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姜的美女,何以成为周朝最受追捧的女人?

姓姜的美女,何以成为周朝最受追捧的女人?

()
中文名:
姓姜的美女,何以成为周朝最受追捧的女人?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中华民族自称 炎黄子孙 。炎指 炎帝 ,据说生于 姜水 ,故 姓姜 ;黄指 黄帝 ,据说生于 姬水 ,故 姓姬 。 史书记载,炎帝与黄帝同源,皆为“ 少典之子 ”,姬姜二族比邻而居,关系密切,互通婚姻;同时,他们之间又爆发过战争,黄帝族打败

商朝名人推荐

中华民族自称

炎黄子孙

。炎指

炎帝

,据说生于

姜水

,故

姓姜

;黄指

黄帝

,据说生于

姬水

,故

姓姬

史书记载,炎帝与黄帝同源,皆为“

少典之子

”,姬姜二族比邻而居,关系密切,互通婚姻;同时,他们之间又爆发过战争,黄帝族打败了炎帝族,又打败了蚩尤族,从而成为天下的共主。

据《史记》记载,

周人是黄帝的后裔,姓姬

。其始祖

后稷

(名弃)是黄帝的玄孙、帝喾的嫡长子;而他的母亲则是炎帝族的人,有邰氏之女,名叫

姜嫄

。所谓姜嫄踏巨人足印感孕而生弃的传说,当然是不可信的;实际上,

周人的始祖为姬姜通婚所生

而在周人(姬族)推翻殷人建立周朝的过程中,姜族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姜太公辅佐周武王

的故事,正说明了这一点;在周朝建立以后,周天子遂大封姜姓诸侯,他们也为拱卫周王室,抵御四夷侵掠,立下了汗马功劳。

了解了周人与姜族的这些关系,再来看姜姓女子在周朝的尊贵和出名,就好理解了:

由于姬姓国与姜姓国之间的世代通婚关系,周王室以及鲁、晋、卫、郑等封国王族,

往往都以姜姓女子为妇

事实上,周文王的祖父、周部族的奠基人

古公亶父

,其正妃就是姜族的女人,后人称之为

太姜

周文王

虽没有以姜女为后,但也娶了姜族女人为妃;而

周武王

的王后则是

姜太公的女儿邑姜

之后,

周康王

的王后为

王姜

周穆王

的王后是

王俎姜

周懿王

的王后为

王伯姜

周厉王

的王后是

申姜

周宣王

的王后为

齐姜

周幽王

的王后是

申姜

……

再以鲁国为例,如果我们读《春秋》《左传》,还会碰到一大批姜姓名媛:

鲁桓公妃文姜、庄公妃哀姜、闵公母叔姜、僖公妃声姜、文公妃出姜、宣公妃穆姜

……其他姬姓诸侯国也有类似的情况。

上层社会的风尚不可避免地要影响、传递到中下层社会。在《诗经》中,当时的流行歌手们就曾用热烈的语调来歌唱姜姓美女:

到哪里去采唐(唐蒙,即菟丝子)?

到卫国的沫邑之乡。

你道我想念的是哪一个人?

我想念的是美人

孟姜

(《鄘风·桑中》)

和我同乘一车的姑娘啊,

脸蛋像木槿花在开放。

车子在大路上时翱时翔,

姑娘佩戴的玉石闪闪发光。

这姑娘的名字就叫

孟姜

她真是美丽而又端庄。……

这姑娘的名字就叫

孟姜

她高贵的仪态令人难忘!

(《郑风·有女同车》)

孟、仲、叔、季

,是指排行,

孟姜即姜家的大女儿

,这里是用孟姜来指代了姜姓的齐国女子。可见彼时她们受追捧的程度!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