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戏诸侯”不是历史真相,周幽王亡国还要被造谣

“烽火戏诸侯”不是历史真相,周幽王亡国还要被造谣

()
中文名:
“烽火戏诸侯”不是历史真相,周幽王亡国还要被造谣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烽火戏诸侯的剧情,一句话就可以概括: 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宠妃褒姒一笑,派人点燃烽火狼烟,各路诸侯十万火急连夜买了站票,赶来救驾,谁知到了现场,敌寇是一个都没有!笑得如花乱颤的王后倒是有一个。诸侯一气之下纷纷返程。 不料周幽王一招

商朝名人推荐

烽火戏诸侯的剧情,一句话就可以概括:

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宠妃褒姒一笑,派人点燃烽火狼烟,各路诸侯十万火急连夜买了站票,赶来救驾,谁知到了现场,敌寇是一个都没有!笑得如花乱颤的王后倒是有一个。诸侯一气之下纷纷返程。
不料周幽王一招鲜吃遍天,在往后的日子,又乐此不疲地把此剧演了几个来回。最后,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来了一群不讲武德的异族人,兵临城下,烽火台告急,可恼怒在心的诸侯们再也不肯来当群演,最后,眼睁睁看着周幽王,被异族杀死在骊山下。

关于大家都熟知的“烽火戏诸侯”,这是不是就是历史的真相呢?

屈原曾发出历史性拷问:“周幽谁诛,焉得夫褒姒?”周幽王到底是谁灭了的呢?怎么可能是褒姒呢?是啊,褒姒一个弱女子,就算有三头六臂,又怎么可能灭了一个国家呢?

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生说:“幽王灭亡的事情,《史记》所载的,恢诡有类平话,决不是真相。”

著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钱老在他的著作《国史大纲》里提到“烽火戏诸侯”时,说这些都是无稽之谈。就算诸侯们赶来营救,发现被骗,只要修整军队启程回家就行了,这有什么好笑的吗?再说了,举烽火传递敌情,这是汉代用于防御匈奴人的招数,怎么可能发生在西周呢?哎,太史公啊太史公,您对史实不加分辨,随随便便就写进了书里,实在不应该!

鲁迅先生也说,“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相信妲己亡殷、西施亡吴、杨妃乱唐的那些古老话。……但向来的男性的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

总之,所谓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bug太多,严重不符合史实。

1.“烽火戏诸侯”的疑点

首先,关于“烽火”与“烽火台”。“烽火”是古代边防战士发现敌军信息时用来紧急报警的讯号,而“烽火台”,是为了点燃烽火而造的建筑。

从首都到各个军事要塞,沿途都设有烽火台,为了防御犬戎,西周统治者在国都镐京附近的骊山一带设置了许多烽火台,它们之间的距离大约照着等差数列来排列。一旦有外敌入侵,最先发现的士兵会立刻点燃烽火,附近烽火台的士兵看到了也“依样画葫芦”。

就这样,一个传着一个,消息传到了邻近的诸侯,他们看到烽火,立马知道外敌入侵,周王需要紧急支援,此时他们就必须马不停蹄,赶到国都抵御外敌。

钱穆先生对于烽火台是否真实存在提出质疑。钱穆先生认为,烽火制度是西汉时期才形成的用于防范匈奴人的一项军事制度。周幽王时代不可能有烽火。

那么,这么说对吗?

根据史料,最早的关于“烽燧制度”的记载,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一书中,而目前发现最早的烽火台遗址是秦代的。也许有杠精会说,没有发现考古遗址不代表西周的时候没有存在过啊,可能是还没有被人发现而已。

退一万步讲,假设当时真的使用了烽火,咱们从军事实战的角度来分析,这点烽火又不像现在的WIFI信号,一键连接,立马可以使用。在古代那种地广人稀的实际情况下,烽火的点燃受天气、周围环境的影响很大,能否确保消息准确无误地传到相应地点,是个很大的问题。而这边周幽王刚刚派人点燃烽火,那边一大群诸侯就齐刷刷收到消息了,还一齐飞奔过来,这场景就十分离谱了!

再说了,烽火戏诸侯这一故事主要来自《史记》,而司马迁写周幽王的史料,一部分来源于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但在《吕氏春秋》里面,周幽王戏诸侯时并不是用“烽火”,而是靠“击鼓”。

早在新石器时期,中国人已经学会“击鼓传音”了。西周早期的著名政治家周公旦写过一本书叫《周礼》,里面就详细记载了负责击鼓的“鼓人”、各种用鼓的制度以及击鼓是如何运用于军事中的。

这说明啥?说明吕丞相做人虽然比较魔幻,但是他主持编修的《吕氏春秋》,还是有一点点可信的。只不过,由于《史记》的知名度太高,后人大都选择性遗忘“击鼓戏诸侯”,而采用了烽火戏诸侯的说法。

故事的第二个bug是诸侯起兵的问题。

按照故事的时间线,所有诸侯是一起赶到山下的。这就很不符合科学逻辑了。

当时拱卫周王朝的诸侯国有虞国、虢国、唐国、郑国等,虞国距离国都大概206公里,唐国离国都约280公里,郑国距离国都大约380公里,卫国约400多公里,更别提镇守边疆的诸侯国如齐、鲁、秦、燕等等,他们离国都镐京就更远了!

古代又没有手机和定位追踪器,这么多距离远近不一的国家,他们的国君是如何做到同时率军抵达骊山脚下的呢?

再说了,古代出兵打仗,是一件多么大的事情啊,诸侯们从组织军队到集结人马,再到准备粮草、安排后勤部队,这一大堆的工作,怎么可能短时间内就完成了呢?

故事的第三个硬伤,是关于褒姒的年龄。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厉王末年的时候,装有龙的口水的盒子被打开了,然后变成小蜥蜴,碰到了后宫一个七岁的小女孩,等到小女孩十五岁,她就怀孕生下了褒姒,这时候周朝的纪年应该是周宣王八年,也就是说,褒姒应该在周宣王九年至十年期间出生。

众所周知,周宣王在位一共46年,周宣王去世后周幽王才登基。此时的褒姒,已经是四十岁左右了。敢情让周幽王神魂颠倒的是一个40岁大龄女子?搁古代都当奶奶了。

试问,她怎么能够让周幽王喜欢到不惜赔上整个王朝呢!这听起来太诡异了!

2.真相是什么?

纵观整个“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槽点满满,看哪哪都有毛病,为什么这样的故事会广为流传,当时的人难道不会出来指正错误吗?怎么会让这种错误延续了两千多年呢?

其实,我们在看故事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把重点放在周幽王的风花雪月上,而忽略了背后残酷的政治斗争。

且说周幽王十分宠爱褒姒,不仅为博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更是废掉正室申后以及太子宜臼,改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

但申后不是想废就能废,申后的娘家人申侯,看着妹子和外甥被人欺负成这样,十分恼火,当即联合缯侯、犬戎进攻国都镐京。周幽王这才发现自己离个婚捅了大篓子,惊慌失措地叫人点燃救命的烽火。可是这一次,再也没有人来救他了!在一片混乱与厮杀中,周幽王和儿子伯服都死了。

所以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是申侯联合犬戎打镐京,周幽王被杀,众人扶持周幽王的儿子宜臼登上王位,即“周平王”,迁都洛邑。

所以,整个事件发展下来,背后的赢家是周平王宜臼!

实际上,西周的灭亡和宫廷的政治斗争密不可分。直接原因就是废太子宜臼与周幽王之间的父子矛盾。褒姒的出现夺走了周幽王的宠爱,皇后申氏失宠。对于太子宜臼而言,亲妈被废,自己的太子身份被剥夺。

那么,这里我们要特别关注的点是,太子为什么会被废掉。难道仅仅是因为周幽王爱褒姒,爱屋及乌,才会改立伯服为太子吗?

根据邵炳军教授的考证,周幽王的儿子伯服,也就是褒姒的儿子,曾被立为丰王,划重点!当时伯服还没有被立为太子。只是他这一被封,太子宜臼就感觉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于是一不做二不休,逃出皇宫,投奔了舅舅申侯,自立为王,跟自己的父亲对峙了四年。

更要命的是,周围许多诸侯国都表示支持宜臼。宜臼这么公开跟自己老爸抬杠,周幽王自然是不乐意了,心想,朕一日不死,尔等终究是太子!再加上奸佞小人在一旁煽风点火,宜臼被废是早晚的事!

从宜臼弟弟敢于和他老爸对着干的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不是一位吃素的主,默默忍受不是办法,主动出击才是王道!所以,后面才有了申侯联合缯侯、犬戎攻打镐京的情节。

虽然周幽王和伯服不是宜臼亲手杀死的,但是,到底是因他而死的。周平王总不能让人觉得,自己是杀了老爸和兄弟,才能顺利继承王位的啊!

怎么办呢?那就是找人背黑锅啊!烽火戏诸侯,就是一出背黑锅的好戏!

简单来说,我们不妨把这一出“烽火戏诸侯”的好剧,看成是周平王和他背后的公关团队,没日没夜赶制出来的洗白文案。所谓“成王败寇”,历史只属于胜利者就是这个道理。

在这个有预谋的文案里,领兵反抗周幽王,争夺王位的申侯和宜臼,从大逆不道的形象转变成被迫害的形象,他们起兵完全是被逼无奈,因不堪忍受周幽王和褒姒的荒淫。

而死的不明不白的周幽王和伯服,就变成了罔顾礼法、迫害正统王位继承人的坏人。最后,这一切过错,都是无辜的褒姒,加一个“祸国殃民”的罪名给她,都怪你这个老妖婆,迷惑了周天子,弄得全国人民跟着遭殃,西周灭国。多么完美的洗白方案啊!

就这样,施暴者变成受害者,而周平王,也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坐稳王位了。

如果再往更深层的角度挖掘,我们还会发现,故事背后还牵扯到古代一些很重要的观念,如“嫡庶之分”“长幼有序”等等。周幽王和太子宜臼之间矛盾的焦点在于“废长立幼”。

我们知道,古代的所谓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都是周朝搞国家文化建设时提出来的。但现在呢,老祖宗留下来的制度,周幽王说破坏就破坏了。全国人民以及占据国家利益中心的贵族阶层们,肯定不同意啊!

从周幽王的例子中,我们可以联想一下司马迁所在的汉代的时代背景,当时的皇帝是汉武帝,他就是在原来的太子刘荣被废之后才候补上位的。

要是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公开把这背后的真相揭露出来,那不是打脸自己老板汉武帝吗?他不敢说,也不敢明着写!所以,没办法,只能给周幽王的故事添油加醋,这才有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烽火戏诸侯”!

最后,从整个古代中国王朝的发展趋势看,每逢一个朝代走到了末路,总会有人出来,编排各式各样关于末代之君的故事。他们大概觉得,把末代君王描述成昏庸无道的形象,这样就能给下一个新建的朝代一个取而代之的理由:各位老百姓们,你们看啊,不是我们野心勃勃,谋朝篡位,分明是之前的统治者,自己No zuo no die!我们的出现,完全是顺应民意,合情合理!

于是,只要你倒霉做了末代皇帝,甭管你是出口成章,还是武功盖世,人们总能360度无死角抹黑你。而但凡牵扯到倒霉皇帝,人们总喜欢安排一个绝色佳人在他身边,然后说大美人因为长得太好看了,惹得君王整天无所事事,听信谗言,任用小人,祸国殃民!

好一波转移视线,精准甩锅的骚操作!就像炸鸡配啤酒,小葱拌豆腐一样,昏君和美人在小说故事里就是绝配!夏桀有妺喜,纣王有妲己,而我们幽王,有大美女褒姒。

所以,历史上的“烽火戏诸侯”替西周亡国背了一口大黑锅,实在是天大的冤枉,周幽王充其量就是一个平庸的君主而已。

在那个诸侯崛起的年代,一没兵二没钱的,他再大的本事,也撑不起整个溃烂的周王室啊。至于褒姒,就算她是真实存在的,又能改变什么呢?

对此,你是否同意?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特约撰稿人:谢钊馨,暨南大学古典文献学硕士
编辑:凉三
路上读书: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