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离不开保障民生,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土地兼并困扰着历代的统治者。过度的土地兼并,使得大量百姓失去赖以生存的田地,往往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而面对土地兼并的问题,恢复井田制的构想,在汉代、唐代、宋代多次被提出。那么周朝的井田
周文王姬昌陵墓探究
商代东土诸部的“亞”族铭文集萃
封神演义中,为什么元始天尊从不教姜子牙法术?原因很简单
中国出土一件文物,实为夏朝古文字“夏篆”,西方考古家坐不住了
周顷王姬壬臣,没钱办丧事的君王
身为大罗金仙,手持打王金鞭,闻太师为什么不敢杀妲己?
姜子牙简介,被尊为百家宗师
中国庞贝古城内黄县,商中宗陵系中国唯一一处商代地上王陵
妲己祸害商朝江山,遭后人唾骂,为何西施覆灭吴国,却无人指责?
闻仲作为姜子牙真正的对手,虽然战死了,但也得到了足够的尊重
有人说:“夏朝是人们生活最幸福的朝代。”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夏朝,一个只活在文献中的朝代
姜子牙建立的齐国历经658年,如何被田氏代替?背后原因是9个字
平陆县前庄商代遗址出土文物
纣王到底对贾夫人做了什么,以至于美丽的她跳楼自尽
纣王妲己日日腻在一起,却没有孩子,其实是妲己不敢有,也不能有
酒池肉林到底是不是商纣王的发明?
国博考古·视频 | 走近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商代墓地
《少年歌行》萧瑟雷无桀男扮女装,混入后宫向宣妃讨血给无心解毒
河南出土五个骷髅头,疑是夏朝遗物?历史上的后羿竟是暴君
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离不开保障民生,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土地兼并困扰着历代的统治者。过度的土地兼并,使得大量百姓失去赖以生存的田地,往往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而面对土地兼并的问题,恢复井田制的构想,在汉代、唐代、宋代多次被提出。那么周朝的井田制是什么?为何消亡多年后,后世之人仍然念念不忘呢?
盛行于商周的井田制其本质究竟是什么?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
将田地通过灌溉用的水渠,和纵横交错的道路,划分成一个个类似“井”字小方块,是井田制说法的由来。在井田制的规定中,土地分为两种:公田和私田,两者有着明显的主次关系。其一,耕农要优先耕种公田,公田耕种完毕,才可以耕种私田;其二,公田大多是平坦、肥沃,利于耕种的土地。私田则相反,大多是贫瘠、坑洼,难以耕种作物的土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井田制是以贵族阶级为主导的,一种土地公有化的制度,周天子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土地的实际管理者,是分封制下的各级诸侯。井田制下的百姓采用的是,集体耕作方式,多家农户一起耕种“公田”,只有“公田”耕种完毕,才可以耕种“私田”。在商周时期,缺乏铁制农具和耕牛,一家一户难以单独完成农业生产活动,多家农户合力耕种符合生产力发展现状,井田制在周王朝得以贯彻。
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化的分配方式,关键在于“公田”不可以私自交易、置换,土地兼并得到了有效抑制,百姓的土地使用权得到了保障。西周井田制的盛行,和当时的落后生产力水平有密切的关系,稀少的人口耕种广袤的土地,单家农户又难以完成生产活动,是井田制存在的社会基础。
井田制为何在春秋战国时期走向了末路?
大约在春秋后期,铁犁开始出现。战国后期,铁犁用于牛耕。——高中历史教材
落后的生产力成就了井田制,而春秋战国时代兴起的“铁犁牛耕”,则造就了井田制的消亡。井田制存在的社会基础是:一家一户难以单独完成生产活动,而铁犁和牛耕的联合,使得一家一户可以单独完成生产活动。
民不肯尽力于公田。——《公羊传》
“公田”虽然平坦、肥沃,利于耕种农作物,但也要承担更多的赋税与徭役。“铁犁牛耕”兴起之前,百姓无法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完成生产活动,因此“公田”是他们耕种的首选目标。尽管耕种“公田”要承受更多的赋税,但相比之下“私田”难以产出,远不如耕种“公田”来的划算。
而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百姓有了大面积开辟荒芜的土地的能力。“私田”成了他们的首选目标,“一家一户”开辟荒地,耕种之后可以获得更丰厚的回报。“公田”耕种积极性的下降,大量“私田”赋税过轻,过大的财政压力,对国家新的赋税制度提出了现实要求。
履亩而税/用田赋/初税亩
“公田”无法满足国家财政需求,大量兴起的“私田”,就成了更改税赋制度的首要目标。鲁国最先推行了“初税亩”,不管是“公田”还是“私田”,只要是耕种的鲁国土地,都要向承担鲁国赋税义务。之后楚国、郑国先后效仿,以达到充实国库的目的。这种以田亩数量为征税依据的制度,在获得更多的税源同时,也保障了私有的土地制度。
不易之地家百亩,一易之地家二百亩,再易之地家三百亩。
而晋国首推的允许土地交易的制度,彻底击碎了井田制存在的社会基础,它在法律基础上承认了土地交易的合法性。生产力的发展,使“一家一户”开辟大量“私田”,“私田”获利高于“公田”。收益的对比与律法的许可,使得井田制迅速没落,新兴的土地私有制成为了更好的选择。
复井田论于汉代、唐代、宋代的曲折发展
故理民之道在于节用尚本,分土井田而已。——《盐铁论.园池》
西汉的“盐铁大会”上,面对土地兼并的现状,恢复井田制的言论尘嚣而上。他们主张通过生产资料土地重新回归公有,保障底层民众的生活,稳定社会秩序,缓和阶级矛盾。桑弘羊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民富何必曰井田”。他维护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通过使百姓富足的美好愿景,驳斥了恢复井田制的言论,对于土地兼并问题选择了回避。
齐民财之丰寡,正风俗之奢俭,非井田实莫由也。——《昌言.损益》
均田制兴于北魏,而亡于唐中叶,井田制再次成为了讨论的焦点。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百姓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合法耕地渐渐被豪强兼并。而丧失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大量百姓就没有了生存资料来源,尖锐地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使得抑制土地兼并成了当务之需。
不允许土地自由交易、流转、置换的井田制,看起来成为了土地兼并的克星,复井田论者是在试图通过政策强制性保障底层百姓生计。但相较于周代的落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唐宋年间根深蒂固的土地私有制,以及“一家一户”的耕作模式,使得井田制的推行遭受了莫大的阻力。
土地兼并问题是贯彻整个封建时代的大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无非两点入手:其一,发展生产力,其二,改变固有的生产关系。每当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激化时,恢复井田制的言论便会尘嚣而上。驳斥者大多利用发展生产力,才是保障民生之本的美好愿景,去掩盖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
春秋战国时代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井田制存在的社会基础荡然无存,就是复井田论难以变为现实的关键所在。但土地兼并的现状,使得忧心如焚的智者们,将目光再次放到了生产关系之上,难以实现政治理想的复井田论者,注定在这条道路上会走得相当曲折、坎坷。
参考资料: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孟子.滕文公上》、《公羊传》、《盐铁论.园池》、《昌言.损益》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