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记录的缺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秦始皇可不是罪魁祸首

夏朝记录的缺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秦始皇可不是罪魁祸首

()
中文名:
夏朝记录的缺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秦始皇可不是罪魁祸首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周人有意识的对夏、商的历史做了一些整理倒是真的, 这一点从《尚书》各部分的成书时间也可推知。 据《尚书》各篇的内容及特点推知: ①《尧典》、《皋陶谟》、《禹贡》成书时本无原始资料,而只是由许多口头传说,编纂而成。 ②《甘誓》、《汤誓》、《

商朝名人推荐

周人有意识的对夏、商的历史做了一些整理倒是真的,

这一点从《尚书》各部分的成书时间也可推知。

据《尚书》各篇的内容及特点推知:

①《尧典》、《皋陶谟》、《禹贡》成书时本无原始资料,而只是由许多口头传说,编纂而成。

②《甘誓》、《汤誓》、《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洪范》为原典重加整理过的。

③《商书》中的《盘庚》基本为原始资料,《周书》也大体为原始资料。

因而,《商书》早于《周书》,《周书》又早于《虞书》、《夏书》。

据《尚书·多士》中所说:

“惟殷先人,有典有册”

。商代已有竹简一类的史册,这些史册甚至传到了周代,因而,周人才有条件写夏史、商史。既然如此,夏的历史资料就不应该像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么少,“时代越早能接触的与夏有关的资料就越多”,这一点绝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后人,尤其是先秦之后的人,既没看到夏的典籍,也没有看到商的典籍。

夏的记录不多,商朝的记录也不多,促成这一糟糕局面的原因有很多,这个锅不应该由秦始皇独自来背。

要知道是秦始皇焚书并非烧尽天下书。根据《史记》,当时要烧的书主要有三大类:史官所藏的、秦史以外的六国史记;民间的《诗》、《书》,博士所藏得以保留;“百家语”。

根据现今《诗》、《书》的内容可知,即便秦始皇烧的是民间版本的,对夏史多少都会有些影响。

因为,夏史本就通过口口相传,一些“小事”很可能就在这些版本中。

然而,秦始皇焚书对先秦典籍损失造成的后果,甚至不如项羽的一把火来的猛。因为,项羽的一把火,烧的是秦的皇家藏书,据说大火三月不熄。

自西汉王莽之乱起,文献典籍大量损毁,对此《后汉书》中有明确的记载“昔王莽更始之际,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散落”。历史上还有一次大规模的烧书是发生在汉末的董卓之乱。尽管如此,有学者做过统计,先秦到汉代所藏的文献典籍损失程度来看,远远不如后代严重。因而,有关夏的资料,很可能是在汉代以后逐渐不存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清华简

①先秦的竹简、帛书难以保存

尽管会铸造青铜器,不少青铜器上会有青铜铭文,但商代青铜铭文大多不成篇章,

两周的青铜铭文大多与当下有关。所以,尽管出土了数不清的青铜器,但是与夏有关的还是太少了。先秦时代主要记史的材料是竹简、帛书,难以保存,受此客观原因的限制,我们能看到的第一手的先秦资料就很少了,传世的就不要想了。

②先秦古文字后人不认识

虢季子白盘的铭文,你能认识几个?

汉代的字我们还能认识,但是先秦古文字能认识的就少了。对于,秦汉以后得古人来说也是如此,先秦古文字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古汉语”,能释读的寥寥无几。更不要说理解古文献了。早前殷墟甲骨被当成药材,上面的字甚至被当作是“咒符”就是一个例子。后人读不懂,谈何珍惜。

③朝代不断更替,频繁的战乱也会造成古文献的毁损。

但是,我认为以上这些都是一些次要原因,

夏朝记录的缺失,最主要的原因或许在夏人自身。

对夏的研究,目前主要依赖的古代文献资料是司马迁所作的《史记·夏本纪》,我认为,司马迁所见到的资料是十分丰富的,至少秦始皇焚书对此基本可以忽略。然而,《史记·夏本纪》对夏史的记载还是不够丰富,司马迁写《史记·夏本纪》时能参考资料也不多。这是因为在周时关于夏的记录就不多了。

近些年考古出土了不少先秦、秦汉竹简可知,当时关于夏的记录就不多。(也能看出来先秦书籍并没有因为秦始皇焚书而失传)

青铜器铭文提到夏也基本始于西周,仅有少数提到了夏,如西周时遂公盨、秦公簋、叔夷钟的铭文。

遂公盨及其铭文拓片

秦公簋及其铭文拓片

这是因为夏朝很可能还没有文字系统,因而不记史,这是一个很新的的大前提。

具体可参见我之前的一篇图文【殷商甲骨文会不会是殷人继承的夏人文字?】

既然夏人还没有文字系统,又谈何夏史的记录和保留。

夏人的故事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流传到后世,到了商代,或者到了周代才有意识的编辑成册,才有了所谓的“夏史”流传于世。

此时,对于夏虽仍有记忆,但大多已模糊,只有绝对紧要的人或事才能被人记住,所以,仅有梗概,但关键人物、事,绝不会是捏造出来的。

因而,我相信夏朝是存在的,几乎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有确凿的史料记载(虽然少),另一方面,考古学家已找到了在时间、地点、文化面貌都符合夏王朝的遗址,考古大佬们也早已喊出了“夏朝的有无之争已成为过去式”的口号。目前,

有争议的是考古学中对夏王朝的认定,夏王城在哪?文献中所说的夏都“阳城”、“鸣条”对应今天的哪?这与夏朝是否存在是两回事。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