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英国禁止中国使用“夷”字?被误解了两千年,甲骨文揭开真相

为何英国禁止中国使用“夷”字?被误解了两千年,甲骨文揭开真相

()
中文名:
为何英国禁止中国使用“夷”字?被误解了两千年,甲骨文揭开真相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中英天津条约》规定,满清政府在对英的文书中不得使用一个汉字。后人看到条约中的这一款内容,一定会连声叹息英国人真是太霸道了,管天管地,连中国使用哪个汉字都要管。 这一款内容也令当时的清朝官员实在摸不着头脑。只是英国人船坚炮利,满清政府无力对

商朝名人推荐

《中英天津条约》规定,满清政府在对英的文书中不得使用一个汉字。后人看到条约中的这一款内容,一定会连声叹息英国人真是太霸道了,管天管地,连中国使用哪个汉字都要管。

这一款内容也令当时的清朝官员实在摸不着头脑。只是英国人船坚炮利,满清政府无力对抗,只好答应英国人的蛮横要求。而这个让英国人大动肝火,不惜以武力威胁的汉字就是夷字。当时的满清政府经常用这个字来称呼以英国人为首的西洋人。

夷字由来

据专家考证,夷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当时商朝人因为东夷人擅长弓矢,故以弓矢两字合起来为夷字,用来指称当时的东夷人。也有专家认为是大弓两字合起来为夷字。以上两种说法大同小异,都是说当时的中国人用夷字来指称外族。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以周王朝为首的诸侯国就好像蛋黄,周围的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就好像蛋清一样紧紧地包围着蛋黄,两者之间的征战非常厉害,华夷之辩更是激烈无比,孔子甚至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直到春秋后期,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同华夏融合在一起,再也难分彼此,华夷之辩终于不再有人提起。夷字也有了新的含义,例如讨平、消灭之意。

到了清朝,由于是异族入主中原,清朝统治者对华夷之辩非常重视,曾经为此多次大兴文字狱,杀人、毁书不在话下,甚至雍正皇帝都亲自上阵力辫满族并不是什么夷,弄得当时的清朝人不敢再提什么华夷之别,只敢用夷字来代表外来人。

于是来华的所有西洋人就顺理成章地被统称为洋夷。英国人阅读中国书籍,知道夷字含有贬义,就接连向当时的满清政府提出抗议。当时的满清政府还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英国人是外来人,称呼洋夷理所应当,因此英国人的抗议被认为毫无道理,干脆不予理睬。

直到中英南京、中英天津、中英北京等一系列条约的签订,满清政府慑于英国人的船坚炮利,只好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服软认输,宣布从此在文书中不再使用夷字,口头上也是用洋人或洋大人来称呼。

由于自古以来,夷字确实稍稍地含有贬义,应该说英国人的要求不无道理。只是好多称呼是约定俗成的,强行弃用,不但会毫无用处,反而会引来更大的羞辱。清朝官员不许民间使用夷字称呼洋人,民间只好换了一种称呼。

由于当时清朝闭关锁国,好多中国人头一次见到金发碧眼、高鼻梁,与中国人大异的外国人,纷纷传说这些人是地狱的魔鬼所生,于是民间就用洋鬼子来称呼外国人。

这个称呼流传很广,即使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穷乡僻壤的老太太还用洋鬼子来称呼来访的斯诺先生,让斯诺先生实在有些尴尬。

洋夷换成了洋鬼子,如果以前的洋夷们死后有知,恐怕会后悔提出这一霸道、蛮横要求。

外文翻译

中华民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虽然洋鬼子蛮横无理,不许称呼洋夷,却一直对他们的国别翻译加上了种种溢美之辞,例如:

虽然不知道英国在中国有什么英雄事迹,却加了一个美称英。法国在中国真是无法无天,却被认为它是法国——守法之国。德国把当时的中国人看成是蛮横的野人、欲除之而后快,却认为它是有德之国。

不知道美国是山美、水美还是人美,却被翻译成美国,现在更是进了一步,在民间直接成了漂亮国。

虽然这些国名的翻译实在名不副实,但是个个符合了它们的心愿、满足了它们的自尊心,因此一直以来从没听说它们提出过什么见鬼的抗议。

不过真如周公所说,外交无小事。国与国之间的文字往来确实应该多加注意,否则就会引来不大不小的麻烦。例如,中国与当时的苏联谈判时曾经使用了成语“得陇望蜀”,表示谴责对方贪得无厌。

没想到对方的翻译是个二把刀,没有弄明白该成语的具体含义,完全直译过去,弄得前苏联一方糊里糊涂,反驳说前苏联一方从来没有对中国的四川有什么觊觎之心,闹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外交笑话。

除此之外,外文翻译还包含着更深的文化、民族深远发展的含义,更是不能不特别地加以注意。例如:自古以来,韩国的首都一直被翻译成汉城,直到2005年,韩国要求中国更改中文翻译为首尔。

汉城变成首尔,粗看起来只是简单的汉字变化。实际上其中映射出韩国民族主义的兴起,这是一种希望摆脱中国文化影响、促进韩国文化发展的特别尝试。其意义不可不谓深远。

小结:

洋鬼子们读过几本中国古籍,知道夷字含有贬义,因此大动肝火,不许中国人用夷字来称呼它们。其实它们没有仔细研讨一下,弄清楚其中隐藏的具体的文化含义。

东夷二字不仅仅是指那些善于使用弓箭的东方野人,而且还在隐晦地说明这些人与中国的主流文化格格不入,不遵王化。所以曾经的南蛮楚国人,会自称说“吾乃蛮夷”,自豪地表示自己的文化与当时的周王朝文化格格不入,迫切地要求得到承认。

如此看来,用洋夷来称呼外国人,就是在说明,这些来访的外国人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与中国的主流文化格格不入。

如果洋夷们像过去的东夷人、楚国人一样了解到其中的文化含义,从而与中国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恐怕双方会早日实现文化融合,洋夷这个称呼也许会早早地丢给别人,或者干脆淹没不用。

可叹当时英国人蛮横无理,不了解其中的具体含义,不但没有让中西方文化融合,反而用洋夷换来了洋鬼子,也算报应不浅了。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