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周墓葬,出土三千年前“太阳能工具”,专家:伟大的古人

陕西西周墓葬,出土三千年前“太阳能工具”,专家:伟大的古人

()
中文名:
陕西西周墓葬,出土三千年前“太阳能工具”,专家:伟大的古人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常回家看看 投稿 为繁荣、弘扬中华文化, 欢迎向《趙氏宗亲》微信号投稿。联络微信858620059! 出品 | 趙氏宗亲(ID:zhaoshizongqin) 编辑 | 趙英雄 如果说, 早在遥远的西周时期,古人想要取火就只需要用3秒钟

商朝名人推荐

常回家看看

投稿

为繁荣、弘扬中华文化, 欢迎向《趙氏宗亲》微信号投稿。联络微信858620059!

出品 | 趙氏宗亲(ID:zhaoshizongqin)

编辑 | 趙英雄

如果说, 早在遥远的西周时期,古人想要取火就只需要用3秒钟了,不知各位相信不相信?

可能不少人都会有点怀疑。毕竟如此迅速的取火方式,不靠一点科技实在不太可能达到。然而, 这种3秒钟的取火方式,靠的正是现在看起来高端无比的“太阳能”。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1995年,陕西省的考古队得到了一份报告,说是扶风郡发现了一座被盗墓贼光顾了的古墓,希望他们能过来处理一下。结果 考古队们赶到现场,开始抢救性发掘的时候,都有点傻眼了。

毕竟“抢救性发掘”,指的是抢救墓穴,收集并保护被盗墓贼遗漏或者来不及带走的文物。然而这一次,盗墓贼干的可以说是相当彻底。 这座西周大墓只剩下了一点陪葬的牛羊骨头,和一些零碎的饰品。

但在这些散乱的文物中, 有那么一个“摆件”格外引人注目。它看起来像是一面铜镜,不过, 这铜镜虽然镜面凹陷,但颇有角度,并不像是被破坏成了这个样子,更像是制作者的有意为之。在场的考古队员纷纷开始好奇起来,这面铜镜为何会被设计成这副古怪的模样呢?

而当周原博物馆馆长、知名考古学家罗西章在看到了这面铜镜时,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原来, 这面铜镜对他来说并不算是个稀罕物。

1972年,罗西章刚刚进入考古队,当时省里正在修建刘家沟水库,刚好发现了一座西周时期的墓葬,也出土了一副跟它差不多的铜镜。不过,那时候大家普遍比较忙,也就把这面铜镜的考据放下了。

现在二十年过去了,罗西章已经是一个经验卓著的老考古学家了, 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面铜镜的身份搞清楚。

周原是西周王朝的“龙兴之地”,此处发现的西周墓葬和文化实在不少。而罗西章作为周原博物馆的馆长,对于西周时期的物件自然十分熟悉。

西周时期,青铜器是相当尊贵的存在,很多都被用于礼敬天地。而这部分礼器,在西周的诸多礼乐著作中,都有不少记录。他在脑海里回忆了一下这些著作, 很快就把猜测的范围,锁定在了一件叫做“阳燧”的东西上。

这“阳燧”又是何物呢?

根据记载,它正是古代利用太阳能取火的工具。《周礼》中记载,在周朝,就有专门的官员,随身携带阳燧, “取火于日”,可见, 早在3000年前,人们就基本掌握了将日光的热能转化为火的办法。

而宋代科学家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更是直接指出了 阳燧是一种“面洼”的镜子,也就是凹面镜。并点明了 阳燧的生火原理,就是极为科学的凹面镜聚光,甚至连焦点和焦距都说得一清二楚。

当然,沈括的说法也有很多人不认同, 认为这不过是对古人生火的一种想象和模仿。

因为北宋时期, 人们早就探索出了极易摩擦生火的火镰,这种东西轻轻一刮就火星直冒,可比要对着阳光被晒得睁不开眼的阳燧省事多了。所以, 阳燧对不少人来说,都属于一种比较“老土”的东西,不怎么用,也不怎么了解。

再说, 北宋时期的中国已经有了玻璃,也有了眼镜和放大镜,所以做个曲面镜不成问题。用玻璃做出来的凹面镜,在取火方面肯定是比不透明的铜镜要容易得太多。换句话说,当时的人们对于铜镜阳燧是没什么概念的。

那么,沈括该如何证明,他在《梦溪笔谈》中的记载,不是基于现有阳燧而附会于古代的“想象”,而是 古代的确已经掌握了将铜镜打造成阳燧的技术呢?

所以,哪怕有《梦溪笔谈》的背书, 史学界对于西周时期的“阳燧”的模样仍然有一些质疑。

而现在罗西章面前的这个凹面铜镜,如果真的是《周礼》中所说的阳燧,那么它所能反映出的意义将是十分巨大的。毕竟这代表着, 早在3000年前,我们的古人就已经学会了,利用太阳能高效率地取火造火,也能让我们对于古代人的智慧有着更为深入的了解。

而要验证这个猜想倒也不难,罗西章现在手里的这尊阳燧,虽然已经锈迹斑斑,直接拿来聚光的话效果极差,但是 完全可以将其仿制出来,用复制品进行试验。

说干就干,罗西章立刻联系了光学厂,委托了他们两件事: 第一,测量一下这面凹面铜镜的制作是否有章可循, 第二,如果可以的话,希望他们能够将其复制出来。

而光学厂那边发回的消息是非常令人欣喜的。 首先,这面铜镜的弧度确实是经过精密设计过的,完全可以用来聚光。 其次,这面铜镜的内部构成十分透明易懂,完全可以轻易仿制。

光学厂之所以敢打这么大的包票,其原因很简单, 这铜镜的制作材料,古人已经很详细的写出来了。《周礼·考工记》中,对于阳燧的制作方法,写的是 “金、锡半,谓鉴燧之齐。”也就是说,制作铜镜类器物时,铜锡比例应当保持各半的比例。而 光学厂经过分析,发现这铜镜的铸造材料比例,与《考工记》严丝合缝。

1995年8月,罗西章从光学厂拿到了这面熠熠生辉的铜镜仿制品。与其他仿制出的青铜器金灿灿的外表不同, 这个凹面铜镜浑身上下散发着银白色的光泽。这是因为锡的比例过高。但正是这金属光泽,大大加强了太阳光的反射能力。

在现场诸位专家的见证下,罗西章将仿制品对准了阳光,随后, 他拿起了一团宣纸,放在了距离铜镜10厘米的地方,这里是被光学厂测算出来的 焦点所在的地方

只过了3-5秒钟,只听得一声轻微的爆裂声,宣纸被成功引燃了,在熊熊火焰之下,在场的考古队员无不欢欣鼓舞,庆贺着我们古代先人的智慧又一次得到了证明。

阳燧的发现,证明了 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就已经掌握了几何光学原理。而这份三千年前的“太阳能工具”的问世,也得到了举国的震动,甚至 有专家将其称呼为“第五大发明”

不过,可能有些人会比较好奇, 既然“阳燧”如此神奇,为什么一直以来如此名不见经传呢?

对此有两点解释。 第一点,阳燧虽然取火极为方便,但到底还是 受限于天气情况,如果连天阴雨,那阳燧的泛用性立刻就大打折扣了。因此,在后期,我国发明了更为方便快捷的火镰、火石来取火。

第二点,那就是阳燧在古代可不只是一个普通的日用品。就像“鼎”这个东西既可以用来当作炊煮的器具,又可以当作用来敬颂天地鬼神的礼器一样,阳燧在古代也有着极强的礼乐意义。

毕竟,“阳燧”是 “取日之精华”,算是在夺天地之造化。所以在古代,一尊上好的阳燧,需要取 至阳之日的极阳之时打造,可以说是神圣感拉满。这种行为也就导致了阳燧这种东西的流通性, 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上层的干扰。

但随着汉代以来,铁器文化的传播和青铜器礼乐功能的弱化,阳燧在我国开始不声不响地走进了千家万户, 直到火柴传入我国才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果各位留意的话,就会在历朝历代都能发现阳燧的身影,宋代甚至出现了双面阳燧镜,一面照容,一面取火,可谓是既顾及了社会生活,又方便了生产生活。

这些遗留下来的阳燧,作为实用的工具和礼器,其上面的装饰,也反映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和科学观,有着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而西周阳燧的发现,更是进一步地佐证了《周礼》中凹面镜取火的真实性,把我国利用几何光学的历史提高到了三千年前,在全世界中居于领先的地位。

匠心手工姓氏杯!姓氏杯--捧在你手心里的“姓福”!同学聚会、亲友生日、情侣信物、伴手礼不二选择。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总有一款适合您

与古为徒 厚重华滋

这有

古往与今来

族谱与祖训

名人与古迹

这里

弘扬中华文化

传承中华精神

团结全球华人

支持赵氏宗亲发展赞赏码

官方商城二维码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