鲧和禹治水各用到一种宝物,鲧是偷出来的,禹是伏羲所赠

鲧和禹治水各用到一种宝物,鲧是偷出来的,禹是伏羲所赠

()
中文名:
鲧和禹治水各用到一种宝物,鲧是偷出来的,禹是伏羲所赠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鲧的宝物——息壤 在《山海经》中记载,鲧用来治理洪水的宝物叫做息壤。息壤是什么样的宝物呢?从字面意思上也能够猜测出来,"息"是生长的意思,"壤"就是土壤。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土壤。鲧也是希望用大量的土来盖住洪水。 息壤并不是鲧的

商朝名人推荐

鲧的宝物——息壤

在《山海经》中记载,鲧用来治理洪水的宝物叫做息壤。息壤是什么样的宝物呢?从字面意思上也能够猜测出来,"息"是生长的意思,"壤"就是土壤。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土壤。鲧也是希望用大量的土来盖住洪水。

息壤并不是鲧的宝物,而是天帝的宝物,被鲧偷了出来。结果天帝发现了这一点,令祝融杀死了鲧。在屈原的《天问》中就有这样的诗句:"鸱龟曳衔,鲧何听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意思大概是说鸱龟(一种神话生物,也有说是鸟和龟)拽着鲧去偷息壤,鲧马上就要成功的时候,为什么天帝要降下刑罚呢?

历史上确实有鲧治水的经历,但是显然是没有息壤这种宝物的。那么为什么神话传说中会有这种说法呢?小编个人认为原因可能是这样的。鲧在治水的时候,有可能使用筑土堤来阻拦洪水的方法。另外有史料记载,鲧是发明城墙的人。所以才会出现鲧用息壤治水的故事。

大禹的宝物——玉简

鲧治水失败之后,他的儿子子承父业,继续治理洪水。在《拾遗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大禹在治水的时候,开凿龙关山,又有说法叫龙门。到达一个几十里深的山洞,里面非常昏暗什么都看不见。大禹于是携带火把进入山洞中探测。

在这个时候,有长得像猪的动物,嘴里叼着夜明珠给大禹照明道路;又有青色的狗在前面吠叫,引导大禹。大禹走了大概十里地,已经不知道白天、黑夜的概念。结果眼前逐渐明亮起来,帮助自己的猪和狗都变成了人型,穿着黑色的衣服。

而后又出现一个神人,身体是蛇,而面目是人。蛇身人面的神和大禹交流,先给他看金版之上排列的八卦图;而后又送给大禹一个一尺二寸的玉简,代表着十二时辰,可以度量天地。

蛇身人面、八卦图,这两个要素就可以确定这个神人就是传说中的伏羲。和鲧偷息壤不同,大禹的玉简是伏羲送给大禹的。或许这也是意味着神明支持大禹治水,为大禹成为部落首领的事情蒙上了君权神授的色彩。大禹就凭借这根玉简,丈量土地,测量山河,最后解决了洪水的问题。

余论

在历史上鲧治水九年无果,被舜杀死在羽山,有一种说法是流放;而后大禹治水十三年,终于解决了问题,让先民们过上正常的生活。在小编看来,鲧和禹其实都有贡献,不应该以成败论英雄,因为鲧治水失败就无视他的贡献。或许正是为了纪念这两个治水的英雄,才会有各种关于他们的神话传说的产生。

不过大禹毕竟是统治者,而鲧是失败者;另外大禹治水成功,还因此对地理非常熟悉,进行了九州的规划,而鲧是城郭的发明者,据推测大概使用用土墙、土堤抵抗洪水。所以二者治水的宝物的传说以及获取的方式才会有这样鲜明的差异吧。

参考文献:《史记》、《拾遗记》、《山海经》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