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清华大学破译战国竹简,揭开了甲骨文百年谜团

2008年,清华大学破译战国竹简,揭开了甲骨文百年谜团

()
中文名:
2008年,清华大学破译战国竹简,揭开了甲骨文百年谜团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但在2008年之前,很多国外的历史学家对于夏朝是否存在表示怀疑,因为中国还没有找到特别确切的,可以证实夏存在的文字和史料。 这让不少人怀疑,一段没有文字记载,缺少史料证明的历史真的存在吗? 直到2008年,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出现,清华大学

商朝名人推荐

但在2008年之前,很多国外的历史学家对于夏朝是否存在表示怀疑,因为中国还没有找到特别确切的,可以证实夏存在的文字和史料。

这让不少人怀疑,一段没有文字记载,缺少史料证明的历史真的存在吗?

直到2008年,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出现,清华大学经过研究发现里面记载的内容为夏朝的存在提供了非常有力的证据。清华大学是如何得到这份竹简的?竹简上记载着什么内容?它有什么证据?

一段被怀疑的历史

在学习中国王朝历史时,老师曾教过一句口诀:“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半。”从这可以看出,夏朝是被课本认证的中国第一个王朝。

在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中,夏朝的建立充满着神话色彩,它距今已有4000余年,第一任王是治水的大禹,他在中国神话中占有一席之地。传说中大禹娶涂山氏九尾狐为妻,儿子夏启还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

不少外国学者抓住这些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来曲解中国的历史,认为那段夏王朝不过是人们臆想出来的,与神话交接的一个故事,而不是一段真正的历史。

如何证明夏朝的存在成为当时中国古代历史研究学者的一道难题。想要证明一段历史的存在,离不开文字与史料。而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出现在商周时期。

夏朝本身是没有与其相伴相生的文字的,因此,学者们只能好好研究甲骨文,希望能从它身上探索到夏朝的蛛丝马迹。

甲骨文成型于商周晚期,是一种象形字,主要刻在龟背或者是牛、羊的骨头上,大多记载着祭祀和占卜的内容。

它的发现比较偶然,1899年时,清朝国子监监酒王懿荣疟疾缠身,在一位德高望重的中医大夫诊断下,得到一个方子,方子上有一味药材名为“龙骨”,甫一拿到药材,王懿荣便发现“龙骨”上面刻有很多奇怪的符号,这引起他极大的兴趣。

他不仅担着国子监浅酒的职位,还是一位古董商人、金石学家。从看到这些符号的第一眼起,王懿荣就预感到这可能是一种文字。

一旦将它仔细研究出来,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来说,将会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王懿荣立刻动身,将周边药店能够买到的龙骨全部买下,用作钻研。

当时已被研究证实的最早的文字是篆文和篆文,不过,经过专家学者的整理分析发现该龙骨上所刻的符号,并不属于两者之一。

有人怀疑这些符号并非是文字,但他们很快发现,被拓印下来的符号有着一定的顺序和排列方法,这绝不仅仅是一般的符号那么简单。这一发现令许多学者非常兴奋。

经过研究佐证,专家们发现这些文字诞生于距今3100到3400年间,那段时间正好是中国历史上的商周时期,甲骨文的出现将国人对最早文字的认知又往前挪出一大步,对研究古代的历史颇有意义。

自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到现在,学者们在甲骨上发现文字约4500多个,破译出来的有2000多个左右。只可惜,在已破译出来的2000多个文字中,提到夏朝存在的几乎没有。

这是为什么?明明商周时期跟夏朝时间联系紧密,却从未在该文字上体现出前朝的只字片语?

说起这个,不得不先解释一下,甲骨文上的文字到底记载着什么。甲骨文上记录的文字并非是专门用来记事的,它更多的是在占卜凶吉或祭祀等方面。

商周时期,由于人类对自然探求得较少,王族和百姓将很多他们无法解释的事件归为鬼神之说,为此,整个时代都带着一股神鬼色彩。

祭祀和占卜基本上是王室和百姓们经常做的事情,不管国家发生什么大事,都要先占卜。所谓占卜便是先在龟背上发生何事,紧接着扔进火中,经过火焰炙烤,再根据龟背上出现的裂纹来推算吉凶。

再说祭祀,古时人们一直相信人分为肉体跟灵魂,死亡只不过是肉体的损毁,而他们的灵魂仍在。

通过祭祀,可以让自己曾经的家人接受香火供奉,不至于沦落成孤魂野鬼,也希望他们通过这些供奉可以保后人无虞。

当然也有祭祀自己曾经的敌人的,希望他们死后能够保持安宁,不要作祟。综上所述,甲骨文并不是用来记录历史的,毕竟商周人还没有形成记录历史的意识。

再加上在龟背、牛羊骨上刻字很费力气,除去祭祀和占卜这类他们认为的“大事”,他们实在不愿意在别的事情上费力气,一个被推翻的王朝对他们而言根本算不上什么,成王败寇,为何还要为败者花费功夫?

甲骨上刻有的文字对夏朝提之甚少,更别提证实它存在,难道这中国第一王朝的存在当真是杜撰不成?

为了能够解开这个谜团,1996年,国家召集专家开始进行夏商周断代工程,并任命清华大学的历史教授李学勤作为该工程的负责人。

即使甲骨文上提到夏朝的地方少之又少,李学勤依旧相信凡是存在,必留痕迹。他花费许久,终于在甲骨文上找到两个暂时没有含义的字“西邑”。

“邑”乃国都也,商朝又称为大邑、商邑。很明显,这里的“西邑”指的是另一个国都。作为有迹可查得最早的一个王朝,在占卜中提到的这两个字,总不会是其他后世国家吧?

可惜,只凭这两个字想要说服那些存有非议的外国学者、研究历史的专家们是不现实的,没办法,李学勤只能靠着这两个字继续往下追查。只是这么多年间一直未有成就。

就在他们觉得这项工程要延至10年、20年时,一则香港的拍卖消息为他们带来新的希望。一位香港商人得到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正在拍卖中。

直觉告诉李学勤,这次拍卖的战国竹简中很可能会有他们想要的东西,说不定能够解开甲骨文的百年疑团,让他们能够破解更多的字义。

战国竹简出现,清华校友买下赠母校

要说中国哪个时代文化璀璨,百家争鸣,莫过于春秋和战国,那段时间礼崩乐坏,社会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变革,士族阶级崛起,带给华夏古国许多思想文明,推动了民众的思想解放。

可惜好景不长,九州大地便发生了一次最残酷的文明泯灭事件——秦始皇焚书坑儒,那次事件中,陨落的书籍和文明数不胜数,许多历史和精神物质文化被付之一炬。

幸而战国的这批竹简是在这场焚书坑儒之前深埋地底的。因此,它所记载的东西要比我们现在流传的各种历史文化都要全,也许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秦朝之前的历史。

可以说,这批战国古物的存在对于中国研究先秦历史而言非常的重要。

李学勤得到战国竹简要拍卖的消息非常激动,他立刻动身前往香港,并与香港几位德高望重的教授一同检查该商人提供的几个样片。

经过仔细探查,李学勤多年的研究经验告诉他,这些东西十有八九是真的,他是又喜又惧。

喜的是中国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即将被揭晓,惧的是这些竹简如果长时间被放置在室外,与空气接触,很有可能会被氧化侵蚀。如果不对其进行正确的保护措施,它们很有可能会失去其原本的价值,甚至毁于一旦

他迫切地想要仔细保护研究它们,可惜他又无法直接购入,清华大学有过规定不能够购买海外物品进行学术研究。

正在李学勤一筹莫展之际,他的校友赵伟国得到消息,确认过战国竹简的真假,二话没说,直接将2500余枚竹简全部拍下,紧接着直接转赠给清华大学,供他们研究。

看到2500枚竹简平平安安地进入清华校园,李学勤心里激动不已,他迫不及待地想要破解竹简上的历史秘密,但在进行研究之前,有另一项非常严峻的事项摆在面前——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这些竹简?

竹简作为在地里埋了3000余年的古物,多亏先人们提前做好防腐措施,才能够流传至今,供后人发现。不过它们身上的防腐措施刚一出土便被氧化分解,再不能再起作用。

再加上之前的古董商人对保护古物方面并不精通,他们的防护措施简单粗暴,将原本已有些残破的竹简变得更加面目全非,满是霉点。必须好好清理才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它们。

竹简保护分为四个过程,清洗、脱色、脱水和修复。其中清洗最为不易,过程必须要非常精细,包括李学勤在内的数个学者拿着跟牙签差不多细的毛刷轻轻地、一点一点地清理霉点和其他附着的杂物。

等到四道工序全部走完,已过去三个多月,清华大学总算是比较完善的将它们放进专门的恒温恒湿的保藏室里,这些战国竹简也有了另一个名字——清华简。

经过AMS碳14年代测定,专家们确定这些竹简是战国中晚期时期的藏物。它们年代实在久远,而且战国竹简被送到清华大学时,它的顺序是打乱的,有很多地方都是残缺或者是不完整,甚至是颠倒的。

这就对研究它的学者们产生很高的要求,他们必须要花费足够的时间,下足够的心血将它们进行重新的规整排列,如此一来,才能够将它们顺利破译出来。

清华专家齐上阵破解竹简内容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十个专家们的不懈努力,战国竹简上的内容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在他们已经破译的1000多张竹简中,一共涉及65篇内容,其中涉及天文、医药、历法,还有算术等等,可谓集天下大成于一体。

而在这众多涉猎之中,李学勤想要的能够证明夏朝存在的史料记载也在里面。

2011年1月5日,战国竹简上的九篇文献完整问世:《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和《楚居》。

对研究夏朝历史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尹至》和《尹诰》两篇文章。文章里的“尹”指的是商朝的开朝元勋伊挚。

两篇文章都是他跟商朝第一任皇帝汤之间的对话,伊挚告诉自己的主子夏朝君主夏桀玩物丧志,不顾念臣子与百姓,残虐无德,行事作风不遵礼法,百姓对他毫无爱戴之心。

夏桀如此残暴,为天地所不容,他们应该顺应天道讨伐他,令立明主,遂“自西翦西邑,戡其有夏。”

这里的“西邑”、“夏”指代的便是夏朝,正好与之前甲骨文破译出来的“西邑”相吻合,证实其含义确实是夏王朝。

如此一来,甲骨文上的谜团算是被解开,这段历史总算是找到了一份强有力的证据,不枉这么多年来历史学专家们的研究。

当然清华简的意义不仅仅如此,除了为夏朝的存在提供证据外,还有一个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带给中国许多宝贵的文化财富,比如:真正的《尚书》、震惊数学界的《算表》。

《尚书》相当于儒家经典的核心,但在清华简破译出真正的《尚书》前,我们接触到的那些,并非是当初真正的儒家经典,经过两三千年的流传,真正的经典早已不复存在。

自秦以来,为了迎合封建统治者,从董仲舒开始,儒家多部著作被一改再改,早已不复当初的模样,而清华简中破译出的《尚书》不同,因早埋于地下的缘故,躲过了秦始皇发起的学术浩劫,上面所记载的东西最贴近真正的儒家经典。

再说《算表》,在它未出现之前,里耶秦简九九表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数学文献实物,不少人认为是在秦朝时,中国的数学才堪堪登上高峰,却没想到,远在先秦时期,我国在数学方面已经颇有造诣。

《算表》记载着如何进行100以内任意两位整数的乘除法,也有开方的法子,它问世的同时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是最早的十进制乘法表。

清华简内蕴藏的知识还未被完全挖掘出来,不过就其现在发现的内容来看,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不容小觑,只是按照现在的研究速度,要将所有的清华简全部破译,至少还需要15年的时间。

破译期间,清华大学会将从清华简历中找到的内容进行详细记录,然后每隔一年开一次发布会,将他们所找到的东西分享给国内外学术界的人。

没有人怀疑清华大学的这项破译工作会完不成,因为不会有任何一个历史学家和学者能够抵抗这段神秘的历史,在不久的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人前仆后继地加入进这份工作中。

一段历史能够从千年之前穿越来到我们的手中,势必要经过很多的波折,有些历史也不免被篡改,出现偏差。而现在有一个可以验证历史是否真实的办法,真心想要研究历史,热爱历史的人又怎么会错过。

他们不会盲目地相信任何传说跟现有的书籍,他们只会凭借自己一颗探究的心,永远地研究下去,直至找到让人无法反驳的史料和证据,来证明一段真正的历史到底是如何的。

中国拥有5000年的历史是毋庸置疑的,它大体上的历史框架已经整个定了下来,但是其内里的血肉还需要历史专家和学者们慢慢去填充。

相信在未来,随着更多文物的出土以及各种检验文物历史的工具科技研发,中国的历史会越来越明朗。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