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真的是中国古人杜撰的吗?

夏朝真的是中国古人杜撰的吗?

()
中文名:
夏朝真的是中国古人杜撰的吗?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不知何时,大禹故事成了“神话传说”。一提到“传说”,人们会立刻持怀疑态度,“神话传说”的真实性更要大打折扣。于是,“夏”也莫名其妙的成了传说,一个美丽的神话。胡适在《研究国故的方法》中说:“在东周以前的历史,是没有一字可以信的。”德国学者罗

商朝名人推荐

不知何时,大禹故事成了“神话传说”。一提到“传说”,人们会立刻持怀疑态度,“神话传说”的真实性更要大打折扣。于是,“夏”也莫名其妙的成了传说,一个美丽的神话。胡适在《研究国故的方法》中说:“在东周以前的历史,是没有一字可以信的。”德国学者罗曼·赫尔佐克《古代的国家:起源和统治形式》一书言:“今天已经没有人想要完全排除下面这一可能性,即有关夏朝王室的传说并不仅仅是杜撰,但在这个问题上同样没有确切的结论。”

我们可以找到无数条有关夏的存在,疑古者却始终未能拿出一个能真正否定夏的证据。顾颉刚是疑古派的核心人物,他在1923年起就坚持大禹为战国后古书“伪造”,1926年在《古史辨》中又提出“禹是一条虫”。鲁迅说:“他是有破坏而无建设的,只要看他的《古史辨》已将古史‘辨’得没有,自己也不再有路可走。”到1943年他却承认“禹作九鼎”实有其事。陈寅恪讽刺说:“顾颉刚不信历史上有禹,而竟信有九鼎”。九鼎传于三代,至秦,道亡鼎藏。

《禹王碑》碑文既不是商周及秦汉文字,更非天外来客,其结果只能是夏文字。《墨薮》说:“夏后氏(禹)象钟鼎形为篆,作钟鼎书。”《息园存稿》也有记载:“禹精于治水,今篆体皆有流水形。”中国文字形成于夏,这一点可以从众多史料中得以肯定(详细内容见《文字的形成与演变》)。神龟授《洛书》于禹,禹是传说,《洛书》也自然是传说,又怎会现世而流传到今。大禹由《洛书》推演出《洪范》九畴,九畴归一而成《太极》。九鼎、禹王碑、大禹文化,是夏钉在历史上的铁证。

2900年前的遂公盨轰动史学界,其文曰: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乡(享)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沬(贵)唯德,民好明德,寡顾在天下。用厥邵好,益干(?)懿干德,康亡不懋。孝友,讦明经齐,好祀无(废)。心好德,婚媾亦唯协。天厘用考,神复用祓禄,永御于宁。遂公曰:民唯克用兹德,亡诲(侮)。铭文之内容与《尚书》、《诗经》、《史记》关于大禹治水的记载高度吻合,成为斩除疑古之论的又一利器。这些已彻底否定了顾颉刚“大禹为战国后古书伪造”之谬论,足以能证明夏的存在了。

周到秦汉,夏禹一直存在于史料与文物中。历时千年,全国各地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共同伪造了一个夏,且从未出现一个打假者,这样的概率亿万分之一的可能也不会有。一边极力鼓吹诸子百家之文是何等金贵,一边又说诸子对上古史之论是伪造,这种自打嘴巴之异象怪事也只有中国的学术界才能制造出来。

河南禹州有禹王锁蛟井、古钧台、禹妃庙,三门峡有禹凿:人、鬼、神三门,开封有禹王台;山东禹城有禹王亭;陕西韩城有禹门;宁夏有青铜禹迹;安徽怀远有禹虚;湖北武汉龟山有禹功矶;山西河津有禹门口。山西夏县禹王村有禹王城;河南许昌桂村小岗杨村有禹王城;湖南衡阳衡山广寺有禹王城。

湖北黄冈城区有禹王城;山东临沂市区有禹王城。以夏禹名字命名就有禹州、禹城。以禹命名的山则更多,河南禹州禹山、邓州禹山、汝州禹王山;江苏邳州禹王山、东海禹山;湖南华容县禹山;安徽淮南禹王山;山东淄博禹王山;陕西韩城禹山等等。以夏禹命名城市、村镇、山名、地名,所表达的是人民对大禹的爱与念。

历史上的禹庙有上万座,大禹成为了人们最信奉的神。这些同世代相传的大禹故事与中华民族的血脉融为了一体。疑古者对这些群山之铁证视而不见,仅以挂一漏万之举而疑古、否古,实乃管中窥豹之观。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人不约而同的杜撰了一个夏,谁又能在全国人民的心里伪造这么热的爱与敬、信与思,种下那么多的真与善、大与美?很显然:“杜撰”与“伪造”都不成立。

质疑夏的根本原因是至今为止还没发现有关夏的文字。考古者梦想有朝一日若能挖掘出一个“夏”字,就可确定夏的真实存在了。始称夏为春秋战国造伪,周文有禹而改周造伪,若从不认识的2900个甲骨文中发现夏,他们同样会说商造伪。甲骨文没发现之前,质疑商朝的存在,甲骨文证实了《史记》关于商的记载,《史记》对夏的记载又岂能是造假。可以说,即便是挖出一个夏字或夏文字,也没人认识。《禹王碑》77个字,疑古者在它面前都是瞪眼瞎。疑古者几乎把所有古人当成骗子,其结果只有一个,疑古者才是真正的骗子。

考古是为了建设历史,中国的考古却成了疑古、否古者的帮凶,在找不到物证的情况下,上古史料“不足为凭”一概不信,这是在自断根脉,破坏历史。考古同用瓢量海,一瓢之水,不可言海,一物之证,岂可成史。中国是一个从未断代的国家,虽然上古史料由于历史原因而残缺不全,但史料是不会断代的。在中国历史这个大舞台上,考古只能是小配角,史料才是真正的主角。70年的考古,始终没能走出“禹域”,逃脱《尚书》《史记》。夏早已烙在了中国人的心里。

如此等等,即便是坏了脑子的人,也不会说夏是杜撰的。至于春秋战国的个别人提出的与历史相反的观点,应与今之疑古者一样: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吸引人的眼球。而疑古者还有另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迎合外国,搞乱中国的历史,搞乱中国的文化,搞乱中国的人心。这二点,他们做到了,并且很成功。疑古者成了名人、教授,各种名利纷至沓来,风光无限。大多数人、尤其是政府干部不假思索地认可了他们的观点,并坚定地认为,只有经过考古认证的才能相信,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搞乱历史文化的帮凶。当然,今人若此,并不奇怪,二千多年来的历史一直都是惑言者得天下,中国人民太善良了。

人类最大的悲哀不是无知,而是被别有用心的人欺骗利用而不知。龚自珍有句名言:“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历史文化乃国之根脉,事关生死存亡!为历史拨乱反正,为文化拨乱反正,为文明拨乱反正,应摆在当前国家发展的首要位置,这一点才是重点。只有驱散疑古之迷雾,走出考古之死胡同,才能走进历史的大观园,寻到中华文明这棵参天大树,所有的问题,一目了然矣!

《孟子》说:“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尧时,洪水滔天,怀山襄陵。共工治水四十年未果,鲧治水九年被殛于羽山。禹是鲧的儿子,并未抱怨尧舜对父亲的不公。面对生者寄之于丘阜,死者葬之于鱼腹,日月无色,山岳俱震的历史局面,他毅然决然的承担起了拯救整个人类的重担。“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孟子》)

劳身焦思,栉风沐雨,跋山涉水,“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史记》),“七年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挂不顾,履遗不蹑”(《吕氏春秋》),“烧不暇櫃,濡不给扢”(《淮南子》),开龙门,凿人鬼神三门,“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庄子》),“平水土,定千八百国”(《淮南子》)

晒得面目黧黑,累得腰腿成疾,手上结满了老茧,腿上脱光了汗毛,忍辱负重,三过家门而不入,十三年如一日,终于获得了治水工程的巨大成功。这一伟大的胜利,弘扬并加强了中华民族自省、自侓,从集体、团结、协作本位出发的礼治思想和重义轻利的社会责任观。舜赞曰:“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功”(《尚书》)。司马迁曰:“九州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

《韩非子》曰:“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锸,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虎之劳,不苦于此矣”。大禹治水是在前人失败中取得的成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伟大壮举,赢得百姓敬仰,成为中华民族人人钦佩的英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神灵。这一伟大的胜利,弘扬并加强了中华民族自省、自侓,从集体、团结、协作本位出发的礼治思想和重义轻利的社会责任观。增强了人类依照自然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的信心。大禹把个人的命运转变为人类的命运,他在人类身上唤醒了所有的那些正义、勇敢、无我和仁慈。

全国各地到处都有大禹的遗迹遗址及流传的故事,这说明大禹的影响广泛。大禹不仅是涉禹城市的大禹,也是中华民族的大禹,甚至是世界的。大禹所留传下来的言行、理念、法制、文化等等,皆需要我们排除一切功利主义的想法,以大禹的精神来研究大禹,正确定位夏禹文明体系,应用好已知夏禹文化资源,拓展广度和深度,形成独特的中国文化体系,以达到文化回归、文化融合、文化发展、文化享受、文化消费和服务的各项指标,这都是需要我们潜心研究的,并且任重而道远。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