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人吃什么主粮,二里头遗址发现反常现象,难怪大禹会去治水

夏朝人吃什么主粮,二里头遗址发现反常现象,难怪大禹会去治水

()
中文名:
夏朝人吃什么主粮,二里头遗址发现反常现象,难怪大禹会去治水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然而,以4000年前的人口规模与技术能力,大禹能否大范围的“随山浚川”,以及疏通九州大江大河,显然让人怀疑。那么,难道大禹治水是周人虚构的神话?二里头遗址发现反常现象,改写传统认知,背后或许就隐藏着大禹治水的真相。 二里头先民主粮是什么?

商朝名人推荐

然而,以4000年前的人口规模与技术能力,大禹能否大范围的“随山浚川”,以及疏通九州大江大河,显然让人怀疑。那么,难道大禹治水是周人虚构的神话?二里头遗址发现反常现象,改写传统认知,背后或许就隐藏着大禹治水的真相。

二里头先民主粮是什么?

在洛阳以东20公里处,伊洛之间的小平原上,坐落着疑似夏都的二里头遗址。该遗址出土遗存极多,一度震惊世界,但鲜为人知的是,其中一个貌不惊人的发现,却可能揭开大禹治水的真相。

按照传统认知,上古中原以粟黍为主,于是默认二里头先民以此为主粮。然而,更深入的研究却改写了认知,二里头人的主食是水稻。

经历数千年岁月冲洗,埋藏在地下的粮食,往往都已经碳化,与泥巴混在一起,现代学者采用“浮选法”来寻找,即将采集的土样放在水中搅拌,由于碳化粮食较轻,会浮在水面上,以此就能采集到碳化粮食颗粒,知道古人吃什么了。

1999—2006年的二里头发掘报告显示:稻米数量为粟米数量一半,黍、豆、麦数量极少。稻米数量少,粟米数量多,因此一度被认为夏朝收取贡赋的证据,即南方种植稻米的部族,向夏朝进贡了稻米。

然而在2019年,学者统计了二里头各期的277个采样,以粮食颗粒计算:稻14768粒,粟13883粒,黍2248粒。需要注意的是,粟米平均千粒重一般为2克,稻米平均千粒重一般为16-34克,同样的数量,后者重量是前者的8-17倍。显而易见,二里头先民的主粮是水稻,而不是传统认知的粟米。

下图可见,二里头遗址所处位置,处于伊河与洛河之间,水源便利,非常利于种植水稻。值得一提的是,与大禹所处时代差不多的陶寺遗址、石峁遗址等,都位于高地,比临近的河谷高出数十米。

上古河南普遍种植水稻?

如果稻米不是主粮,那么还可以用“进贡”来解释,但既然稻米是主粮,那么就只能是自产。因此,如今已经很少种植水稻的洛阳一带,在3500年前可能到处都是稻花飘香。

更为重要的是,沿着探寻上古先民主粮问题追溯,学者们又有了一系列重大发现。

河南新密新砦遗址,距今4000年—3900年,被认为是夏启都城,或夏朝早期都城,里面曾出土过强烈东夷风格的文化元素,疑似后羿代夏或太康失国的证据。考古专家对新砦遗址做过浮选,其中稻米粒数占54.37%,明显也是主粮。(下图,新砦遗址位置图,周围河流较多,水利条件比较好)

不过,在对郾城郝家台、叶县余庄、禹州瓦店等龙山到夏代的遗址研究时,发现以稻米与粟米为主粮的情况共存,比如郾城郝家台遗址的先民,部分以水稻为主粮,部分以粟米为主粮。

河南考古研究院蓝万里指出:在龙山至二里头时期,河南农业主要还是以粟黍为主,但稻米已经相当普及,“五谷”的传统农业格局已经形成。

大禹治水与水稻种植有关?

新砦遗址、二里头遗址的先民,都以稻米为主粮,那么与大禹治水有何关系呢?笔者认为,大禹治水的真相,可能与改造湿地、开发平原、种植水稻的活动有关,不信请看下文:

龙山到二里头时代,河南地区的众多遗址,普遍开始种植水稻,其中新砦遗址与二里头遗址走得更远,已经开始以水稻为主粮。水稻产量无疑超过粟米,如果大禹部落以水稻为主,那么粮食迅猛增加,是不是大禹崛起的关键原因之一?夏人从新砦遗址迁徙到二里头,是不是也与伊洛之间拥有更好的水稻种植条件有关?

粟黍属于旱作农业,基本不需要人工灌溉,而水稻需要消耗大量水源,以当时的能力来说,最优选择是种植在湿地边缘,但想要让水稻成为主粮,满足数千、数万人的需求,那么就需要开发湿地,排干沼泽,将其改造成拥有灌排水系统的稻田。需要说明的是,上古时期江河无人治理,可以肆意流动,平原上遍布湿地、沼泽。

在大禹治水的史料上,有两段特别有意思的记载,值得细品细品。

《史记·夏本纪》记载:“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大禹治水期间,让伯益给百姓散发稻种,在低洼多水之处种植。关于大禹推广水稻,唯独史记两次提及,先秦其他传世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新砦、二里头考古证实了史记记载。不过,新砦——二里头考古更证明大禹不是简单的推广水稻,而是大规模的推广。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记载:“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前面讲述很多,但关键的是最后“人得平土而居之”这一句,在遍布湿地沼泽的平原上,想要实现“平土而居之”,必然先要改造湿地沼泽。

史记说大禹在低洼推广水稻种植,那么先民必然就近居住在旁边,也就印证了“人得平土而居之”的可信度。

由此,大禹治水的真相,应该就是一场大规模改造湿地沼泽、开发平原的活动,目的是为了大规模种植水稻,后来被神话为治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洪水。

上古中原水稻推广历史大致为:水稻传到河南地区之后,龙山先民起初在湿地沼泽边缘小规模种植,及至大禹时期,开始大规模的改造自然(大禹治水),然后大规模种植水稻,养活了更多的人,由此让大禹部落实力迅速增强,远超以粟米等旱作为主的部落,基于此建立了夏朝。

更为重要的是,比大禹早了1000多年的浙江良渚古国,在外围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服务于水稻种植,就表明大禹也有能力做到这一点,但像史书记载的那样治理九州大洪水,连汉唐宋元明清都难以做到,因此真的不太现实。

参考资料:《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史记》等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