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平入洛:是南宋自不量力的启衅之举,还是大胜后的顺势而为?

端平入洛:是南宋自不量力的启衅之举,还是大胜后的顺势而为?

()
中文名:
端平入洛:是南宋自不量力的启衅之举,还是大胜后的顺势而为?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烟雨凭栏灯火处 2023-01-23 13:39 湖北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已关注 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二月,上元佳节已过,然而整个临安城依旧沉浸在难以抑制的兴奋和狂喜之中,乃至君臣将帅、贩夫平民,都认为这段时间,是南宋百年历史上,最

商朝名人推荐

烟雨凭栏灯火处

2023-01-23 13:39

湖北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已关注

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二月,上元佳节已过,然而整个临安城依旧沉浸在难以抑制的兴奋和狂喜之中,乃至君臣将帅、贩夫平民,都认为这段时间,是南宋百年历史上,最扬眉吐气、最值得炫耀和铭记的高光时刻。

就在上个月,联蒙灭金的军事行动取得圆满成功,女真人在东亚版图上最后的据点,蔡州城被蒙宋大军联袂攻破,其两位皇帝相继兵败身死,金国至此宣告灭亡。

虽然从金国灭亡的全过程来看,南宋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大多数时间甚至仅仅是蒙金交战的旁观者和局外人。

然而这些并不妨碍南宋以战胜国的姿态尽情的享受仇敌覆亡的喜悦,因为在最关键的、也是一锤定音的蔡州之战中,南宋的军队不仅参与了作战,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而且得胜班师的宋军主帅孟珙,除了缴获大量金人的典籍账册外,更带回了最重要的战利品——大金天子、金哀宗完颜守绪的尸骸。

大喜过望的宋理宗将金哀宗的遗骨奉于临安太庙,以此告慰在靖康之难中被掳的徽、钦二帝的在天之灵,并为此举行了一系列的庆典活动。

百年的漫长等待,灭国的仇恨和屈辱,终于在金国的烟消云散中得到了补偿,然而就在报仇雪恨、普天同庆的氛围之中,一个更为大胆、激进甚至冒险的想法,在临安城中悄然应运而生……

燕云与汴京,两宋的夙愿与执念

如果说两宋王朝有什么无法忘怀的夙愿,那么北宋最狂热的信仰便是攻取燕云,而南宋最热切的期盼则是重返汴京。

北宋攻取燕云,是出于自身安全的战略考虑和中原王朝捍卫领土完整的神圣使命。

而南宋光复汴京,不仅有血洗前耻的期待,更包含着中国人对故土的牵绊和落叶归根的精神追求。

虽然这两种执念,背后的动机和蕴含的情感并不相同,但终宋一朝数百年,所有人努力的方向和执着的态度从未发生改变。

而追求梦想的结果,实际上代价也非常惨烈:为了燕云十六州,北宋努力了上百年,其间数次北伐,均是功败垂成,甚至因此主动联金灭辽,最终走上了万劫不复的亡国之路。

而更为孱弱的南宋,自从建炎南渡以后,重回故都汴京都是一个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的梦想。

靖康二年(1127),南宋政府曾从伪楚张邦昌手中短暂接收开封,但因金人南下,高宗仓皇南渡,都城亦随之再次沦陷。

绍兴九年(1139),宋金和议,金国也曾许诺归还东京,但还未等到宋廷派人接受,完颜宗弼发动政,掌权后败盟南侵,收复汴梁之事,又成为空谈。

绍兴十年(1140)岳飞声势浩大的第四次北伐,在取得郾城大捷、痛击完颜宗弼主力,兵临朱仙镇、剑指开封之时,因为赵构一味求和,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也导致南宋政府在极其有利的局面下,痛失光复汴京的机会。

而在端平元年,在取得抗金的重大胜利之后,北取三京、收复中原的声音,又开始活跃于南宋的朝堂之上。

蔡州之战结束后不久,南宋官员赵范、赵葵兄弟便率先提出了“据关守河”的建议,即“西守潼关、北依黄河”与蒙古对峙,而北依黄河的前提条件,就必须先收复三京、即东京汴梁、西京洛阳和南京应天府(商丘)。

各执己见,分裂的南宋朝堂

倡议者的理由也很充分,参考蒙金之战的过程,1211年,金国兵败野狐岭,在损失四十万主力、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便是依靠“据关守河”的战略,才得以与强大的蒙古人继续周旋,并因此而续命二十余年。

既然有金国的前车之鉴,一旦南宋北取中原成功、关河防线建立,不仅可以收复梦寐以求的故都汴梁和洛阳、应天等重镇。

最关键的,还能将国境防线从淮河、大散关沿线,向北推进至黄河、潼关一带,为南宋的生存发展提供更为稳固的防御屏障和更大的战略缓冲空间。

而这样的主张与思路,简直与宋理宗不谋而合。

年轻的大宋官家自登基以来,便在权臣史弥远的阴影下生活了十年,端平元年才刚刚亲政,如今年富力强、大权在握,所谓三十而立,正是成就一番王图霸业的最佳时机。

对于一心想要中兴大宋的皇帝而言,仅仅是复仇雪耻还远远不够——金亡之后短短四个月内,宋理宗就接连三次派大员到河南境内的北宋皇陵祭扫,渴望收复故都的心情已是溢于言表。

更何况蒙、宋之间在战前并未就中原地区的归属问题形成明确的共识,导致蔡州之战后,中原广袤的土地事实上成为了无人占领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南宋的出兵北伐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反对者的声音似乎更为强烈,京湖制置使史嵩之、参知政事乔行简、枢密院副都承吴渊、淮西总领吴潜等诸多朝廷大员均持反对意见,认为已经被战火破坏殆尽的中原地区,难以提供大兵团作战需要的粮草,而即使攻下三京,南宋没有足够的骑兵,缺乏机动能力,也根本无法防御漫长的黄河沿线。

而更为重要的,反对者指出,贸然用兵中原,会让蒙古人找到南下用兵的理由。

不得不说,“收复派”言之有理,“反对派”也是持之有故,二者都能为是否出兵北伐找到一大堆理由,但也都无法彻底地说服对方。

而最终的决定权,自然还是在最高决策者宋理宗赵昀的手里,1234年四月,在朝堂争议不断、思想尚未统一、战前动员和准备都不充分的情况下,大宋天子发布攻取三京的出师檄文,决定国家与民族命运的生死大决战——“端平入洛”由此拉开了序幕。

艰难出兵,收复汴京的梦幻开局

但“端平入洛”从一开始便面临了巨大的阻碍,南宋的京湖(荆襄)战区地理上距三京最近,进兵方便,后勤补给也最为便捷,北伐的统帅,首选自然应该是京湖制置使史嵩之。

但正如前文所述,史嵩之是端平入洛的坚决反对者,理宗让其与两淮将领协商进兵方略,此人偏要反其道而行之,上书六条“力陈非策”。

理宗命其出兵,史嵩之抗旨不尊,要其筹粮,他又以京湖连年饥馑为由拒绝。

京湖战区的统帅公然抗命,四川战区的主官四川制置使赵彦讷后来也有样学样,不肯出兵策应。

南宋三大战区,川陕、京湖都对端平入洛采取抵制态度,北伐的重担只能压在唯一的两淮战区肩上了。

五月,宋廷任命赵葵为主帅,令其率军收复三京,其兄赵范担任两淮制置使,统领两淮兵马,屯兵于光州(河南潢川)、黄州(湖北黄冈)之间以为后援。

六月十二日,以知庐州、关陕制置使全子才为主将的淮西军一万人,作为第一梯队,从驻地庐州出发向寿州、蒙城、亳州前进。

不久之后,主帅赵葵亲率宋军主力、淮东军五万人向泗州、宿州进发。两军相约于汴京城下会师。

由于时值盛夏,又粮草不足,蒙古主力均已退往黄河以北休整避暑,只有少量被蒙人收编的金军留守河南,宋军的军事行动在初期还比较顺利。

全子才部六月十八日从寿州出发,北渡淮河,进入原金国统治区。此时宋军眼前,却是一片历经战争劫难后的萧条凄然景象:“沿途茂草长林,白骨相望,虻蝇扑面,杳无人踪”。

此后宋军途径蒙城、亳州,一路之上都是残垣断壁、破败不堪,偶尔碰到几名当地百姓,也是形容枯槁、目光呆滞。

而就在全子才出兵之际,得知消息的蒙古人为阻滞宋军前进,竟掘开开封以北、黄河南岸的寸金堤,致使黄河改道,下游地区顿成一片汪洋泽国。

但两淮战区的将士,毕竟是拱卫京畿的百战之师,意志坚韧、战力超强,在黄泛区的污浊泥泞之中长途跋涉二十余日后,终于在七月初二抵达汴京城郊。

宋军刚到汴京城外,就与金军旧将汴京都尉李伯渊、李琦等人取得了联系。很快,李伯渊等人在汴京发动兵变,夜烧封丘门,刺杀迎降蒙古的守将崔立后开城投降,宋军兵不血刃,进入开封。

自高宗建炎南渡以来,故都汴梁第一次重回南宋怀抱,全子才的部队,竟以如此轻松而梦幻般的开局,实现了岳飞、韩世忠等抗金名领,追求一生都未能实现的梦想。

收复东京的消息传回临安,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全军士气更是为之大振,然而,当前线将士整队入城后,心情却开始无比沉重起来。

汴梁早已不是当初柳永笔下“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鳌山耸,喧天萧鼓。”的北宋都会。

经历持续百年的战火摧残,曾经拥有百万人口、当时世界最繁华的第一名城,如今只有区区七百守军、千余户人家和遍地的“荆棘遗骸”,破败荒凉犹如死城。

更令人揪心的还是粮饷问题,精锐的先头部队轻装穿越黄泛区都倍感艰辛,更何况其身后依靠牛马人力所拉、庞大的民夫运粮车队。

由于京湖战区拒绝供粮,粮草只能舍近求远,从两淮地区千里转运。此时,淮西方面兜兜转转、涉湖过江,还在寿春徘徊。而淮东的运粮队伍,受黄河改道影响,又逢雨季,运输就更为艰难。

挥师入洛,一场仓促而为的惨败

然而,前线将士面对的是开封城中的白骨枯冢、满目疮痍,而千里之外临安城中的宋理宗得到的却是洗雪靖康国耻、光复汴梁故都的捷报。

龙颜大悦之下,理宗迫不及待地将赵范、赵葵、全子才三人分别任命为知开封东京留守、知应天南京留守、知河南西京留守。

七月二十日,主帅赵葵也率领主力抵达了开封,进军途中,还顺带着收复了大宋帝业肇基之地——南京应天府。

两京已然在手,将帅又在开封胜利会师,但场面却并没有想象中的融洽。

赵葵指责全子才为何滞留汴京长达半月,却迟迟不进兵抢占洛阳、潼关,而全子才也是委屈至极,直言“粮饷未集,无法进兵”。

但赵葵此时已顾不得其它,加官进爵的背后,是皇帝的热切期盼,“收复三京”已然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二十一日,赵葵以徐敏之代替全子才,领一万三千人作为第一梯队,出兵洛阳;由部将杨谊统帅一万五千人,作为后援。

因粮草不足,赵葵搜遍全城也只能给各军筹备五天的干粮,然而就是这些粮食,也不能马上凑齐,只好让各军“陆续起发”,导致本就有限的兵力,再次被稀释。

二十八日,徐敏之所部顺利抵达洛阳,这里没有伏兵、没有守军、没有迎降官员,甚至连惊慌的百姓也没有——洛阳完全是一座空城。

全面收复三京的任务已经达成,而部队的粮食业已耗尽,只能采野菜和面做饼充饥。

两日之后,杨谊率领的庐州强弩兵一万五千人也进至洛阳近郊三十里的龙门,因前军就在不远的洛阳城内,其放松了警惕,未派斥候,连警戒岗哨没有部署,便下令全军就地埋锅造饭。

而就在宋军前锋离开汴京前往洛阳之际,蒙军就已经掌握了对手的动向,部对再次渡河,提前于龙门附近设伏。

在蒙军骑兵旋风般地冲击之下,毫无防备的杨谊后军瞬间便被击溃,混战之中将士溺毙洛水者不计其数,只有杨谊带领少数部下逃入洛阳城。

援军覆灭的噩耗传来,对洛阳城中的徐敏之部不啻晴天霹雳,而蒙军在取得龙门之战胜利后乘势进逼,先锋直抵洛阳城下扎寨。

如今粮草断绝、兵微将寡,要如何防守偌大的城池?

徐敏之当机立断,弃城南撤,并以一部背水列阵与蒙军对峙,掩护主力东渡洛水,激战两日,两淮精锐虽异常凶狠顽强,给蒙人以很大杀伤,但无奈饥肠辘辘、筋疲力尽,最终无奈选择突围。

而发现对手南撤,蒙军随即纵马一路狂追,宋军于旷野之上死伤惨重,仅剩主帅徐敏之率残兵三百余人,退入南宋光州境内,得以生还。

得知龙门与洛东两战宋军大溃,入洛军队已全军覆没,汴梁城中的赵葵与全子才自知大势已去,不敢逗留,于次日率领剩余的部队自开封“班师南归”。

但由于撤退时并未将行军计划给士兵交代清楚,众人都以为即将西进增援洛阳,结果出城才知是撤军,一时间士气尽丧、军心动摇,导致撤退途中一片混乱,后军溃散,辎重军械丢失殆尽,而随后由两淮陆续运抵河南的大量粮草,也成为了蒙军的囊中之物。

端平遗恨,千古功过谁人知

端平入洛,仓促而为又草草收场,结果南宋寸土未进,六万精兵损失过半,蒙古更是在随后的1235年以南宋败盟为由,发兵三路大举南下攻宋,蒙宋之间绵延近五十年的战争由此拉开大幕。

端平入洛结束后,赵葵、赵范、全子才等前线将领,包括拒不配合作战的史嵩之均被降职,宋理宗更是颁布“罪己诏”进行深刻的自我检讨。

“北取三京”确实是一场惨痛的大溃败,然而复盘这场战争,仅以端平入洛的结果来倒推宋理宗决策的失误,似乎有失公允。

首先,指责端平入洛是南宋毁约并启衅于蒙,才导致蒙宋战争爆发,本身就是非常荒谬的想法,难道理宗不北伐,蒙古就不会入侵?

要知道金亡之后,蒙、宋、金鼎足而立的局面已经被打破,而南宋将要独自面对的,是整个冷兵器时代,野心最盛、战斗力最强的蒙古人,宋蒙之战怎么可能避免?

何况早在端平之前,蒙古就曾以武力向南宋“借道”,制造了震惊朝野的“丁亥之变”,而就在南宋发起端平入洛的同月,蒙古大汗窝阔台在诸王大会上,也明确表示“惟东南一隅,尚阻声教,朕欲躬行天讨”,南侵之野心已是昭然若揭。

所以说有没有端平入洛或者南宋在蔡州之后采取什么样的军事措施,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蒙古入侵的结果。

只有在承认蒙古必定南侵这一基本事实后,再来分析端平入洛的得失,才具备实际意义。

就宋理宗个人而言,其出身卑微,血统也不纯正,当然希望用光复三京这样伟大的胜利来为自己正名;而作为皇帝,试图收复失地、中兴大宋,有一番作为,这本身并不应该被指责。

从军事的角度来看,抢占战略要地,扩展防御纵深,进而收复失地,改善防御态势,这样的决策在动机上也值得肯定。

但问题的关键是宋理宗虽有一腔热忱,也提出了正确的战略构想,但面对反对派的阻扰、尤其是来自京湖地区的不配合,宋理宗却缺乏破釜沉舟的决心,而是退而求其次地从两淮战区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同时,对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不够了解,又尚未解决自身尖锐的内部矛盾,更没有考虑“据关守河”这一后续目标继续达成的具体措施,端平之战,又焉能不败?

但反对派难道就不应该为这场失利承担责任?

困扰整个北伐战争的最大问题,并非战略、战术、兵力、装备,而是粮草,其实这根本就不应该成为问题,也并非无法解决。

史嵩之经营京湖十余年,主要政绩并非战守之功,而是屯田垦荒,据史料记载,荆襄地区存量高达六十万石。出兵蔡州时,京湖地区能够拿出三十万石粮食,但面对决定国运兴衰的端平入洛,史嵩之就敢一毛不拔。

如果京湖出兵出粮,可能战争的走向又会是另一番面目,端平入洛即使最终失败,宋军也不会在如此短的时间便全军覆没,蒙古人即使取胜,也会因为这场战争付出更大的代价。

但一切都是假设,在蒙古骑兵南下的烽烟之中,已毫无意义!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