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说吴国是周文王伯父后代?国家博物馆这件青铜器或能证实

《史记》说吴国是周文王伯父后代?国家博物馆这件青铜器或能证实

()
中文名:
《史记》说吴国是周文王伯父后代?国家博物馆这件青铜器或能证实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前文提到,西周时期陕西陇县一带存在个“夨国”,不少学者认为,这就是太伯兄弟所奔的“吴国”。从时间方位来看,夨国的文化遗存集中在西周前期,且陇县距离岐山仅100公里左右。从器物铭文来看,“夨”“虞”“吴”三字可通,说明夨国即是虞国、也就是吴国

商朝名人推荐

前文提到,西周时期陕西陇县一带存在个“夨国”,不少学者认为,这就是太伯兄弟所奔的“吴国”。从时间方位来看,夨国的文化遗存集中在西周前期,且陇县距离岐山仅100公里左右。从器物铭文来看,“夨”“虞”“吴”三字可通,说明夨国即是虞国、也就是吴国;夨国与散国、郑国均有通婚,是周天子的分封诸侯;但其却又称“王”,表示地位又与普通诸侯不同。那么一种合理的解释就是,夨国正是太伯南奔建立的国家。

不过,这种的解释始终包含较大的推论成分,因为在出土夨国铭文中,并没有明确涉及其与太伯、仲雍的关系。而夨国这个国家在传世文献中完全消失了,我们只知道山西平陆的虞国、江苏苏州的吴国是太伯、仲雍之后。如果认可夨国才是太伯、仲雍南奔之地,那么也需要解释虞国、吴国与夨国的关系。

首先说虞国。实际上,近现代不少学者主张虞国才是太伯所奔之地,最早钱穆先生在《史记地理考》提到。他认为《左传》“太伯不从,是以不嗣”中的“不从者,谓太王之自邠迁岐,逾河西行,而二人未之从也”,可以印证的是《穆天子传》“太王亶父之始作西土,封其元子吴太伯于东吴”。太王从邠(豳)迁到岐山,太伯、仲雍没有随从,而是往南到达黄河北岸的中条山,建立虞国。

前文我们提到,周人起源于山西的观点正是钱老提出来的,“山西说”与“陕西说”争议的一大焦点就在于“邠”到底在关中还是河东。不少支持“山西说”的学者,也顺理成章支持太伯所奔为虞国,如童书业、王玉哲、杨宽等。按照这种观点,太伯南奔是在太王迁岐之前,而非《史记·周本纪》所叙述的迁岐之后。

随着夨国考古如火如荼开展起来,夨国成为讨论无法回避的一个嫌疑地。于是又有学者尝试调和“夨国说”与“虞国说”,如晁福林先生就认为,太伯所奔为虞国无误,但《左传》只说“太伯不从”,那么仲雍还是到了岐山,所以夨国其实是仲雍后代。这种观点也存在一个疑问,如果虞国和夨国是分别分封于太伯与仲雍,为何两国国名也一样呢?

而且,如果太王当时真的举族西迁,分封太伯至虞似乎意义不大。太王受到戎狄的骚扰,以致从河东远徙关中,难以想象,在此之前太王有必要将长子、次子分封出去,这样只会使得本来就弱的周族更加削弱。所以《周本纪》说太伯奔吴在迁岐之后,可能更加符合实际情况。那么,太伯、仲雍所到达的就更可能是夨国而不是虞国,何况周人也未必起源于山西。

那么,虞国到底是什么时候才和太伯、仲雍联系上的呢?

按照《史记·吴太伯世家》的说法,太伯无子,之后是仲雍即位,仲雍之后是其子季简、其孙叔达、其曾孙周章。周武王灭商朝,将周章的弟弟虞仲封在虞国。这条记载没有很大的疑点,姑且认可其为真实史料。那么实际情况很可能就是,太伯、仲雍所封为夨国,至仲雍的曾孙周章时,周武王将周章弟弟仲封到虞国。夨仲出自夨,为夨氏,所建立的国家也叫虞(夨)国。周人经略山西是在王季、文王时期,周武王分封比周太王分封确实更可信。

至此,我们建立起来了周太王封太伯、仲雍于夨——周武王封虞仲于虞这一相对可信的线索。那么,江南的吴国又是何时与夨国、虞国建立联系的呢?如果说从夨国到虞国的分封,反映了周族扩张的动态,那么,周族又是什么时候扩张到江南的呢?

1954年,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丹徒区)烟墩山西周大墓,出土了一件振奋人心的青铜器,这件青铜器叫“宜侯夨簋”,现陈列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镇江博物馆“古吴神韵:吴文化青铜器精品展”也陈列了复制品。

这件青铜器的价值极大,李学勤先生认为“宜侯夨簋的珍贵,正在于它是已发行的唯一详记‘封建’诸侯的金文”。关于宜侯夨簋与分封制度,我们后文会详述,这里要说的是,更多学者更加关注其与吴国的关系。这件青铜器大致讲的是一个“王”在阅览武王、成王伐商的地图后,觉得要加强对东方的控制,于是将虞侯夨改封于宜,宜侯夨得到了一系列分封的人口、土地、器物。他为了答谢君恩,并为纪念父亲虞公父丁,于是铸造了这件青铜器。

唐兰先生于1956年发表《宜侯夨簋考释》,就提到“它是吴国最早的铜器”;之后在《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中又释为“俎侯夨簋”,认为反映的是周康王分封虞侯夨(周章)的史实,周章作为长子被封于俎,其弟虞仲继承虞国国君之位。俎即江苏丹徒,之后发展到太湖流域的苏州一带,结论是“俎国就是后来的吴国是无可疑的”“太伯仲雍出奔荆蛮是战国后期的传说”。

唐兰的观点得到不少学者的认可。相对于太伯直接奔至江南建国,迁徙流动无疑更让人能接受,既兼顾吴国为太伯之后一说,也符合周族发展的战略。

顾颉刚先生早在《太伯至荆蛮为周人经营南土之始》一文就认为“疑吴始立国于江汉,其后迁于鄱阳湖滨,最后乃迁至无锡、苏州也”,即认为吴国初封于江汉(荆蛮),后来进入江西(樟树出土吴王皮然之子者减钟),最后才到达太湖流域。高强先生在《浅议“太伯奔吴”》中则综合夨国考古与宜侯夨簋的发现,认为“太伯、仲雍为了周族利益,也为了自身安全避往宝鸡吴山”“武王克商后封太伯之后于‘河东之虞’,成康时又封太伯后裔于苏南”。

那么,宜侯夨簋真的就毫无争议地证实了吴国分封吗?

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汉史。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悟空问答签约作者,澎湃历史专栏作者,网易历史专栏作者,百度ta说合作作者,全历史合作作者,出版有《先秦古国志》《先秦古国志之吴越春秋》《山海经全画集》实体书三种,作品散见于《国家人文历史》《北京晚报》《醒狮国学》《百家讲坛》《威海晚报》等报刊杂志及自媒体。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