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著名的五等爵是怎么来的?在商朝的外服制里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周朝著名的五等爵是怎么来的?在商朝的外服制里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
中文名:
周朝著名的五等爵是怎么来的?在商朝的外服制里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西周初年,周公旦给弟弟卫康叔发了一份诏书,这就是《尚书·酒诰》,其中提到“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这里说的是商朝的“内外服”制度。“服”的本字是“”,在甲骨文、金文中像一个用手执

商朝名人推荐

西周初年,周公旦给弟弟卫康叔发了一份诏书,这就是《尚书·酒诰》,其中提到“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这里说的是商朝的“内外服”制度。“服”的本字是“”,在甲骨文、金文中像一个用手执持跪坐之人,代表屈服、降服的意思。所谓“内外服”,也就是在商都内外为商王承担不同的职事。相对来说,“内服”多是商王的亲属,而“外服”更多是服从的异邦。

因为商王与内外服关系存在亲疏,所以控制力度自然也存在强弱。商王对于内服的命令一般称为“令”“乎”,而对于外服的命令称为则成为“比”。“比”,甲金文中像两人并排,有并列的意思;而“令”则像是张口向跪坐之人发布命令。可见对于商王来说,内服更多从属关系,而外服则更具有平等性。当然,不管内服还是外服,本身都是半独立的族邑,不是领取商王俸禄的职官。所以,他们的族群也是作为一个整体,来服事商王与商王族。

在《酒诰》里,外服第一个就是“侯”。在甲骨文中,有称为“某侯”的,比如“仓侯”“攸侯”“杞侯”;还有称为“侯某”的,比如“侯豹”“侯光”“侯专”。“某侯”“侯某”的称呼差别不大,“某”往往是人、族、地三名合一。那么“侯”是什么意思呢?在甲骨文、金文中,“侯”字作“”,像箭矢集中于箭靶的样子,本义就是箭靶,古代也把箭靶称为“射侯”。晋人孔晁注《逸周书》提到“侯”为“为王斥候也”,斥候即侦察兵或者巡逻兵。

总体来说,“候”字应该来自“侯”字的分化,“侯”的箭靶之义也引申为军事长官,所以“侯服”实际上就是为商王承担军事巡逻职责。王宇信、杨升南《甲骨学一百年》指出甲骨文的“侯某”有18位、“某侯”有31位。“侯”在外服中地位举足轻重,商王武丁就曾派妇好“比”侯告去征伐夷方。后世“诸侯”一词,实际上也来源于商代外服的“侯”,“诸侯”就是“诸多个侯”的意思”,周代有许多“侯”,本义就是周王分封的军事长官。

再说“甸服”。金文的“甸”从“人”“田”,象征人在田里劳作,甲骨文无“甸”有“田”,田就是田地的意思。在甲骨文中有各种“田某”,比如“田武”“田黄”“田龙”等。孔晁注“甸,田也,治田入谷也。”可见田服就是为商王提供粮食,武丁曾经派妇妌黍“萑”,就是让妇妌去“田萑”这个地方指导农业生产;也有的田服反叛,曾被商王征伐。《左传》说晋国是“甸服”,曹国是“伯甸”,其中都有甸服的影子。

接下来就是“男服”。甲骨文、金文的“男”从“田”“力”,象征用耒耜耕田。又与“任”通假,所以甲骨文有“某男”,比如雀男;也有“某任”,比如“戈任”。孔晁注:“男,任也,任王事。”可见男服应该是为商王从事某种职事。男服对商国也是时叛时服,有时候还进攻商国,有时候被商王捉拿。《左传》说郑国是“伯男”,这有男服的影子。我们注意到周代五等爵有“侯”“男”,而商代外服也有“侯”“男”,其中又有明显的传承关系。

五等爵的问题先按下不表,说“卫服”。“卫(衛)”,甲骨文从“行”“口”个二“止”,“止”是“趾”的初文,象征拱卫的意思。甲骨文有“某卫”,比如“寻卫”。孔晁注:“卫,为王捍卫也。”那么,卫服就是为商王从事保卫的职事。可见,卫与侯一样,主要承担的也是军事职能。周代有卫国,西周初封于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得名可能据与附近曾经存在的卫服有关。

接着是“邦伯”。“邦”在甲骨文从“丰”从“田”,象征种树于田界以为疆界,本义就是国。“伯”在甲骨文作“白”,象大拇指的样子,引申为兄弟最长者,并可以指掌权之一哥。甲骨文有“执三邦白于父丁”,说的是一次俘虏三个邦伯祭祀父丁;又说“多白正盂方白炎”,意思是多个方国首领征伐盂方首领伯炎。可见,伯或邦伯更多是方国首领的称呼,与商王国大体处于平等的邦国,不宜列为外服,更多是并列关系。

除了《酒诰》中的侯、甸、男、卫外,卢中阳先生在《商周指定服役制度研究》中,还指出存在“犬服”和“牧服”。甲骨文、金文的“犬”像狗侧面形,“牧”像手持鞭子放牛之形。“犬服”称为“犬某”或“某犬”,如“犬中”“盂犬”等;“牧服”称为“某牧”,如“苋”牧等。“犬服”主要为商王承担田猎职能,“牧服”主要为商王承担畜牧职能。这两种外服在《酒诰》没有了记录,在周代都没有了痕迹。

从甲骨文的侯、甸、男、卫、犬、牧等外服来看,主要在于职责的不同,但分工却未必很明确,而且似乎没有形成一定的等级制度。当然,他们的职责也并非是全职。

1955年,徐中舒先生在《试论周代田制及其社会性质》中,指出商朝外服即指定服役制。1999年,赵世超先生在《指定服役制度略述》中,将指定服役制度上升到制度史研究层面。这个概念是借鉴西南少数民族的历史文献提出的,在古代,西南不少村寨世代为土司家族承担各种服役,分为侍从劳役、家务劳役、卑贱劳役、农业性劳役、工商劳役等,以致某些村寨至今被称为马夫寨、伙夫寨、送柴村、洗菜庄等,但这不代表他们家族专业从事此项工作。

将指定服役制度用于商周早期国家,系徐中舒先生一派的远见卓识,对于重构商周早期国家剥削方式大有裨益,以后我们还会详细提到。

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汉史。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悟空问答签约作者,网易历史专栏作者,百度ta说合作作者,全历史合作作者,出版有《先秦古国志》《先秦古国志之吴越春秋》《山海经全画集》实体书三种,作品散见于《国家人文历史》《北京晚报》《醒狮国学》《百家讲坛》《威海晚报》等报刊杂志及自媒体。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