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自古以来,人们都有一种“崇古”的心理,治国理政上都向往着效仿古代先贤,梦想着成为像周文王一样的人。 在文王的一生之中,最为人所称道的便是他虽然身陷囹圄,但仍能演化周易,影响了中国思想的发展,其次就是他的忠臣形象。 史书记载分为正史和野史
周文王姬昌陵墓探究
商代东土诸部的“亞”族铭文集萃
封神演义中,为什么元始天尊从不教姜子牙法术?原因很简单
中国出土一件文物,实为夏朝古文字“夏篆”,西方考古家坐不住了
周顷王姬壬臣,没钱办丧事的君王
身为大罗金仙,手持打王金鞭,闻太师为什么不敢杀妲己?
姜子牙简介,被尊为百家宗师
中国庞贝古城内黄县,商中宗陵系中国唯一一处商代地上王陵
妲己祸害商朝江山,遭后人唾骂,为何西施覆灭吴国,却无人指责?
闻仲作为姜子牙真正的对手,虽然战死了,但也得到了足够的尊重
有人说:“夏朝是人们生活最幸福的朝代。”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夏朝,一个只活在文献中的朝代
姜子牙建立的齐国历经658年,如何被田氏代替?背后原因是9个字
平陆县前庄商代遗址出土文物
纣王到底对贾夫人做了什么,以至于美丽的她跳楼自尽
纣王妲己日日腻在一起,却没有孩子,其实是妲己不敢有,也不能有
酒池肉林到底是不是商纣王的发明?
国博考古·视频 | 走近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商代墓地
《少年歌行》萧瑟雷无桀男扮女装,混入后宫向宣妃讨血给无心解毒
河南出土五个骷髅头,疑是夏朝遗物?历史上的后羿竟是暴君
而自古以来,人们都有一种“崇古”的心理,治国理政上都向往着效仿古代先贤,梦想着成为像周文王一样的人。
在文王的一生之中,最为人所称道的便是他虽然身陷囹圄,但仍能演化周易,影响了中国思想的发展,其次就是他的忠臣形象。
史书记载分为正史和野史,不管是哪种,它在记述历史事件时,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统治者们以及主流思想的影响。
那周文王在史书记载上的完美形象是否也存在着一些谬误呢?答案是很有可能。
周文王是否忠心?
如果说看历史书中的周文王大家会觉得枯燥和无聊,那不妨来看看《封神演义》吧!
作为一部讲述商周两朝时期更替的一部文学作品,由于艺术的需要,在作品中加入了很多神话,甚至将一些人物形象“神化”。
但是“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神话中在现实也是有原型的,而文王在《封神演义》中更是始终以一个忠臣甚至是“愚忠”的形象出现的。
当时作为商朝臣子的周文王,在临终托孤时,字字泣血,感人至深,“倘吾死之后,纵君恶贯盈,切不可听诸侯之唆,以臣伐君。丞相若违背孤言,冥中不好相见”。
对其子姬发也以“纵天子不德,亦不得造次妄为,以成臣弑君之名”作为告诫。
他认为,商王虽然无道,可是作为臣子,必定要恪守职责,不得对君王王权有所僭越,不能做出弑君之举以遭后世唾骂。
《封神演义》就以此为基础,做了一些渲染,颇具神化的意味,可是事实上周文王是否就像史料记载和文字中所描绘的那样忠诚吗?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在古代社会中,尤其是商周这样十分遵循礼乐制度的时期,判断一个臣子是否对当权者忠心,是要看他是否有明显的僭越行为。
而称王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僭越,如果是生前就已然越阶称王,那就是对商王朝的背叛,自然算不上“忠臣”。
那么周文王到底是在生前称王还是在身后称王呢?历代学者都存在不同的看法和态度。
周文王称王引争议
人们之所以对于周文王的忠诚持怀疑态度,是因为在中国历史上的两个时期对于周文王称王这件事,分别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
由于说法太多,大家各说各话,以至于眼花缭乱,就连胡适都说历史就像“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谁来了都能描上两笔。
其中对于这个问题,争议最大的两个朝代分别是唐朝和宋朝。
唐朝史学家认为周文王称王称王是“反经非圣”的,甚至在梁肃的《西伯受命称王议》中就有所记载,整体来说还是比较统一的。
但到了宋朝,情况就截然不同了,宋朝时期儒学的发展达到了繁盛,并在此期间出现了很多儒学大家。
这些儒学大家们对于周文王称王的事情是各种“粉饰”,在文字中极力进行辩驳。
就如同罗生门一样,真相往往只有一个,但对于眼花缭乱的后人,各种干扰性的信息实在太多,就会影响主观判断,这时就需要有个强有力的实物来作为证据。
甲骨文出现,争议再起
为了更加准确地了解真实情况,考古所得的第一手文字资料便成了人们的首要选择。
商周时期,文字的载体一般为以龟甲和兽骨为主的甲骨文字,因此在考古中发掘出的甲骨就成为有力的证据,可这并不是说来就能来的,完全是靠碰运气。
真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上世纪七十年代,周原地区就出土了这样一块甲骨文,甲骨上提到“周方伯”和“王”这些关键词。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与周文王称王之事有关。
毕竟,在商朝之时文王只是一个臣子,“周方伯”就是指文王姬昌,对于“王”,有的认为指的是商王,有的人认为是周文王。
虽有疑虑,奈何出土甲骨数量有限,信息不全,对于这件事情的探索也只能暂时搁置下来。
战国竹简大白真相
就在人们“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苦于无法解开这个横亘在心中上千年的历史疑云之时,一卷战国竹简的出现,揭开了这个疑团的神秘面纱。
此事还要从清华学子在海外拍下竹简并捐赠给母校说起。
2008年,一些清华校友在海外发现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基于对国家文物免于流失海外的爱国情结,于是便将这一批竹简拍下并转赠给母校清华,这批竹简也被称为“清华简”。
本来以为这批书简就是一些普通的“小透明”,没有想到却给了人们这么一大惊喜。
“清华简”一共2500枚左右,记载内容大多是“经”“史”类书,这是在考古发掘过程中所没有见过的,竹简中记载的五个字更是一锤定音,解决了文王称王的历史遗留问题。
清华简中有《保训》一篇,《保训》开篇:“隹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鬲,恐坠保训。”开篇的五个字直接点明时间,这就说明了,姬昌在其生前就已经僭越礼制称王,自然算不上是一位忠臣。
而《保训》作为周文王的遗训,其中受影响最大的便是儒家的“中庸”思想。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宋朝时会有那么多儒家学者为周文王说好话,在各种论辩中反驳以维护周文王的光辉形象。
毕竟在儒家看来,周文王是完美的“偶像”,是他们的信仰,不管怎样自己的信仰绝不能崩塌,任何有损形象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小结
忠诚与否,其实并没有所谓的衡量标准,人们对于人物的评价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政治文化的因素随之改变。
但是作为一个君主,周文王拥有广阔的胸襟、坚定的信念和爱民如子的统治思想,是否在生前越制称王又有什么关系呢?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