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舜之少也,恶悴劳苦,二十以孝闻乎天下”,司马迁在《史记》中夸赞舜帝是“天下明德,皆自舜帝始。”《国语》甚至将舜帝统治时期称之为“虞朝”,与夏商周三代并列。 但就是这样一位“仁德”的部落首领,其结局却充满了谜团。 舜出生于上古的有虞
周文王姬昌陵墓探究
商代东土诸部的“亞”族铭文集萃
封神演义中,为什么元始天尊从不教姜子牙法术?原因很简单
中国出土一件文物,实为夏朝古文字“夏篆”,西方考古家坐不住了
周顷王姬壬臣,没钱办丧事的君王
身为大罗金仙,手持打王金鞭,闻太师为什么不敢杀妲己?
姜子牙简介,被尊为百家宗师
中国庞贝古城内黄县,商中宗陵系中国唯一一处商代地上王陵
妲己祸害商朝江山,遭后人唾骂,为何西施覆灭吴国,却无人指责?
闻仲作为姜子牙真正的对手,虽然战死了,但也得到了足够的尊重
有人说:“夏朝是人们生活最幸福的朝代。”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夏朝,一个只活在文献中的朝代
姜子牙建立的齐国历经658年,如何被田氏代替?背后原因是9个字
平陆县前庄商代遗址出土文物
纣王到底对贾夫人做了什么,以至于美丽的她跳楼自尽
纣王妲己日日腻在一起,却没有孩子,其实是妲己不敢有,也不能有
酒池肉林到底是不是商纣王的发明?
国博考古·视频 | 走近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商代墓地
《少年歌行》萧瑟雷无桀男扮女装,混入后宫向宣妃讨血给无心解毒
河南出土五个骷髅头,疑是夏朝遗物?历史上的后羿竟是暴君
孔子说“舜之少也,恶悴劳苦,二十以孝闻乎天下”,司马迁在《史记》中夸赞舜帝是“天下明德,皆自舜帝始。”《国语》甚至将舜帝统治时期称之为“虞朝”,与夏商周三代并列。
但就是这样一位“仁德”的部落首领,其结局却充满了谜团。
舜出生于上古的有虞氏部落,妫姓姚氏,又被称作虞舜。关于舜的出生地,目前还有不少争议,主要有山东、山西、河北等说法。
不过,虞舜的兴旺地却相对明确,在晋南。
《吕氏春秋》有言:“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而尧授之禅位”。上古时期各部落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为了寻找合适的生存区域,迁徙频繁。
舜所在部落就是在迁徙过程中,进入到了尧帝的视野(辖区)。尧帝的陶唐氏是夏朝建立之前第一代部落联盟领袖,其对应的考古学文化遗存是山西临汾的陶寺遗址。
陶寺遗址的考古发现显示,陶寺文化呈现出早、中、晚三个阶段的文化面貌差异,其中,早期和中期之间的差异明显较大,早期也就是尧帝在位时期,陶寺遗址以庙底沟二期文化为主,但到了中期,却出现带有明显的海岱地区(海指渤海,岱指泰山)文化特征的三里桥类型,典型的例子是陶寺早期和中期的炊具从釜灶变成了肥足鬲。
同一个族群,是不会创造出两种前后差异的考古文化类型的,只有新的文化因素加入,才会导致出现这种情况。
更直接的证据是陶寺早期M2384和M3419号墓葬的发现。
编号M2384和M3419的早期王族墓葬的墓主均为女性,地位较高,墓中出土的陶器、玉器和陶寺中期的王族墓地同类随葬品高度一致,表明早期王族女性与中期王族男性存在姻亲关系,某种程度上印证了文献记载的尧帝“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
当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M2384和M3419的墓主就是舜帝的娥皇、女英二妃,但至少证明了早期统治者陶唐氏和中期统治者有虞氏存在政治联姻。
所以,考古上的发现,与文献记载里的尧传位给舜形成了吻合。也正是在陶寺中期,陶寺文化呈现出了愈加辉煌的景象,中期大城面积达到了280万平方米,远超早期小城的20万平方米,彰显了舜帝的功业。
这也表明,虞舜在继承了尧帝的天下共主地位后,步入了兴旺阶段。当然,至于尧舜传位究竟是禅让,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我们下文会去论述。
如果按照《尚书》给出的尧舜禅让的历史脉络,尧在年老时传位给舜,而舜年老时又传位给了禹,上古时期的政权更迭似乎充斥着美好与和平。
但舜在传位给禹后,却莫名其妙死在了“苍梧之野”,苍梧这个死亡地基本没有争议,因为上至先秦文献《山海经》《尚书》《竹书纪年》下至秦汉以后的《史记》《帝王世纪》都是这么记载的,“(舜帝)崩於苍梧之野,葬於江南九嶷山”。
苍梧之野,也就是现在的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九嶷山。这里距离有虞氏统治的核心区域晋南超过2000里,作为华夏部落的共主,舜帝为何会死在这里呢?
史书给出的理由是舜帝“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也就是舜死在了出巡的路上,儒家甚至夸赞舜“勤民事而野死”。但这个理由可信度极低。
首先,“巡狩”这个词本身就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帝王巡视自己的江山,第二层则是“囚徒”的隐晦说法,北宋的徽钦二帝、明朝的明英宗被俘后,史书均用了“北狩”一词就是例证。
其次,从考古发现来讲,舜帝所属的考古学文化类型为龙山文化,在其南的江汉平原一带则是三苗族群创造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更南的宁远则是百越集团所属。百越彻底融入华夏已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的事了,而舜所在的公元前2300年至前2000年前后,龙山文化的影响范围并没有到达苍梧之地,说舜因为勤民事主动巡狩此地,并不符合考古发现。
那么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这还得从陶寺早中晚三期的考古发现说起。
上文提到,陶寺早期到中期出现了文化“变异”,意味着有新族群进入统治阶层。但这种进入却并非以和平方式完成的。
在早期向中期过渡以及在陶寺晚期时,陶寺遭遇了两次大规模人为破坏。早期王城在中期时被毁掉,中期统治者重新营建了新的王城。中期贵族墓葬一改早期随葬木、陶、石质礼器的葬俗,大量随葬玉器和彩绘陶器。
而到晚期时,暴力色彩远超第一次的更迭。王族墓葬在晚期多次被盗扰,人骨散落一地,宫殿和天文观象建筑均遭故意毁坏,宫城南墙内发现了屠杀惨象,一位35岁的女性人骨下体插着牛角,颈椎断裂。
值得一提的是,陶寺的两次大规模暴乱,针对的对象都是王族墓葬和宫殿建筑,早期小墓和中期的中等级贵族墓葬均被有意避开,这表明,破坏属于内讧,而非外来入侵者。
显然,陶寺考古的颠覆性发现,推翻了史书描绘的尧舜禹禅让的美好场景,尧传位给舜和舜传位给禹,其实都伴随着暴力夺权。
既然舜的继位不存在所谓“禅让”,那么禹的继位自然也没有理由遵循这一传统,这恰好与陶寺中晚期两次政变风暴相吻合。
面对暴力夺权,舜“南巡”逃亡直至“野死”也就合理了。
事实上,史书记载中关于舜的结局原本就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记载,传统史书受儒家思想影响,极力维持“禅让”的美好愿景,而《韩非子》《竹书纪年》则直言不讳地写下:“舜逼尧,禹逼舜”。
事实上,直到唐朝时,仍流传有“尧幽囚,舜野死”(即舜死于流放或出逃的路上)得到说法。
至于舜逃亡地为何选在了一千多公里外的湖南,或许是为了寻求三苗与百越的联合,或许是为了避开“禹征三苗”的兵峰,逃亡到大禹势力不及的边陲,我们留待在今后的文章后再行讨论。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