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在中国有五千年历史,商朝起小麦便是主要农作物

小麦在中国有五千年历史,商朝起小麦便是主要农作物

()
中文名:
小麦在中国有五千年历史,商朝起小麦便是主要农作物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要说的是,小麦是否经西域传入,学者们意见并不一致。 距今4000年前后,小麦种植已扩展至黄河下游。如属于龙山文化遗存的山东茌平教场铺、日照两城镇、胶州赵家庄等遗址,均出土比较多的碳化小麦标本,且均属栽培型。 距今3000多年的殷商,小麦已经

商朝名人推荐

要说的是,小麦是否经西域传入,学者们意见并不一致。

距今4000年前后,小麦种植已扩展至黄河下游。如属于龙山文化遗存的山东茌平教场铺、日照两城镇、胶州赵家庄等遗址,均出土比较多的碳化小麦标本,且均属栽培型。

距今3000多年的殷商,小麦已经成为主要农作物。

甲骨文中有“麦”字,为“农作物”和“地名”两种含义。

为“农作物”的卜辞,有“《后下》1.5”,其载:“月一正,曰食麦”。另如“《合集》9620”“《合集》9621”“《合集》9622”“《屯南》3678”,等等。

怎知此“麦”即指“小麦”?因为从殷商早期都城河南偃师商城,一直到晚期都城安阳殷墟,都发现了小麦遗存。或者说,甲骨文“麦”字,包括“小麦”。对此,郭沫若的考证最为详尽,且普遍为学界所认同。

甲骨文“麦”字

“麦”字用于地名,其卜辞都比较晚,应当指该地以产麦著称。不遑多论。

下面这件事很有意思。

甲骨文中有“来”字,亦主要是两个含义。

早年,罗振玉释出此字指“麦”,而作为“往来”之“来”则是假借之义。如,“《合集》3326”卜辞:“乙亥卜,受来禾(年)。”;“《合集》9565”:“辛亥卜,贞咸刈来。”

卜辞中记载,有求“来”丰收的;有收割“来”的;有向王室进贡“来”的;有食“来”的,等等。总之,此“来”,皆指农作物无疑。个别卜辞,“来”也作为地名使用,这与“麦”一样。

学界几乎皆赞成,甲骨文中的“麦”、“来”,都指今日所说的麦子。

关于“来”亦为“麦”,一派学者认为,这恰好证明小麦是“外来”作物,非中国原产。此派学者,以著名的何炳棣先生为代表。

小麦

考古界学者从考古发现和中国野生小麦资料方面,亦多认为中国小麦为外部传入。

但是,农业科学家李璠等人不同意这种观点。他曾任中科院遗传研究所植物遗传室主任,先后于1985和1986年,两次在甘肃民乐东灰山遗址中,发现小麦碳化遗存。他认为,中国也是普通小麦的原产地和重要起源中心之一。

学者陈恩志著有《中国六倍体普通小麦独立起源说》一文,指出在黄河流域两岸的三门峡、洛阳、卢氏及西安、宝鸡等地,大量存在“植物学特征与普通小麦栽培亲缘最接近的小麦草”,这种小麦草很可能早已为我们的先民采集和栽培。

这从考古学和植物学结合角度,提出了一个立论坚实,且较难证伪的观点。

周叔昆和洛阳文物工作队等,在洛阳偃师皂角树属于殷商之前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现有栽培小麦,且占粮食作物第四位,证明此地区,在距今4000年前后栽培小麦已相当普及,这也为前述观点提供了证据。

总之,小麦是否外来作物,以及甲骨文“来”何以为“麦”,还不能说是完全解决了的课题。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