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从一些诗歌和史书找到一鳞片爪的记载,来还原那场战争。 牧野之战 别看新乡这个地名在中国声名不显,城市名称甚至还略显土气。但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国风》类别内,差不多四分之一的内容都是发生在新乡周边。惊不惊奇! 其中,诗经中还专
周文王姬昌陵墓探究
商代东土诸部的“亞”族铭文集萃
封神演义中,为什么元始天尊从不教姜子牙法术?原因很简单
中国出土一件文物,实为夏朝古文字“夏篆”,西方考古家坐不住了
周顷王姬壬臣,没钱办丧事的君王
身为大罗金仙,手持打王金鞭,闻太师为什么不敢杀妲己?
姜子牙简介,被尊为百家宗师
中国庞贝古城内黄县,商中宗陵系中国唯一一处商代地上王陵
妲己祸害商朝江山,遭后人唾骂,为何西施覆灭吴国,却无人指责?
闻仲作为姜子牙真正的对手,虽然战死了,但也得到了足够的尊重
有人说:“夏朝是人们生活最幸福的朝代。”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夏朝,一个只活在文献中的朝代
姜子牙建立的齐国历经658年,如何被田氏代替?背后原因是9个字
平陆县前庄商代遗址出土文物
纣王到底对贾夫人做了什么,以至于美丽的她跳楼自尽
纣王妲己日日腻在一起,却没有孩子,其实是妲己不敢有,也不能有
酒池肉林到底是不是商纣王的发明?
国博考古·视频 | 走近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商代墓地
《少年歌行》萧瑟雷无桀男扮女装,混入后宫向宣妃讨血给无心解毒
河南出土五个骷髅头,疑是夏朝遗物?历史上的后羿竟是暴君
只能从一些诗歌和史书找到一鳞片爪的记载,来还原那场战争。
牧野之战
别看新乡这个地名在中国声名不显,城市名称甚至还略显土气。但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国风》类别内,差不多四分之一的内容都是发生在新乡周边。惊不惊奇!
其中,诗经中还专门有一篇描写牧野之战的内容。《诗经·大雅·大明》是这样记载的: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诗经中对牧野之战的描述
前面还有一段内容就不引用了,大抵意思就是说周武王在牧野誓师,对抗强大的商朝,周朝有上天护佑,将士要奋勇杀敌,然后就是上面引用话,先描述了一下宏大的战争场面,周朝军队在姜太公指挥下,经过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殷商。
我一直认为中国汉字是世界上表现力最丰富的文字,而最能体现中国文字魅力的体裁就是诗歌,含蓄又丰富。
诗经里短短两小段,几十个文字,就把一场战争完美地表现了出来,发生、过程、结果、声音、场面无一不备。千百年后,我们读来仍然有身临其境之感。我们要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
这段描述首先陈述了一个事实,在当时的情况之下,这场战争的场面的确是相当宏大和激烈的。
除了描述这个客观事实外,诗歌又表达了一个主观观点,而这个观点基本也是我们很多人对这场战争的看法:这是一场代表正义的战争。
先不考虑这个结论。诗经完成的年代虽然离这场战争更近,但诗歌受体裁的影响,文字简约,有些叙述更是语焉不详。那么作为正史之一的《史记》对这场重要战役是怎么描述的呢?《史记》对这场战争的叙述其实也相当简略。
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
《史记》关于牧野之战经过的描写
这段文字很简单,就不再翻译了。但结合《史记》殷本纪和周本纪,我们能很明显地看出,太史公观点和孔子同出一脉,都是支持周灭商的。不过太史公说得更详细一些,商纣倒行逆施,残害忠良,牝鸡司晨等等,反正是,非常不得人心。而周朝天下归心,取而代之,理所当然。
所以,又回到了前面的观点:这是一场毫无疑义的正义战争。
真是如此吗?我以为未必。
首先,经过考证,基本可以认定《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离这场战争也已经三四百年了,(当然也不排除个别诗歌产生的时间更早些),事实如何,也难以论证。
更重要一点是,这些诗歌又经过了孔子的修订。孔子是谁,儒家创始人,周公旦的拥趸,超级小迷弟。孔子忧心于春秋时期的“礼乐崩坏”,提倡“克己复礼”,这里面的礼和乐,都是指的周礼、周乐。可见周朝对后世的影响之深。
那么《史记》的记载也靠不住吗!当然不是怀疑太史公。史记的年代离牧野之战就更久远了,差不多近一千年,在上古不要说音视频资料,连纸都没有产生,在竹简上刻句话都要考虑如何省字的年代,去记述一千前的事,有多少信度,真的很难说。这是时间因素的考虑。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地推行,儒家文化第一次得到强化,太史公和孔子的思想一脉相承也就理所当然了。
在内容上,其实也有可商榷之处。首先,太史公竟然把武王伐纣写成了两次,第一次声势浩大,却因为武王一句“尔未知天命”直接撤军,无功而返。从军事角度来说,这实在儿戏了,八百诸侯会盟孟津,然后又解散,这是不是有“烽火戏诸侯”的意思,而且就这么轻易地提前暴露自己的军事意图。你让诸侯怎么想?你让离孟津并不算远的商纣王怎么想?
而且除了史记,还真没一个信史记述过两次伐纣的事,除了史记,偏偏太史公这么写了,经专家考证,这应该是太史公误会了,但又搞不清楚具体的时间,所以和稀泥,就写成了两次。
即便是这样,太史公对第一次伐纣的说法前后也不一样,在《殷本纪》中,大史公说: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而在《周本纪》中却是这样记述的:” 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前面记述明显是串联好的,后面却变成了“不期而会”,八百诸侯不期而遇,你信吗?
周本纪
殷本纪
而且太史公为强调周灭商的合法合理性,强化周朝以弱胜强功绩,他把牧野之战商纣军队写成70余万,再加上周军,差不多一百万了,而现在整个新乡市区人口也不过一百余万,而且上古时期人口存活率本来也低,要集齐一百万人在一个小区域互相争战,我认为不现实。
而且水分极大,这个大家可以自行查找资料。根据当时的人口状况,我个人倾向于双方投入交战的总人数大抵也不超过十万人,但殷商无疑是人数占优的,但多为奴隶,或者还有部分俘虏,战力肯定是不如准备充分的周军的。
另外,这个八百诸侯也甚是可疑,这个大家可以看一下专家们的研究,就算一个诸侯10平方公里,800诸侯也远超商周加起来的统治区域了。
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论证,太史公对牧野之战的论述都谈不上公正。
那么,作为商纣一方呢?是不是真的已经到了人神共愤,到了亡国灭种的地步了吗?
通过史记中对商纣王的描述,帝辛“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我们可以看出纣王不是一个“何不食肉糜”的糊涂蛋,相反他不但勇武,而且很聪明。
史记对商纣王的描写
也许,他有某些性格缺陷,做了一些不讨喜的事,但也没任何记载说商朝在纣王的治理下,政治、经济已经到崩溃的地步。
当然一个王朝到了末期,总会出现一些矛盾对立,如果能国君能解决或缓和部分矛盾,延续统治,那就是中兴之主,反之,可能就是亡国之君。
很不幸,商纣王成了后者。这一点荀子看的其实比较超脱,他在《荀子 非相篇》中说:
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
一方面肯定了纣王百人之敌,天下之杰的能力,另一方面指出世人只以成败论人,一旦身死国亡,就什么都不是了,还成了反面教材。
对于牧野之战的结果,如果商纣王没死,他一定会表示不服。我正派主力远征东夷,扩充领土,你突然带兵打上门来,导致我们没有正规兵作战,这不公平。
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证明了史记中那个八十万数字不靠谱,真有那么多的人,商纣王的军队决不至于这么少,征一个东夷就把主力全投进去,导致京城空虚,被敌所乘。
无论如何,周武王抓住了机会,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发动闪电攻击,完成了这场以少胜多的牧野之战。
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说,牧野之战都算不得一场正义战争,甚至和后世历史上改朝换代都不完全一致。他更像是这么一个故事。
老大整天在外夸耀武力,老二却不声不响发展自己的势力,并私下联合了一帮对老大不满的小弟兄。等准备充分后,某天,趁保护老大的人外出未归,对老大发动突然袭击,打了老大一个措手不及,并成功上位。
本质来上说,牧野之战,不过是场以少胜多,以有心算无心,事关权力交接的突袭战争。战争的结果改变了两个王朝的命运,过程虽然残酷,结果也不算太坏,毕竟,周朝的许多政策还是要比殷商先进一些的。
历史的硝烟已然散去,我们已经无法在旧日的战场找到丝毫的痕迹,但是正因为如此,历史深处的迷雾却越发浓重,需要我们擦亮眼睛,透过重重迷雾,去发现历史的真相。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