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骨文解读共工的四个身份!原来怒撞不周山只是一次天文现象

从甲骨文解读共工的四个身份!原来怒撞不周山只是一次天文现象

()
中文名:
从甲骨文解读共工的四个身份!原来怒撞不周山只是一次天文现象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文丨舞雩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 中国历史分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和无文字可考的历史。但远古的历史好像是圣人和英雄们创造的,因为流传的故事中只有圣人和英雄。 远古湮灭,但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神话故事,虽是神话,人在其中,英雄在其中,历史

商朝名人推荐

文丨舞雩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

中国历史分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和无文字可考的历史。但远古的历史好像是圣人和英雄们创造的,因为流传的故事中只有圣人和英雄。

远古湮灭,但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神话故事,虽是神话,人在其中,英雄在其中,历史在其中。

那么,那位神话中怒触不周山的共工是英雄否?

/共工的四个古老概念

由于古老词汇含义的多重性,对于“共工”,我们首先需要区分四种不同概念。即神话人物共工和历史人物共工,部落官职共工和部落氏族共工。

以神话论,共工为伏羲女娲当政时期的水神,掌控洪水,常乘两条龙在天地间来往。

后共工因“水火不相容”与祝融大战,最终弱不敌强,便怒触不周山,与山俱焚。

而作为历史人物的共工生活在黄帝炎帝时期,姜姓,祖系炎帝部落。

据传第一任共工氏是炎帝魁隗氏政权五任帝祝融时期的“水正”,也是炎帝魁隗氏政权最后一位统治者(第七任)。

《左传·昭公十七年》称:“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

后共工在部落混战中战败,就带领部落“共工氏族”,降于黄帝,此后历代共工氏部落首领都在历任黄帝手下司职水利工作,于是“共工”又成为了官职。

其实细看共工二字的甲骨文形状,是两只手捧着一个囗(方框)。

它的本身含义为手捧礼品祭祀供奉(神灵),同时也象征用双手堵住河堤的决口。

工字的甲骨文则是一个带柄的木铲,象征治水的工具。

《论语》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自古以来,炎黄子孙“善假于物",借助木石工具帮助撬石运石很方便,铲土填土也可大显神威,事半功倍。

所以共工在古语中也寓意为共同劳动,协作共赢,战胜困难。

而这其实也正是共工部落文化精神的体现。族人们共同干活儿,共同分配,共同享受,即有难同当,有福共享。

/共工的功绩和三皇之论

暂且不论共工撞不周山之事,单以治水说,能在后世被神化成水神,其实就足见共工的厉害。

当然,事实证明,共工最后与鲧相似的土堤法是错误的。

《国语·周语下:》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

这便是在讽刺共工治水的方法不对。

不过在此过程中,共工把地势低的地方用土填高,地势高的地方把土运到地处,却为后来农业发展提供了很宝贵的思路和经验。

故《左传·昭公廿九年》有言:“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

共工后人于是发明了筑堤蓄水,这种方法利于农田灌溉,对古时农业的发展有利很大的帮助。

此外共工氏在黄河流域用泥石来修筑堤防,有效的防止了黄河中的水泛滥成灾,这是中国历史上防洪工程的第一次。

在以农业为主的时代,这样的功绩足以支持共工竞争天下之主。而古之帝王,名声最胜者莫过于三皇。

不过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共工并没有称帝,所以《资治通鉴》中言“或以共工同牺农为三皇”。

即伏羲、神农、共工。

这也是对于共工功绩的一大肯定。

/不周山

不过,有褒奖自然就有贬低,共工一生最大的罪孽莫过于怒触不周山,这也让他成为了上古四罪之一。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云:“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那不周山坐落在哪里呢?

据东汉著名文学家、楚辞学大师王逸注的《离骚》,以及历代专家注《淮南子·道原训》似乎都表明,这座在古代名气很大的不周山,具体位置就在今天的昆仑山西北方向的帕米尔高原。

但也有人表示反对,说不周山就是传说中的那座昆仑山。

注意,神话里的昆仑山和现实世界里的昆仑山还是有区别的。

《列子·汤问》:(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传说中的昆仑山,乃是我国神话世界里的万山之祖,宽八百里高万丈,是天下中央之极,连接天地之天柱,乃众仙齐聚的圣地。

从这个角度讲,似乎神话世界里的昆仑山就是上古那座不周山,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那么,共工“不胜而怒”时,为何偏偏要“怒触不周山”,而非其他天下名山,不周山究竟有何特殊之处,以至于共工迁怒于它?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真相

首先,我们要理解不周山的含义。

所谓不周山,因何命名,如今不得而知,但从《山海经》、《淮南子》等文献上看,不周山属于“山形有缺”、“有山不合”,就是始终不能像圆圈那样闭合起来的一座山。

之前曾说,不周山可能是古昆仑,即天柱。

但《淮南子·地形训》中,历数了支撑天体的八方大山,不周山是西北的一座大山,为何共工要触碰这一座山呢?

依旧没法解释。

其实,如果从天文角度来看,或许就能找到答案,而且更符合逻辑,也更具有说服力。

古人的天文观,主要源自星相变化。

然而,在古人看来,除了北极星之外(古人认为北极星固定不动),尤其四颗龙星(所谓四颗龙星,即春天的夔(kuí)龙,夏天的应龙,秋天的烛龙,冬天的相柳,每一颗龙星由很多星辰组成)会周天运行。

但由于北极星的缘故,所以星辰运行就呈现出一个没有闭合的圆周。

这一运动轨迹就变成了:星辰从东到西周天运行,但到了西北方向,就纷纷坠落,就好像到了终点,不再运行,此后整个冬天都见不到。

因为古人认为北极星不动,自然就会缺了一环,变成了“不周”。

东汉班固解释为不周就是不交之意,就说明了这一点,因为西、北这两个方向无法互相连接。

所以,不周山可能还有天文上的象征意义。那么,共工怒触不周山,可能是秋冬之交的天文现象。

当时,龙星来到西北方向,慢慢隐入西北群山之后时,龙星的角最先触碰了群山(古人说的是怒触,而不是怒撞),呈现出“怒触不周山”的景象,然后就此彻底隐藏于西北群山之后,整个冬天都不再出现。

《淮南子·原道训》:昔共工之力,触不周之山,使地东南倾。与高辛争为帝,遂潜于渊。

一句“遂潜于渊”,说的可能就是“隐藏于西北群山之后”。因此如果不周山是天文上的一座山,就更容易解释了,即“龙星”来到西北,肯定会碰到这座天文意义上的不周山。

然而,这里是“龙星角触西北群山”,主角并非共工,为何有“共工怒触不周山”?

我们可以大胆猜测,当时秋冬之交,“龙星角触西北群山”,共工与其他部落战争失败,也恰逢一次天文灾难,于是胜利者就将这一灾难放在共工头上,妖魔化共工。

这种事情其实在上古文献记载中非常普遍,即所谓天降异象。

概因古人无法解释这一场灾难,久而久之以讹传讹就成了“共工怒触不周山”,才导致“折天柱,绝地维”。

而当代地质学家也证实:5000余年时,一颗彗星闯入地球,在中国北方上空爆炸。

陨石雨降落地球的场景,与共工撞倒不周山之后的灾难场景高度相似,也许,未必是巧合呢?

以上就是本期内容,我是如斯精舍,你的文化手册,我们下期再见!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