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为何叫“殷”,甲骨文改写认知:“殷”是周人对商朝的蔑称?

商朝为何叫“殷”,甲骨文改写认知:“殷”是周人对商朝的蔑称?

()
中文名:
商朝为何叫“殷”,甲骨文改写认知:“殷”是周人对商朝的蔑称?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史记·殷本纪》与《尚书》大不相同,司马迁只说帝舜封契(商契)于“商”,其余一概没有提及“商”,哪怕成汤灭夏建立新朝时,但通篇都将商朝称之为“殷”。比如盘庚迁殷之前,“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帝雍己时“殷道衰,诸侯或不至”,帝太戊时“殷复

商朝名人推荐

《史记·殷本纪》与《尚书》大不相同,司马迁只说帝舜封契(商契)于“商”,其余一概没有提及“商”,哪怕成汤灭夏建立新朝时,但通篇都将商朝称之为“殷”。比如盘庚迁殷之前,“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帝雍己时“殷道衰,诸侯或不至”,帝太戊时“殷复兴,诸侯归之,故称中宗”等。换言之,司马迁更认可“殷朝”之说,而不是“商朝”,故而将商朝国史命名为《殷本纪》,至于“商”如何变为“殷”,司马迁没有明确解释。

然而,甲骨文上却发现反常现象,不仅推翻了司马迁对商朝的称呼,而且还表明“殷”极有可能与地名无关,即《尚书》可能也搞错了。

首先,商人一直自称“商”,从未自称过“殷”

迄今为止,一共发现的17万片甲骨文中,里面充斥着“入商”、“天邑商”等的记载,但没有一条“入殷”、“天邑殷”等的记载。

上个世纪,甲骨文大师罗振玉在《殷墟书契考释序》考证指出:“史称盘庚以后,商改称殷,而遍搜卜辞,既不见‘殷’字,又屡言‘入商’……可知文丁、帝乙之世,虽居河北,国尚号商。”

总之,商朝一直自称为“商”,从未自称过“殷”。其实,从成汤到纣王,商朝一直没有断绝,完全没有道理因为都城迁到殷地,就将国号“商”改为“殷”。况且,盘庚之前商朝多次迁都,也未见更改国号,凭什么迁到殷地就更改国号?

以周朝观之,说商朝更换国度就更换国号,也没有说服力。周朝也有过多次迁都,但始终没有更改国号。周朝国号之周,起源于陕西宝鸡周原,但周人多次迁都,比如定都过西安(丰镐,宗周)、洛阳(成周),周朝国号却依然是“周”,并未因为迁都而更换国号。

可见,司马迁称商朝为“殷朝”,并将商朝国史命名为《殷本纪》,无疑错的离谱,正确的称呼当是《商本纪》。至于盘庚迁殷之后的称“殷”,无论自称还是他称都不可信,甲骨文上从来都没有自称过“殷”,而商朝作为霸主,其他诸侯也不敢称其为“殷”。

其次,周人如何称呼商朝,出现了诡异一幕

对一个政权的称呼,往往存在“自称”与“他称”的差别,商朝自称“商”,而周朝对商朝的称呼,却出现了诡异的一幕。

在传世文献中,讲述武王伐纣的《尚书·牧誓》称为“商”,但在周公辅佐成王时的相关文献,比如《康诰》、《酒诰》等,都是“殷”与“商”并用。然而,这种文献为后世手抄传世,不能保证手抄过程中没有根据后世的认知而改“商”为“殷”,因此通过传世文献无法确认周人何时称商朝为“殷”。

相较于传世文献,考古文献有着无可置疑的可信度。根据考古出土的文献记载,比如利簋(武王征商簋)、何尊、康侯簋、宜侯夨簋(周康王分封宜侯,见上图,铭文中有“王省武王、成王伐商图”)等,至少在周康王时,西周普遍称呼前朝为“商”。

然而西周中期后,无论是考古文献,还是传世文献,普遍以“殷”来称呼商朝。

可见,周朝对商朝的称呼,起初称之为“商”,后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变化,慢慢开始称之为“殷”,最终在西周中期后形成普遍认知。

第三,甲骨文上反常现象,“殷”仅出现五次

根据史书对“殷”的记载,无论怎么描述,“殷”对商人都极为重要。按照正常逻辑,既然殷地如此重要,都城所在之地,那么在甲骨文上必然经常出现才对,然而殷字在甲骨文上只出现五次,青铜器上出现一次,且似乎与地名没有关系。

根据学者唐际根的考证:甲骨文所见“殷”字均是独字或两个字,没有语句环境,无法确定具体所指;青铜器二祀邲()其卣(yǒu)所见“王令邲其兄(贶—kuàng)丽殷于夆”,同样意思不明,但肯定不是国名。

甲骨文中殷字出现如此之少,且含“殷”的内容往往不成句,似乎不是太重要,无疑说明“殷”不太可能是都城所在的地名。

第四,甲骨文殷字的本义,或揭开称“殷”真相

从考古发现的商代文献来看,至少还没有发现“殷”是地名的证据,既然如此周人为何称商朝为“殷”呢?甲骨文殷字或揭开了周人称“殷”的真相。

如果从殷字字形(下图)上来看,由“㐆”和“殳”构成,如今主要有二种解释,都含有负面意思:

一是像个挺着大肚子的人,旁边一只手拿着小棒或针之类的东西,可理解为一人手拿着针给一个身患腹疾的大肚之人进行治疗,因此殷字体现了两种意思,即得病与治病。

二是古文“身”是大腹便便的贵族,“㐆”相当于反“身”,表示贵族的身份已经反过来了,即失去了贵族的身份;右边之“殳”代表奴役。因此,殷字代表失去贵族身份而被奴役之人。

商朝灭亡之后,武王、周公、召公等都曾有过反思,劝诫大家吸取前朝教训,比如周公的《尚书·酒诰》,就是希望大家吸取商人嗜酒的教训而颁布的禁酒令。周人希望从商朝灭亡吸取教训,那么从殷字来看,将商朝称为“殷”无疑是非常适合。那么,这是不是周人称“殷”的真相,带有对商朝的否定与蔑视?

总而言之,就目前所知来看,商朝的“殷”之称呼,不太可能是地名,本义更应该是一种需要警戒的状态,一个值得吸取的教训,周公希望通过称呼商朝为“殷”达到劝诫周人的目的,始于周公辅佐成王期间,普及于西周中期后。

值得深思的是,由于周代史料相对丰富,周人称商朝为“殷”之余,也有大量称“商”的相关史料保存了下来,让我们知道“商”与“殷”都指代商朝,那么商朝如何称呼夏朝?如今找不到“夏”的原因,是不是夏朝的本来名称,早已被商人、周人的他称扭曲的面目全非?

参考资料:《唐际根:何以是“商”朝?》、《史记》、《尚书》等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