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170万年前的人都被发现了,4000年前的夏朝,为啥一直没找到?

连170万年前的人都被发现了,4000年前的夏朝,为啥一直没找到?

()
中文名:
连170万年前的人都被发现了,4000年前的夏朝,为啥一直没找到?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在夏朝建立之前,部落联盟内主要采用“禅让”的方式来推举联盟的共主,比如尧禅让给舜,舜又禅让给禹。 禹即位后期,曾推举东方颇具威望的偃姓首领皋陶为继承人,但不料皋陶还没等到禅让,就怅然离世,死在了禹之前。禹又命东夷首领伯益为继承人。 禹死后,

商朝名人推荐

在夏朝建立之前,部落联盟内主要采用“禅让”的方式来推举联盟的共主,比如尧禅让给舜,舜又禅让给禹。

禹即位后期,曾推举东方颇具威望的偃姓首领皋陶为继承人,但不料皋陶还没等到禅让,就怅然离世,死在了禹之前。禹又命东夷首领伯益为继承人。

禹死后,伯益便将王位让给了禹的儿子启。从此之后,“公天下”便转而成为了“家天下”。

其实这段历史,在我们中学的教科书里都学过,因此大家应该不会感到陌生。

但你知道吗,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人都不相信夏朝真实存在过,就连一些专家学者,也始终找不到证据证实夏朝的存在。

这就好像是西方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一样,虽然有这个说法,但谁也找不到证据。

而这也不禁让人感到疑惑:我们连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都发现了,为啥4000多年前的夏朝,却一直找不到呢?夏朝到底真的是否存在?

探寻一个朝代是否存在过,最直接的方法无非两种,一是找对应的史料记载,二是发掘相关的历史文物。

首先从史料记载上来看,夏朝在《尚书》、《史记》等史书中都有提到过。

而最先提到夏朝的,则是号称西周初期的文献、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尚书》。

在该文献中,不止一处提到了历史上的“有夏”或“夏”之说。

周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周公,曾在这部书中说道:夏朝本来是顺应天命的,统治的年头也不短,但由于他们的后人表现不好,结果被商朝的统治者革去了他们的命。

不过,后来有人考证,《尚书》中提到夏朝的那几篇文章,其实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伪造的,而当时距离夏朝灭亡已经将近1000年的时间了,所以文中的描述,很有可能是杜撰出来的。

最系统地记录夏朝历史的文献资料,恐怕当属“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了!

但作者司马迁也不过是记载了“大禹治水”、“少康失国”、“夏桀亡国”等几个重大事件,然后再将夏朝各个君主的名字一代一代的罗列了出来而已。

简单来说,司马迁虽然写了夏朝的很多内容,但其并未说到“重点”,比如夏朝有何遗址,王室的陵墓又在何处等等。

况且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已经距离夏朝灭亡一千四五百年的时间了,所以其中的很多内容,也有可能是司马迁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整编的而已。

按照历史研究的一般规则而言,“当时人记当时事”,这种第一手的资料价值是最高的。

但像《尚书》、《史记》这样晚了上千年的记载,对于很多严谨的专家和学者来说,还是持怀疑态度的。

而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一段历史很可能被添油加醋、以讹传讹,即便是司马迁这么杰出的历史学家,也不敢保证自己写下的历史就是真实的。

再说司马迁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份子,还会受到封建环境的影响,其书中的一些内容充满着“神话”色彩,比如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就写到了刘邦神话般的出身: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所以你看,司马迁的《史记》虽然在史学界地位甚高,且非常具有研究价值,但其中的内容并非就全是真实的。

所以我们也有理由怀疑,其中记录夏朝的部分,也有可能是虚构的。

想要探寻夏朝是否真的存在,其实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研究商朝的历史。

既然说商朝人推翻了夏朝,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王朝,那么对于这样一件改天换地的大事,在商朝人的“史书”中应该是有相应记载的。

毕竟后来的每一个朝代更替,都要将自己推翻的那个朝代拿出来贬损一番,以此来突出自己的正派和伟大。

所以,从商朝的历史中去寻求夏朝的踪迹,也不失为一种办法。

但结果却出乎意料,在商朝人的“史籍”中,压根找不到关于夏朝的记载。

按照史书上记载,商汤是灭夏建商的开国之君,然而甲骨文中用于祭祀他的卜辞竟有680余条,其中大部分都是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丝毫不提推翻夏朝这样的丰功伟绩。

在很多甲骨片上,也都只记载了商朝建立之前商人的各代先王们。

而按照史书上的说法,他们很多人当时只是夏朝的诸侯,但这些甲骨片上却没有提到任何有关夏朝的事情。

甲骨文虽然是卜辞,但其涉及面非常之广,可以说包含了商王朝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是商代的一部“百科全书”。

但遗憾的是,在这些出土的甲骨文中,还是没有关于夏朝的相关记载。

既然如此,夏朝是否真的就是虚构的呢?

如果仅仅看到这里,那么答案就是肯定的了!

但我们也说了,想要确定史书中的记载是否可信,最直接了当的办法就是通过考古发掘,找到与史书记载相互印证的文物证据,如果能对应上,那么就是真实的,反之则不然。

在过去,关于商朝是否存在也曾一度受到过质疑,但随着考古发掘的技术不断进步,人们在“殷墟”找到了商朝人使用过的青铜器,而且还找到了大量刻有文字的龟甲兽骨。

在这些文物上面,详细地记载了商人的工作和生活,因此人们也就不再怀疑商朝的真实性了。

所以,想要证明夏朝是否真实存在于中国历史上,最简单的方法,也是找到属于夏朝自己的青铜器和文字。

2002年春,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的专家,在海外文物市场上偶然发现并购得一尊西周中期的青铜器——“遂公盨”。

这可能是当时最早能跟夏朝扯上关系的文物了!

在进行除锈后,这件青铜器上的铭文全部显露出来,其记述了大禹用削平一些山岗堵塞洪水和疏通河流的方法平息了水患,并划定了九州,还根据各地的土地条件规划出了各自的贡献。

铭文以大段的文字记述了大禹治水的过程,以及阐述德与德政,教诲民众以德行事,但却只字未提到夏朝。

尽管遂公盨的发现,将大禹治水的文献记载提早了六七百年,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也最为详实关于大禹的可靠文字记载,但夏朝是否真的存在,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直到1959年,人们在河南的洛阳平原找到了一个古代的都城遗址,夏朝的踪影才开始有了点眉目。

在4000多年以前,这里曾经出现过一座气势恢宏的宫殿建筑,在宫殿的四周有整齐宽阔的林荫大道,周围还生活着上万居民,其规模之大,足以傲视整个东亚地区。

这个被命名为“二里头”文明遗址,不论是时间上,还是地点上,都与史书上记载的夏王朝一致,这不禁让考古学家们欣喜若狂,以为夏王朝的遗迹终于面世了。

然而,在发掘之初,尽管考古学家们奋力挥锹,但始终还是没有找到能够理直气壮地判定为夏朝的任何器物,也找不到任何关于夏朝的文字。

而且这个遗址距离另一个著名的商朝遗址——偃师商城,也只有6公里而已,说不定还是个商朝的遗址呢!

不过,随着发掘技术的不断提升,以及考古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终于在“二里头”遗址中发掘出了很多夏朝的文物,并确定“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朝中晚期的都城——斟鄩。

都城宫殿区,祭祀区、作坊区等区域的分布情况,也一一被揭晓。在2019年的时候,“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还在此遗址上诞生,为我们了解夏朝人的生活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在该博物馆中,我们可以看到夏朝人用来盛酒的陶爵,用来温酒的陶盉,用来烧饭的陶鬲,用来盛水的陶壶,用来蒸煮食物的陶甗等等,品类繁多的陶器,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生动的夏朝百姓生活的画卷。

除此之外,该遗址还出土了夏朝王室贵族们用来与天地沟通的法器,比如“绿松石龙形器”就是典型的代表之一。

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龙。龙在当时是智慧、力量、尊贵和吉祥的象征;龙身上用200多片绿松石镶嵌而成,华美异常。

除此之外,还有镶嵌着绿松石的兽面纹铜牌饰——“嵌绿松石饕餮纹铜牌饰”。

它被认为是能够沟通天、地、神、人的法器,其主体框架由青铜铸造而成,上面则是用几百片绿松石拼合镶嵌出的兽面纹。

其做工精巧,丝丝入扣,即便历经几千年仍未有松动脱落之迹象。

而这也表明,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朝,我国先民们就已经掌握了先进的铸造技术和镶嵌技术了。

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些文物的发现,也为我们证实了,夏朝并非“亚特兰蒂斯”,它是真实存在的!

为此,你们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讨论!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