甲骨残片,经过书法家沈尹默先生和为郭沫若《殷契粹编》助力的金祖同先生考证,这部分甲骨应为刘鹗收藏的旧物。孔德图书馆从中节选没有著进《铁云藏龟》的甲骨93片,并加上解读释文以后,取名《铁云藏龟拾零》。
之后,刘鹗的同乡叶氏,得到了刘鹗的遗藏甲骨1300片,他从中精选240片,拓印成书,并加上解读文字,是为《铁云藏龟拾遗》一书,再到1959年的台湾人严一萍先生重新整理编纂刘鹗版《铁云藏龟》,取名《铁云藏龟新编》,其中收录甲骨1043片。
《铁云藏龟》系列甲骨著述,是研究殷商甲骨文的重要资料。虽然相比目前的殷商甲骨文解读,其中错误不少,但是正是靠着这些最原始的资料和解读观点,使得我们慢慢的揭开了殷商文化的真面目,看到了每一个甲骨文背后那精彩纷争的故事。
目前出土的甲骨数量和解读成果
自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并正是收藏至今,目前总计出土甲骨有154600多片。这其中,中国收藏有127900片,中国大陆地区收藏有97600片,台湾省收藏30200片,香港特别行政区收藏89片。在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以后,引起全球轰动,一时间全世界各地的金石学家、古董商人、外国人都纷纷涌入小屯村大量收购甲骨。
随着甲骨收藏价值的水涨船高,小屯村当地居民以及一些文物贩子开始了破坏性极大的甲骨私掘行动。为了保护文物,1928年民国政府成立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并在考古学家董作宾先生的带领下,开始了对殷墟为期十年十五次的发掘研究。抗战爆发以后,日本又组织日本的学者对殷墟进行强盗式挖掘,所得文物悉数运回日本。
截止2012年,目前发现的15万多片甲骨中,有26700片,流散于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地。在这15万多片甲骨中,共计发现单字4500字,迄今为止才释读出了2000个左右。内容涉及殷商生活百态,诸如政治、军事、文化、社会风俗、历法、天文、医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在甲骨文中皆有体现。
殷商甲骨文的书法特点
甲骨文的首要用途是占卜预测吉凶,但是作为一种文字载体,甲骨文也兼具书法艺术之美。在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后,学界普遍将研究甲骨文的侧重点放在字义释读和历史资料的考究,而不太重视甲骨文的书法特点。直到刘鹗的《铁云藏龟》一书出来后,学术界才慢慢重视起来甲骨文的文字艺术之美。
刘鹗在《铁云藏龟》中首次提出了甲骨文系"殷人刀笔文字"的说法,并详细中国文字从古籀演变到隶书的过程。从此,甲骨文由少数殷商学者的历史研究逐渐走到书法家的眼中。之所以说殷商甲骨文已是成熟的中国文字,是因为在殷商发现的甲骨文已经兼具汉字"六书"的书法特点,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上,甲骨文中的日月木火,皆是观察客观事物的具体形态,用笔
会意,这是与象形和指事最容易混淆的一种造字方法。会意字的发展,得益于象形字的出现。简单来说,象形是用具体图形指代世间的诸多事物,而且基本为静止的事物。而会意则是表示动态的事物形态,通常包含两个以上的象形符号,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复体字。理论上来说,用会意的方法造字,拥有很大的优势和潜能。如果是十个象形字造会意字,简单排列组合的方法,能够造出的字就可以造出几百上千的字形。
形声字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形声字出现之前,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形声字出现以后,汉字走出了表意文字的局限,逐渐发展成表音文字。顾名思义,形声字是"形"和"声"的结合。一个形声字一般用一个字体表示新字的意思,而另一个字体则用来注明读音,相当于今天的拼音。形声字与会意字虽然都是两种字体结合,但是形声字多了一个"注音"的步骤,这是一种极大的突破。
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甲骨文是数千年的先人留给我们最真实的历史影像资料。或许那个时代不为人知的秘密和惊叹于世的科学技术,正好藏在甲骨文中,随着日后甲骨文字破译工作的突破,这些秘密最终会大白于天下,到时我们必将看到一个波澜壮阔的殷商风貌。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