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夏始祖鲧,到成功治水的大禹,再到雄主启,三代人披荆斩棘,奠定了大夏王朝的基业。 “行婞直而不豫兮,鲧功用而不就。” 尧舜之时,洪水肆虐,四岳向帝尧推荐鲧,来治理水患。 起初帝尧不许,认为鲧不守族规,好自作主张,一旦将权力交给他,会坏了大事
周文王姬昌陵墓探究
商代东土诸部的“亞”族铭文集萃
封神演义中,为什么元始天尊从不教姜子牙法术?原因很简单
中国出土一件文物,实为夏朝古文字“夏篆”,西方考古家坐不住了
周顷王姬壬臣,没钱办丧事的君王
身为大罗金仙,手持打王金鞭,闻太师为什么不敢杀妲己?
姜子牙简介,被尊为百家宗师
中国庞贝古城内黄县,商中宗陵系中国唯一一处商代地上王陵
妲己祸害商朝江山,遭后人唾骂,为何西施覆灭吴国,却无人指责?
闻仲作为姜子牙真正的对手,虽然战死了,但也得到了足够的尊重
有人说:“夏朝是人们生活最幸福的朝代。”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夏朝,一个只活在文献中的朝代
姜子牙建立的齐国历经658年,如何被田氏代替?背后原因是9个字
平陆县前庄商代遗址出土文物
纣王到底对贾夫人做了什么,以至于美丽的她跳楼自尽
纣王妲己日日腻在一起,却没有孩子,其实是妲己不敢有,也不能有
酒池肉林到底是不是商纣王的发明?
国博考古·视频 | 走近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商代墓地
《少年歌行》萧瑟雷无桀男扮女装,混入后宫向宣妃讨血给无心解毒
河南出土五个骷髅头,疑是夏朝遗物?历史上的后羿竟是暴君
从夏始祖鲧,到成功治水的大禹,再到雄主启,三代人披荆斩棘,奠定了大夏王朝的基业。
尧舜之时,洪水肆虐,四岳向帝尧推荐鲧,来治理水患。
起初帝尧不许,认为鲧不守族规,好自作主张,一旦将权力交给他,会坏了大事。
可见在帝尧并不喜欢鲧,在尧眼里,鲧属于不听话的臣子。
但众大臣之中,论治水的经验,都比不上鲧,帝尧只好同意让鲧试着整治洪水。
二里头文化 白陶斗笠形器(正面)
鲧治水九年,没有成功,洪水仍泛滥不息。
虽然鲧失败了,但鲧能治水长达九年,说明鲧还是有能力的,如果鲧真的毫无功绩,只怕他干个三年五载就被罢免了。
鲧主要用”障堵“法来治理洪水,并对这种方式加以改进。
一直以来,投入水中的泥、石会被湍急的洪水冲走。
鲧便用“息石息壤"来填洪水。这里的“息壤”具有神话成分,指能不断自我生长的土壤。
后世对“息壤”的解读很多,有“社石”、“青泥”、“膨胀土”等说法。
比较现实的说法是,鲧制作了竹笼或木笼,把泥块和石块装到里面投在水中,以此分流河水。
鲧还将治水的范围扩大到“天下”,为治水实行移民政策,发展“城防工程”。
“夏鲧作城”——《吕氏春秋》
这些举措虽没完全平息水患,想必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亦为之后大禹成功治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里头文化 陶壶
舜代行天子政务时,到四方巡视,见鲧治理洪水干得不成样子,就将其流放到羽山,结果鲧就死在那里。
鲧最后不明不白的死在羽山,不禁引人无限猜想。
舜将鲧流放,这里舜是否有讨好“大老板”尧,顺便铲除异己的想法——毕竟鲧是坚决反对尧传位给舜的,我们已不得而知,但仍能从屈原口中窥得其中的冰山一角。
二里头文化 骨猴
《离骚》中说鲧是因为性格“婞直”而身亡的。
“鲧婞直以亡身兮!” ——《离骚》
“婞(xìng)直”是倔强、刚正、直率的意思。
那么鲧到底是做了哪些“婞直”的事,最终导致身死的呢?
他曾在公开场合当着尧的面说: “我就是不当了天下共主,也该坐上这一人之下的位置吧,怎么能把我当成一般诸侯对待呢?”
这样大庭广众的顶撞“上司”,当然会引起尧帝的反感,尧直接给鲧扣了一个想要谋反的罪名。
面对帝尧的指责,鲧更是火大,我只是认为你帝尧办事不公,怎么就成谋反了?鲧一怒之下离开了王城,再也不愿见尧。
后来尧想缓和双方的关系,召见他,他仍不理睬,整天在帝尧直接管理达不到的地方游荡。
“召之不来,仿佯(yáng)于野”——《吕氏春秋》
二里头文化 乳钉纹青铜爵
可当鲧听说帝尧要禅让于舜,传位事关重大,容不得他再意气用事,立刻跑到王城去面见尧帝。
谁知,他开口就是: “不吉利呀!怎么能把天下传给一个普通民众呢?” 。
舜虽是颛顼的后裔,但舜这一代,早已成了地位低微的平民。
在身为贵族的鲧看来,如此“匹夫”怎能担当起天下共主的重任?
尧压根没有理会鲧的发难。不久后,发动军队攻打鲧,并在羽山野外诛杀了鲧。
对于鲧的结局,无论是舜以治水不利为由流放鲧,还是尧因鲧数次违逆自己,而发兵诛杀鲧。
这位放荡不羁、锋芒毕露的治水英雄、大夏始祖——鲧,都以悲剧的形式告别了自己的一生。
二里头文化 玉戈
鲧被杀后,禹对杀父之仇没有表现出一点怨恨的情绪, 反而更加恭敬地侍奉在舜左右。
“禹不敢怨,而反事之。” ——《吕氏春秋》
终于,禹在舜帝召开的一次“四岳会议”上崭露头角,被任命为司空,继承父业,治理洪水。
大禹治水取得胜利,得益于其正确的策略和刻苦奋斗的精神。
首先,禹把总体的规划和部分的治理相结合。
大禹一路上翻山越岭,树立木桩作为标志,测定全国各高山大川的状貌,探究洪患的原因,从全局上把握治水工程,制定治水方略。
禹还积极调动各种力量。
他得到了帝舜麾下主管山林河道的官员——益,和主管农业的最高长官——后稷,两人的配合,为治水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
大禹又以商部族的始祖——契,和当时秦的首领——大费,二人为“左右手”。他们为禹出谋划策的同时,还分别承担了商地与秦地的治水要务。
二里头文化 陶刻槽盆
禹在治水时将“疏导”法,与其父鲧所用的“障堵”法相结合。
大禹治水以疏通为主。《孟子》载,禹疏浚九河,治理济水漯水,引流入海。
禹也没有废弃鲧所用的“障堵”法。《诗经》中多次提到“维禹之绩”,疏是很难留下“遗绩”的, “禹之绩”一般指的是堵留下的堤防。
禹把治水和治山相结合。
《墨子》有言“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 ,说的便是大禹开凿龙门山一事。
二里头文化 玉戚璧
大禹能成功治水,也与他刻苦无私的精神分不开。
《尸子》载,大禹整治洪水,十年都没有回家,手指上没有指甲,小腿上的汗毛也被磨光,患上了偏瘫,后面的一步无法超过前面的一步,人们称这种走法叫作“禹步”。
后来, “禹步”被巫师、道士神圣化,逐渐演化成祷神仪礼中的一种步法,亦有对大禹刻苦忘私精神的纪念之意。
“昔者姒氏治水土,而巫步多禹。” ——《法言》
二里头文化 陶觚(gū)
禹成为天子以后,依据自然地理与人文特点,将天下“划为九州”,并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制定贡赋等级,史称“禹贡制度”。
禹还彻底解决了“三苗”的问题。趁着有苗内部发生自然灾害之际,禹打出“用天之罚”的名号,征战有苗。这次战役对三苗打击极大,从此三苗势力再也无法与华夏集团抗衡。
夏禹到了晚年时,国势强盛,便大会诸侯于涂山,并诛杀不服从命令的防风氏首领,最后崩驾而葬于会稽山。
夏禹一生励精图治,平水患、征三苗、划九州、建贡制,立不世之功,当称得一声“大”禹。
“唯禹之功为大”——《史记》
二里头文化 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
禹死后,启继位。
关于启是如何取得继承权,史料记载不一。
孟子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和平礼让的继位场景。
《孟子》载,禹向上天举荐伯益,禹死后,益又让位给禹的儿子,自己躲到了箕山之北。当时朝见天子和打官司的人都去启那里,于是启登上王位。
孟子认为“启贤",所以能"继禹之道",这是“天意”所定。
与孟子的“禅让”说不同,《古本竹书纪年》言: “益干启位,启杀之”。
而《容成氏》记述的是禹有五子,没有传子,而是选了皋陶,因其“称疾不出而死”;禹又选了益,伯益即将就任, “启于是乎攻益自取”,启夺取了帝位。从此世袭传子制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二里头文化 青铜盉(hé)
启即位后,遭到一些盟国的反对。为化解矛盾,争得各国首领的支持,启在钓台召开一次盟会,史称“钧台之享”。
史载启时最重要的一次战役就是攻伐有扈氏的甘之战。
有扈氏不服从启的命令,启率兵讨伐,在甘激战。这是一场立国之战,有效地维护了“家天下”的制度权威。
至此,夏朝在启的手中进一步走向强盛,中国历史也迎来了崭新的一页。
二里头文化 白陶斗笠形器(背面)
主要参考资料:
《史记》
《韩非子》
《吕氏春秋》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