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起源:甲骨文印证历史,难怪诗经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周朝起源:甲骨文印证历史,难怪诗经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
中文名:
周朝起源:甲骨文印证历史,难怪诗经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周人始祖后稷之后,不窋(zhú)迁入了戎狄山林,即“自窜于戎狄之间”,直到古公亶父时迁徙到了岐山周原,由此才建立了“周国”,这时才叫“周人”,因此对于“窜于戎狄”十一代的姬姓周族来说,“周虽旧邦”无疑名不副实,而且“周为旧邦”似乎也没有依据

商朝名人推荐

周人始祖后稷之后,不窋(zhú)迁入了戎狄山林,即“自窜于戎狄之间”,直到古公亶父时迁徙到了岐山周原,由此才建立了“周国”,这时才叫“周人”,因此对于“窜于戎狄”十一代的姬姓周族来说,“周虽旧邦”无疑名不副实,而且“周为旧邦”似乎也没有依据。既然如此,为何诗经中却还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背后到底有何意思呢?

甲骨文中的周国:到底是谁的周国?

商王武乙时期(?―公元前1113年),古公亶父迁岐,从豳地迁到周原,于是将族称由“豳”(bin)改为“周”,由此建立了周国。然而甲骨文却显示,早在商王武丁时期(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在周原地区也有一个周国。

根据甲骨文记载,武丁时三大名将之一“崇侯虎”,封地在西安一带的崇国国君,曾多次率军征讨周国。后来,崇侯虎被污名化,在史记中向纣王谗言姬昌,导致姬昌被囚。

武丁时卜辞记载:“贞:令多子族眔犬侯剪周(剪灭周方国),由王事”、“丁未卜,侯.......弗敦周(敦伐周方国),八月”、“甲午卜,宾贞:令周乞牛多(子)”等等。

其中,武丁时的商周关系,起初剑拔弩张,商朝多次攻打周国,但后来用词变成了“令”、“呼”等。因此,或是武丁灭了周国,又原地封了一个周国,故而商朝可以命令它,或是周国战败臣服,于是商朝“令周乞牛多”等。

问题在于,武丁时征讨的周国,到底是谁,在传世文献上有没有留下印记?其实,反映上古风貌的怪诞书籍《山海经》给出了一个答案。

山海经中的周国:由后稷弟弟所建!

“周”只是一个地名,具体在“岐山周原”一带,生活在此的族群,都可以自称为“周”,因此“周国”也就自然早已有之。根据《山海经》记载,早在古公亶父之前,周原地区已有一个“西周之国”。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有赤国妻氏。有双山。”

也就是说,后稷和不窋的后人离开故乡,“自窜于戎狄之间”,而后稷弟弟台玺及其后代叔均等,则开发故乡周原,沿袭后稷的农耕事业,在此建立了一个“西周之国”。甲骨文中的“周”字,犹如一块块农田,印证了当时西周之国农耕发达。

在后稷后代流浪时,发展农耕事业的台玺后代却很兴旺发达,建立了“西周之国”,实力比较强大,于是才会挑战商朝。面对“小邦周”的挑战,武丁多次发动战争教训周国,甲骨文卜辞高达数十条,反映出商朝对“周国”印象比较深刻。

至于“西周之国”的命运,大概率是被灭亡了,因为后来的周国与商朝关系极为密切,而商周关系不太可能如此快速的转变。因此,“西周之国”被灭后,商王应该是又册封了一个周国,此周国与商朝关系密切,但存在时间应该很短,古公亶父迁岐之前早已灭亡。

不窋族人的去处:考古取得重大发现

不窋之所以离开周原,可能因为内部矛盾,即与堂兄弟叔均不和,或权争中失败,于是只好远走他乡,“自窜于戎狄之间”。问题在于,不窋族人到底流落到了何处?

根据史书记载,不窋从邰地(今陕西咸阳武功,距离岐山只有数十公里)出走,来到了北豳(今甘肃庆阳庆城县),后来公刘迁徙到豳地(今彬县、旬邑县一带),最终古公亶父迁徙到岐山周原。也就是说,不窋这一支在外流浪十一代后,又大致回到了故乡。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上述地图可见,不窋流浪之地,距离故乡邰地不算远,符合当时的交通条件。尤其公刘(不窋之孙)迁徙到的豳地,最近考古取得重大发现,在旬邑县发现商周“西头遗址”,如今可以确认西周在此筑城,驻守了一支守卫京畿的“豳师”,且可与史书记载互相印证,古公亶父迁岐前的豳地无疑应该在此一带。

因此,不窋这一支族人,虽然“自窜于戎狄之间”,但以豳地到“西周之国”的距离来看(今高速为120公里左右),双方应该存在一定的沟通,不窋后人必然保留着对台玺和叔均这支亲族的记忆,即公刘、古公亶父等知道台玺和叔均后代建立了“西周之国”。

对于“自窜于戎狄之间”十一代的不窋周族而言,“周虽旧邦”之说无疑名不副实,但对于在周原建立“西周之国”、武丁多次征讨的叔均周族而言,“周虽旧邦”之说无疑货真价实。

古公亶父迁岐之后,相当于延续了“西周之国”这一“旧邦”,周朝建立之后,自然就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了。

不过,可能由于周朝距离“西周之国”过于久远,或者周朝族人对台玺一支有所成见,所以并不愿意多谈“西周之国”(唯有山海经记载),只是含糊地用“旧邦”之说强调政权的合法性、以及周国悠久的历史。

参考资料:《山海经》、《史记》、《左传》等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