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择:和姜子牙一起去西岐的,还有两个老人,最后却绝食而死

抉择:和姜子牙一起去西岐的,还有两个老人,最后却绝食而死

()
中文名:
抉择:和姜子牙一起去西岐的,还有两个老人,最后却绝食而死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这是四雪草堂本《封神演义》的序言,着重提到了两个人:姜太公和伯夷。两人闻文王姬昌尊重老人、奉养殷切,于是一从东海滨、一从北海滨先后来到西周,果然得到了文王的另眼看待。后来他们在《封神》中的结局是,姜子牙成为齐国的开国之君,享人间将相之福;而

商朝名人推荐

这是四雪草堂本《封神演义》的序言,着重提到了两个人:姜太公和伯夷。两人闻文王姬昌尊重老人、奉养殷切,于是一从东海滨、一从北海滨先后来到西周,果然得到了文王的另眼看待。后来他们在《封神》中的结局是,姜子牙成为齐国的开国之君,享人间将相之福;而伯夷和兄弟叔齐二人却避居首阳山,采薇为食,商灭之后决意不食周粟,绝食而死。这个结局完全符合历史。

值得深思的是,是怎么样的选择导致了他们迥异的结局。

一、辟纣

这两个字的意思上面已经作出了解释,“辟纣之杀僇忠良也”,辟就是逃避,逃避纣王对忠臣良将的杀戮。

根据原著的描写,姜子牙本在朝歌为官,因谏主修建鹿台假死而去,随后到磻溪隐居。磻溪在渭水之畔,离西周的统治中枢西岐城很近。有多近呢?姜子牙后来认识了个樵夫武吉,武吉每天打的柴都要挑到西岐去卖,可见是非常近的。后来别的渔人也说了,两处的距离是三十五里。

伯夷叔齐则本是纣王的重臣,第一次出场便与亚相比干、箕子、微子启、微子衍、上大夫胶鬲等并列。前两个是王叔,微子启、衍是纣王的庶兄,胶鬲是名臣,可见伯夷叔齐在纣王心中的分量。

然而,在“废四伯(纣王用妲己之计,废东南西北四大方伯,最后姜桓楚、鄂崇禹被杀,姬昌被囚,崇侯虎当狗)”事件中,他们与纣王起了严重的分歧,此后便再未在大商朝堂上听到二人的声音。随着比干因“玲珑心”被杀,二人大抵也寒透了心,离商辟纣,到了西岐。

这和历史上有很大不同,历史上伯夷叔齐本是孤竹国君之子,伯夷为长兄。因遗命叔齐即位,伯夷大大方方避嫌而去,叔齐见兄长走了,对大位也是毫不留连,追随而去。两人先是隐居北海,后来归周。

辟纣这件事将姜子牙或伯夷叔齐的人生分成了两半,前半部分他们是帝国贵族,拥有高贵的地位和优渥的生活,但当“道不同”之时仍能说舍弃就舍弃,展现了可贵的情操。

二、伐纣

太公、伯夷入周之时,都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但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名人,拥有巨大的名人效应,因而其入周之举对天下人的垂范是巨大的。孟子说:

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意思是他们是天下最德高望重的前辈,归周做了好榜样,这种力量是无穷的,后辈的年轻人自然也对西岐趋之若鹜。所以孟子肯定地说,文王行仁政,德行远大,七年之内必定天下归心。

姜子牙下山时是七十二岁,回到红尘中又惨淡经营了十余年方才到西岐隐居。伯夷与之相提并论,想来岁数也差不多。可见两人归周时虽是德高望重之人,但改不了风烛残年之身的本质,而且他们是去“养老”的,就是啥也不干了,人老不以筋骨为能,慢慢混吃等死足矣。

伯夷叔齐的确是这么做的。

这时候就能看出姜子牙的与众不同了,要完成代师封神的使命就必须进入周室的核心,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运作:

首先是托梦,文王夜梦飞熊之兆应该就是姜子牙的手笔,他有道术在身,连黄飞虎妻子耿氏这样的游魂野鬼也能显现异象,姜子牙自然不在话下。

其次是塑造自己世外高人的形象。一旦把文王引出来,就需要通过环境、他人言语、自身举动等多方面的营造,使文王坚信他便是应梦贤臣。这点对普通人很难,但对道家高人并不难——诸葛亮也是一副道家打扮。

就这样,在八十岁的时候,文王渭水访贤,姜子牙时来运转,从此深度参与到人间改朝换代的游戏之中,成为最核心的人物之一。这一切,都离不开姜子牙的成功运作。

三、同道

从姜子牙走上时代之巅始,天下其实就再也没有了“养老”之地,也没有了一方净土和一方书斋,西岐也不可能例外。

因为轰轰烈烈的、持续十八年之久的商周易代战争开始了(元始有诗云姜子牙“九八封神又四年”)。

在这大时代之中,有识之士、英雄豪杰、道德大儒甚至投机小人都需要作出选择,是助纣?还是助周?这是一个问题。

但又不是问题。

很简单,人得有起码的感恩之心,你在哪里、谁保障了你生存和生活的权力,你就该为谁效力。

大战极为惨烈,兵出岐山之前,西岐尽管百战百胜,但其实一直是处于弱势的,相信商营肯定派过人对伯夷叔齐等旧商臣进行策反,根据后文来看并没有成功,这些道德大儒并没做出摔碗砸锅的事。除此之外,他们也不肯进入周营效力,即使是在西岐两次几乎遭遇灭顶之灾的时候亦然(羽翼仙事件和吕岳瘟毒事件)。

在乱世之中,他们的选择是鸵鸟似的两不相帮,好在因为他们人在西岐,因而这种弃权的行为本身就是对西岐的帮助。

直到那一日——

金台拜将之后,姜子牙率七十万胜兵正式开始东进朝歌。首阳山前,大兵正行,伯夷叔齐忽然拦住大军,要请姜子牙和武王答话。这便是有名的叩马谏伐,伯夷叔齐说:

臣闻‘子不言父过,臣不彰君恶’,故父有诤子,君有诤臣。只闻以德而感君,未闻以下而伐上者。今纣王,君也,虽有不德,何不倾城尽谏,以尽臣节,亦不失为忠耳。况先王以服事殷,未闻不足于汤也。臣又闻‘至德无不感通,至仁无不宾服’。苟至德至仁在我,何凶残不化为淳良乎!以臣愚见,当退守臣节,体先王服事之诚,守千古君臣之分,不亦善乎!

这段话其实很好懂,中心思想就是劝两位赶快退兵,动刀动枪的肯定不对,回家哄孩子去吧。什么,你问纣王还打不打?人家说了,纣王是父、是君,咱们只要把德行、仁义做到极致,不愁不把这位爸爸感化成淳良。要是爸爸再杀人怎么办?好办,忠臣他是杀不完的,要有前仆后继的精神,必要时大不了“倾城尽谏”呗!

古代的老年人说出这些话很正常,现在我们看了肯定会气炸。按原著中纣王两口子作的恶,肯定该死,这是毫无疑问的。他们的恶事堪称罄竹难书,结发妻姜皇后剜眼而死,东伯侯姜文焕被碎尸万段,什么炮烙、酒池肉林,什么敲骨验髓、剖腹视胎……这是心中但凡有一丝敬天畏神、有一丝良知善意的人都做不出来的,这样的魔鬼,天真的伯夷叔齐不配原谅他,天下的人都不会答应。

所以亚圣孟子对这件事有个盖棺论定的评价: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其君。

更有意思的是,两人马前谏兵,要顾全殷商的君臣之义;然而他们又向武王口口称臣,那么又把西岐的君臣之义置于何地呢?

听完之后,迂腐或假装迂腐的武王又优柔寡断起来,但姜子牙心念如铁,誓不退兵,并说“如果真的上天怪罪,跟大周列祖列宗无关,只怪罪我一人就行(如逆天不顺,非予先王有罪,惟予小子无良)”,最终用四个字表达了自己的决心:

今必往!

至于伯夷叔齐,他并没杀掉,而是认为他们是天下之义士,命左右兵士扶走,大军继续向前。他们的命运至此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四年之后,伐纣大胜,武王班师回朝,伯夷叔齐大哭一场,不食周家一粒米,绝食而死;

姜子牙则成为了古今第一兵家宗师。

人呀,还是要顺势而为,不能太天真了。

四、评价

功业有高低,但人品无高下。

也就是说,伯夷叔齐与姜子牙在建功立业上有天壤之别,但人品上还是应该受到一样的尊重。

因此四雪草堂本序言又说:

伯夷之志欲全万世君臣之义,太公之志欲诛一代残贼之夫,志不同,而道同也。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