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和秦朝的国君与蚩尤应有一定文化上的传承关系

商朝和秦朝的国君与蚩尤应有一定文化上的传承关系

()
中文名:
商朝和秦朝的国君与蚩尤应有一定文化上的传承关系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关于商朝和秦朝的国君是否都是东夷部族蚩尤的后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的是,蚩尤部族来自何方,在与黄帝一战后,又去往了何处,据此再来探讨一下殷商与大秦的先祖们是否与蚩尤部族存在联系。 蚩尤及其部族的来处与去处 屈原在《楚辞·天问篇》中发出了振

商朝名人推荐

关于商朝和秦朝的国君是否都是东夷部族蚩尤的后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的是,蚩尤部族来自何方,在与黄帝一战后,又去往了何处,据此再来探讨一下殷商与大秦的先祖们是否与蚩尤部族存在联系。

蚩尤及其部族的来处与去处

屈原在《楚辞·天问篇》中发出了振聋发聩的一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他为什么会有这么一问,乃是因为我国上古时期的历史和传说模糊不清,脉络不明。现在的文明来自于何方?根在哪儿?沿革又在哪儿?

五帝的称呼,到了《荀子》这儿才有了确切的记载,而三皇之说,一直到秦统一天下的时候,才有详解。

这并不是说三皇五帝说直到这时候才出现,而是说到了这时候,才有了明文记载,不再是口头上的传说。

那么,这些故事中又有多少是真的?多少是后人伪作?

《韩非子》

《韩非子·显学篇》中说:“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

所以,有关于上古的记载,假的太多,真的也有,如何辨伪存真?

可不光是历史记载,甚至连考古资料都极少,所以历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中国上古时代,也是一个类似于春秋战国的大时代,各个部落以及部落联盟间为了争夺有限的生存空间互相攻伐,弱小的部落或部落联盟被打败吞并,然而,如何让这些弱小的部落或部落联盟在被吞并后顺利融入本部落或联盟呢?

最简单而有效的办法就是,把这些部落的祖先和神灵加入到本部族或联盟的祖先或神灵体系中来。

于是,大家都成了“炎黄子孙”。而炎帝和黄帝的兄弟关系也由此而来。

如果理顺一下中国的祖先或神灵谱系,会发现很多的添加痕迹。最明显的就是盘古的传说,由于南方的蛮族在东汉的时候才被渐渐同化,所以盘古神话最早的记载就在《路史》中转引的东汉应劭之写的《风俗通》。

黄帝

有此一例,也可以把黄帝、炎帝与蚩尤之间的战争以及神话传说,类同于此。

根据《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神农氏是通用版的三皇中最后一个,黄帝,乃少典之子,也有认为神农氏即是少典的,当时,神农氏衰落,不能辖制诸侯,诸侯间开始争夺首领之位,黄帝趁机而起。

之后,黄帝慢慢地用武力打服了四周的诸侯,重新确立了联盟首领的地位,接着,就开始向四周扩充领地。

这个时候,黄帝遇上了劲敌,那就是炎帝。

这一段历史,如果用通俗点的话来说,就是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大概是去世了,继任者以及继任者所在的部族的实力不行,导致各个联盟部落开始争夺首领之位,最后的胜出者是黄帝——此黄帝也很可能是这个部落联盟对其首领的尊称。

再次统一后的黄帝部落联盟在扩张的过程中遇上了另一个部落联盟,双方发生了激烈的吞并战。“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炎黄战蚩尤地图

这个阪泉之战与涿鹿之战可以说是中国上古时期最重要的两场战斗,自此,确立了黄帝部族一统的地位。

然而,后世对于这两场战争也有一些异议。

其实蚩尤的身份到底是炎帝部落下的一支还是炎帝之后裔,亦或者蚩尤确与炎帝是两拨人,不同的部落?

《逸周书·尝麦解》中记载:“赤帝命蚩尤宇少昊以临四方,蚩尤攻逐帝于涿鹿,黄帝乃执蚩尤杀之。”这里是把蚩尤认作炎帝的下属部族,炎帝命令蚩尤征战四方,于是,蚩尤与黄帝在涿鹿一战,黄帝抓住蚩尤,后又杀之。

《路史·后纪》则说:“蚩尤姜姓炎帝之裔,逐帝自立,僭号为帝。”蚩尤是姜姓,那是炎帝的后裔,他放逐了当时的炎帝,后又自立为帝。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记载,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蚩尤确实是炎帝部落的一份子。至少关系极其密切。

这里还有一个疑问。那就是阪泉与涿鹿这两个地方,其实就是一个地方。

《史记正义》引《晋太康地理志》云:“涿鹿城东一里有阪泉,上有黄帝祠。”《路史注》引《魏土地记》亦云:“济城南东六十里,有涿鹿城,城东一里有阪泉,泉上有黄帝祠。”《正义》又引《括地志》云:“阪泉今名黄帝泉,在妫州怀戎县东五十六里,出五里至涿鹿。”

炎帝

也就是说,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不久后,又与蚩尤战于涿鹿。而阪泉与涿鹿同在一地,这种几率有多大?

所以,可以得出一个可能会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结论,那就是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可能是一场战争的不同称呼,或者是一场大战中不同阶段的两场小战役。

这里就有了一个猜测。

那就是阪泉之战后,当时的炎帝榆罔因为战败的关系,其统治被动摇,遂被蚩尤驱逐,由是,蚩尤成了新一任的炎帝。这一切就发生在阪泉,所以古籍上多处可见把蚩尤叫做“阪泉氏”的记载。

就是因为蚩尤在阪泉自立。在阪泉自立不久,即遭到了黄帝部落的又一次进攻。

古人对此早有记载和猜测。

《逸周书·史记解》中明确地说了“蚩尤逐帝榆罔而自立,号炎帝,亦曰阪泉氏。”帝榆罔即史书记载中炎帝的名字。此句话何解?意思就是蚩尤杀了前任炎帝(或者首任炎帝),登上了炎帝部族的首领位子,也自号炎帝,另有一个称呼是阪泉氏。

应劭

写了《风俗通》的东汉应劭也在书中直说:“蚩尤古天子。”

这一说法的由来可能就是蚩尤代帝榆罔而自立为炎帝,所以才说蚩尤亦为“天子”。而蚩尤就是炎帝。或者该说是在任的炎帝。

黄帝、炎帝可能是某个部落联盟首领的尊称,就好像后世草原民族尊称其首领为大汗一样。黄帝和炎帝可能是前后相继的多人。后人不解其意,以为炎帝是炎帝,蚩尤是蚩尤,所以就把同一场战争用不同的名字加诸其上,因此出现了记载上的混乱。

实际上,在历史记载中,涿鹿之战中,黄帝并没有完全打败蚩尤,两者之间的最终决胜局不在涿鹿(阪泉)而在中冀。《黄帝本行记》中记载:“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帝战未克。”《汲冢周书》中则明确记载着:“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山海经》中也有记载:黄帝令应龙攻蚩尤于冀州之野,遂杀蚩尤。”

所以,蚩尤最后的埋骨之地应该在冀州。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湖南境内的苗人自称是蚩尤后裔,而湖南株洲境内有炎帝陵的存在。

按照一贯的做法,战败的炎帝部落高层一部分被杀一部分逃走,逃到哪里呢?就是当时还是穷山恶水的湖南。

炎帝陵

有理由相信,湖南境内的炎帝陵所埋葬的就是带领着这一支炎帝部族艰苦跋涉到此地的首领,也就是新一任的“炎帝”。

而因为蚩尤在与黄帝部落的战争中一直是作为首领的存在,所以,很可能就是蚩尤的后人带领着炎帝部族的遗民到了湖南,他也很可能就是新一任的“炎帝”,所以,苗人才会自称蚩尤后裔。

殷商的来处与去处

我们国内以前有东夷和西戎的争论。

以前一直把夏商周都当成西戎,一直到现代,结合考古发现,已经确认,夏以及商都属于东夷部族,而周是西戎部族,至于为什么后来夏、商全都变成了西戎部族,自然是因为周朝为了正统所做的篡改。

实际上,周朝在周成王之前,青铜器都甚少发现,直到征服了殷商,周朝的青铜器才跳跃式发展,由此可见,周朝存在一个对殷商文明吸收融合的时期。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对夏以及商的传说和记录做了改动,这也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一种常态做法。

商朝疆域图

在周人的文献记载中,殷商是虞夏时期的一个小诸侯国,殷商经过漫长的先王时代慢慢发展,最终取夏而代之。

《史记·殷本纪》中记载:“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这里就明确地指出,殷商先民乃是夏朝的诸侯。

而周也是殷商时期的一个小诸侯国,也经历了一个类似商代夏的发展过程。

周朝就是甲骨文中的“周方”,是附属于殷商的一个方国,与殷商关系非常密切。

与此同时,“杞人忧天”里的“杞国”是夏的后裔,这个杞存在于商以及周两个时代,而宋,则是周灭商后,封商的遗民于商丘,称宋国,也是周朝一直存在的一个小国。

所以也可以从此得知,夏商周三代是一个长期共存的时期,只是文明的主体传承者随着三者实力的强弱变化而更换。

这也给寻找“夏”带来了另一个思考方向。

这里可以看到,先民对于战败一方的遗民处置方式基本雷同,那就是“诛其君,吊其民”,也就是说重要的王族基本上都杀了,而其他的遗民聚集起来安置在一个便于监视而生存资源比较匮乏的地方。

所以,即便是对于殷商先民的由来并没有任何详细的记载和发现,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肯定,那就是殷商先民的王族绝无可能是蚩尤后裔或者该说是炎帝后裔。

但是这也并不是说,殷商的先民就完全与蚩尤(炎帝)部族无关,相反,两者之间的关系很深。

首先是血缘。

殷商先民和蚩尤(炎帝)部族都属于东夷,两者经常联姻和通婚。殷商灭夏就是靠着与东夷的联盟而完成的,至少有一部分是借助了东夷的实力。《竹书纪年》中记载:“六十一年,东九夷来宾。”

随后,殷商发起了对东夷的征服战争,甚至为了打赢这场耗时漫长的战场,还多次迁都。

其次是文明。

青铜器

现有的记载表明,商代的青铜冶炼发达。也可以说,最终商代夏,也有一部分是技术碾压导致的。

而这些青铜技术由何而来?

可能就是来自于蚩尤(炎帝)部落,可能是趁着黄帝部落打败炎帝部落,追杀蚩尤残部的时机,殷商先民作为黄帝部落的一份子,狠狠地收割了一波炎帝部落的技工和遗民。

而蚩尤部族青铜冶炼技术比较发达也有记载,比如《太平御览》中记载:“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述异记》中又说:蚩尤“食铁石”。

蚩尤

其中“铜头铁额”可能就是金属盔甲,而所谓“食铁石”可能就是蚩尤部族大量开采金属矿石的讹传。

另外,蚩尤又有战神、兵神之说。

《封禅书》中说:“三曰兵主,祀蚩尤”。也就是蚩尤部族好战,善战,这也与殷商的风气类同。

所以到这里就可以得出一定的结论,那就是殷商的王族不太可能是蚩尤的后裔,但是,殷商与蚩尤或者该说是炎帝部族间,是有文明传承和一定的血缘关系在的。

秦的来处与去处

秦朝的先民诞生传说和殷商几乎是一模一样。

《史记·秦本纪》中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史记·殷本纪》中有:“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由此可见,不管是殷商还是秦,都以玄鸟为图腾,自称为玄鸟后裔。而鸟图腾是东夷部族的象征。

这是秦本东夷部族的证据之一。

《逸周书》

《逸周书·作雒篇》中记载:“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东徐奄及熊盈以畔,”“凡所征熊盈族十有七国。”这里记载了周公带领着诸侯们征伐东夷,共有熊盈等十七个诸侯国,这里的熊指的楚氏,而盈则赢,为秦姓氏。

正是这次征伐,才把盈(即赢氏秦)迁徙到了西边。

《史记·秦本纪》中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

为什么会秦会自认为颛顼的后裔?显然这就是征服与被征服部落或部落联盟间祖先和神话的融合。

也就是说,秦是东夷之后,而蚩尤出身的炎帝部落也是东夷之后,两者间显然存在关联,至少是血缘和文化上。

《礼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文明的传承路线。《礼记》云“三代之礼一也”。由黄帝一线传下来的夏朝原本就是炎、黄两个东夷部族的文明融合的产物。而殷商则也继承了一部分炎帝部族的文明。

《论语》中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很多人关注“损益”二字,而实则文明的传承过程中本来就要经历一个适应时代和国情的删减融合过程。

文明的发展是衍进,而不是复制。所以,不管是殷商,还是三代之后崛起的秦,都是这片土地上曾经存在过的文明的融合体。蚩尤以及所有的先民依然存在于我们的文明之中。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