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吴国被视为周文王伯父的国家,为何鲁国却一直以蛮夷对待之?

春秋吴国被视为周文王伯父的国家,为何鲁国却一直以蛮夷对待之?

()
中文名:
春秋吴国被视为周文王伯父的国家,为何鲁国却一直以蛮夷对待之?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前文我们提到,《史记》中的太伯、仲雍南奔建立吴国并不可靠。那么,《史记》之前的史料是如何记载这件事的呢? 在记录春秋历史最翔实的史书《左传》里,先后三次提到太伯的故事。 第一次是公元前661年,晋国大夫士蔿说太子申生“不如逃之,无使罪至,为

商朝名人推荐

前文我们提到,《史记》中的太伯、仲雍南奔建立吴国并不可靠。那么,《史记》之前的史料是如何记载这件事的呢?

在记录春秋历史最翔实的史书《左传》里,先后三次提到太伯的故事。

第一次是公元前661年,晋国大夫士蔿说太子申生“不如逃之,无使罪至,为吴大伯,不亦可乎?”,当时晋献公已有废太子申生之意,所以士蔿认为太子申生应该学习吴大(太)伯,主动避让不要让自己受罪。这种说法与《史记》的剧情大致吻合,偏重的不是孔子所宣传的礼让,而或多或少透露出有被逼迫的成分。

第二次是公元前655年,晋献公从虞国假道伐虢的前夕,虞国大夫宫之奇对虞公说“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指明了太伯、虞仲都是周太王的儿子,而且正是虞国的祖先。但太伯因为没有跟从太王,所以没有继承周王之位。

第三次是公元前488年,孔子弟子子贡对吴太宰嚭说:“大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裸以为饰”,提到吴国始祖太伯能传播周礼,但是在仲雍继承后,却断发纹身来遵从吴地习俗。这段文字非常重要,提到的是太伯时能传播周礼,而继承的仲雍才开始断发纹身。另外从这三处记载整体看,虞仲与仲雍也未必是同一人。

另外,《左传》也明白无误记载,春秋吴国正是姬姓周人后裔。

第一次是公元前561年,吴王寿梦去世时,鲁襄公到周庙吊唁,《左传》作者认为,“凡诸侯之衷,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是故鲁为诸姬,临于周庙”;第二次是公元前512年,楚国令尹子西对楚王说“吴,周之胄裔也,而弃在海滨,不与姬通”。这都证明了吴国就是姬姓周人。

第三次是公元前483年,鲁昭公的夫人孟子去世。《左传》作者认为,“昭公娶于吴,故不书姓”,因为鲁昭公娶妻于吴国,所以《春秋经》不书昭公夫人的姓。这件事在《论语》也有注解。陈国司败问孔子说鲁昭公是否知礼?孔子先是答复他说知礼;但回头又告诉弟子巫马期“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如果这都算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也就是说,吴国公主应该叫吴孟姬,但因要避同姓不婚的讳,鲁国史官才改称“孟子”。

从以上《左传》文本系统来看,我们大致能得出一个结论:在春秋前期的观念里,吴太伯、虞仲为虞国始祖,而且太伯是因被逼出奔的;而到了春秋后期的观念里,吴太伯又明确具备吴国始祖的身份,不过虞仲与吴国的关系尚不得而知。

其他同时期史料大致也能够印证。吴国不仅与同姓鲁国有联姻,与蔡国也有联姻。鲁国是周文王子周公旦之后,蔡国是周文王子蔡叔度之后。1955年,安徽寿县发现了蔡昭侯墓。寿县,即蔡国都城下蔡,蔡昭侯曾迁都于此。蔡昭侯墓里有一件“吴王光鉴”,是吴王光(阖闾)为女儿叔姬寺吁制作的嫁妆。“叔姬寺吁”的“寺吁”是名,“叔”与“孟”一样是排行,“姬”就是姓了,这是春秋女子的习惯称呼方式。

再比如《国语·吴语》记载公元前482年的黄池会盟,周敬王称吴王夫差为“伯父”。“伯父”这个称呼不代表夫差是周敬王伯父,而是天子对同姓诸侯的尊称。《礼记·曲礼下》说:“天子同姓谓之伯,异姓谓之伯舅。”《仪礼·觐礼》说:“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可见,吴王夫差为周天子同姓。而且相对于周襄王称晋文公为“叔父”,夫差祖上应该比周王祖上年长,那么应该就是周王季的兄长了。

不过耐人寻味的是,尽管春秋时期吴人明确被作为太伯之后对待,但鲁国人却始终又以蛮夷视之。公元前584年,吴王寿梦进攻郯国,鲁国执政季文子称“中国不振旅,蛮夷入伐,而莫之或恤”。而在《春秋经》中,吴王也都被称为“吴子”,这不仅不承认他们的王号,甚至还反过来蔑称为“子”。这个“子”非爵位,而是来源于父子的称谓,往往是鲁国对其他非华夏国家的贬称,如楚国也一直被称为“楚子”。

当然,“中国”与“蛮夷”的区分不在于血缘,而在于文化。所以鲁国一边承认吴国是太伯之后,一边又不忘记在史书贬低一下。

不过,这也说明吴国的血缘存在暧昧不明之处。如果吴王世系明确出自太伯,又为何当时追从蛮夷习俗而完全抛弃周礼?寿梦以前的历史几乎一片空白,比较可信的材料只有一件春秋中期的“者减钟”,那么吴人相当晚时才使用了文字。而《史记·吴太伯世家》中数百年清一色的父子相继,与《周本纪》中先周谱系一样,都很难作为可信的记录。

我们回头再看《左传》,会发现太伯南奔这一问题,其实依然没有解决。固然在春秋时期,吴国被认为是太伯后代;但太伯一口气奔到江南建立吴国,据前文分析看也不太可能,这反过来又质疑了太伯作为吴国祖先的真实性。不过,不少学者却有着圆融的解释,那就是太伯南奔的地点或许不是江南,而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迁徙,才到达春秋后期的吴国所在地。

这样的解释看上去合理,不过也存在一个先入为主的嫌疑,就是先肯定吴国是太伯的后代,然后再去证明吴国是如何迁徙至此的。但是,春秋时期的西周史未必就是西周时期真实发生的历史,所以这还需要从西周时期的史料去寻找证据。那么,是否有西周时期的证据,能为太伯奔吴提供依据呢?

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汉史。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悟空问答签约作者,澎湃历史专栏作者,网易历史专栏作者,百度ta说合作作者,全历史合作作者,出版有《先秦古国志》《先秦古国志之吴越春秋》《山海经全画集》实体书三种,作品散见于《国家人文历史》《北京晚报》《醒狮国学》《百家讲坛》《威海晚报》等报刊杂志及自媒体。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