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是一个宽厚仁孝的小胖子 朱高炽是朱棣标准的嫡长子,别看朱棣一生妻妾不少,但他最爱的女人还是嫡妻徐氏,他一生共生育了九名子女,其中有七名子女都是徐氏所生,尤其是他一生的三个儿子老大朱高炽、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都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
杨八妹
王善人第四十三代传承人王强,欲将南宋岳飞精忠报国之“精忠盏”捐赠
宋朝·北宋名言名句大全:经典语录 名人名言
万历后,明朝从此一蹶不振,因为它犯了这个错误
别再被水浒传欺骗了,蔡京真的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好人
都说宋朝是一个诡异的朝代,那么宋朝皇室都发生了哪些诡异的事情
《大明王朝1566》:忙着修仙与搞钱,呈现嘉靖帝病态人格神经质
曾巩
朱元璋将阿札失里领地分为三卫,而朵颜三卫或未参与靖难之役
岳飞抗金的金是什么朝代?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决胜江淮:南宋名将荟萃,蒙古八十万大军兵败如山倒
明仁宗张皇后:历经六朝,被称女中尧舜,曾有机会避免土木堡之变
朱棡逝世打乱朱元璋布局,朱允炆:三叔若活着,朱棣肯定不敢造反
嘉靖年间,一男子去朋友家做客。盛情之下,朋友想要宰一只鸡来款待他
此人是金庸笔下的多情王子,实际却是一代明君,曾向宋徽宗进贡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徐渭熊
司马光真砸过缸救过人?马未都提出不同意见,老师从不说后来的事
刘伯温:注意南昌!朱元璋:啥意思?刘:注意朱文正!恍然大悟
明朝的东西厂、锦衣卫在清兵打来时没有行动么?
“文臣无所不能,武将一无是处”,没人害死狄青
朱高炽是朱棣标准的嫡长子,别看朱棣一生妻妾不少,但他最爱的女人还是嫡妻徐氏,他一生共生育了九名子女,其中有七名子女都是徐氏所生,尤其是他一生的三个儿子老大朱高炽、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都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
能吸引朱棣一生的女人自然也不是平凡女孩,朱高炽的生母徐氏乃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的女儿,换言之朱高炽的外公就是徐达。不过别看朱高炽的老爹朱棣戎马一生,极为勇武,曾经五次远征蒙古,外公徐达也是不世出的名将,帮助朱元璋攻克元大都建立大明,但偏偏朱棣和徐达这两代猛人的后人朱高炽自幼就喜静不喜动,斯文儒雅,丝毫没有朱棣和徐达的勇武之风。
洪武十一年(1378年)时,年仅16岁的徐氏为18岁的朱棣生育了长子朱高炽,作为长子朱高炽自幼就受到朱棣夫妇的重视,朱棣对朱高炽的教育尤为重视,自幼就让他学习骑射与儒家经典。
别看朱高炽在史料中记载胖到连走路都需要太监搀扶,其实朱高炽幼年时期也是一名颇为骁勇的美少年,只不过随着阅读儒家经典越来越多,朱高炽逐渐变得喜文厌武,喜静不喜动了,就这样不仅他的骑射功夫荒废了,并且在锦衣玉食的生活环境下,连他的体重都跟着蹭蹭上涨,最终导致他成了一个连走路都得别人搀扶的超级小胖子。
一直受到儒家教育的朱高炽十分推崇儒家的仁政思想,所以他长大后待人宽厚,尤其是对待下属极其宽仁厚义,也颇受下属拥护和爱戴,连明太祖朱元璋都曾经表扬过他的宽厚。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时,朱元璋召各藩王世子入京受教,朱元璋的目的是想亲自培养一下这些皇孙,好让他们做好一个藩王能替大明守好江山。当时18岁的朱高炽已经被朱元璋册封为燕王世子,于是他也被召到了南京接受朱元璋的亲自教导。
在南京期间,有一次朱元璋想锻炼孙子们的治军能力,他要求孙子们在第二天的天明破晓时分去检阅南京周围各处的驻军,每人检阅一处,然后回来向他报告。最后这些皇孙都按时检阅好了驻军回来向朱元璋报告,唯独朱高炽是最晚回来的。
朱元璋看着当时体型就已经横向发展偏胖的朱高炽,就认为朱高炽肯定是平日里在燕王府养尊处优惯了,不能早起,所以才回来的最晚。于是朱元璋就很不高兴的质问朱高炽为何最晚回来,朱高炽却回答他在天明破晓时分已经抵达了军营,只是他看着士兵们还没有吃早饭就要接受检阅,于心不忍,加之当天的天气比较寒冷,他不忍士兵们忍饥受冻的接受检阅,因此他特意下令让全营士兵先行吃早餐,他在士兵们酒足饭饱身体暖和之后,才开始检阅部队。
朱高炽的这番回答让朱元璋大感意外,朱元璋统兵多年,但是却从来没站在士兵的角度想过这些问题,因此朱元璋觉得这个小胖孙子并不像外表看起来这么又蠢又胖,他的心思细腻宽仁,他这种行为肯定能得到军心,为此朱元璋十分高兴,当场称赞表扬了朱高炽做得非常好,值得其他皇孙学习。
后来朱元璋又锻炼孙子们处理政务的能力,他让孙子们参与批阅朝臣的奏折,朱高炽在批阅奏折时却故意把一些言词不严谨的奏折藏匿起来,朱元璋查到这件事后,又责问他为何包庇这些言词不严谨的朝臣。
朱元璋对待朝臣极为严苛,朝臣在奏折上稍微用词不当,就会受到朱元璋的惩罚,轻则挨骂,重则罢官,因此朝臣们都十分害怕朱元璋。
面对朱元璋的责问,朱高炽则坦然回答,朝臣每天公务繁忙还要写奏折,难免会有言词不够严谨或失当的时候,这些都是小事,他不希望因这些小事惹朱元璋生气,也不希望朝臣因这些小事受罚。朱元璋听了朱高炽的这番回答颇为高兴,他当场称赞朱高炽颇有仁君气度,可见朱高炽的宽仁是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
在朱棣起兵发起靖难之役后,由于朱高炽身体肥胖骑马都费劲,因此朱棣就让他坐镇老巢北平巩固后方,而朱高炽的两个骁勇善战的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则被朱棣带到战场上。在朱高炽坐镇北平期间,朱棣在前线征战,朱高炽总能让朱棣的后勤军需补给及时到位,这个也使得朱棣能全身心的投入到与大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战斗中。
后来朱允炆的大将李景隆率十万大军奇袭北平,当时朱棣在在大宁(现今内蒙古宁城县)谋夺朵颜三卫,在北平只给朱高炽留下了两三万的老弱残兵,而朱高炽面对李景隆多出数倍的兵力不慌不乱的指挥老弱残兵积极守城,并利用天气的优势冰冻北平城墙抵御住了李景隆大军的全力攻城,最终朱高炽坚守北平成功,拖到了朱棣从大宁回援北平。并且在朱棣回援之后,朱高炽还果断的命令城中守军主动出击,配合朱棣内外夹击李景隆,这使得李景隆惨败而逃,由此可见朱高炽不仅熟读儒家经典,他也颇有军事指挥能力。
李景隆战败之后,文臣方孝孺又给朱允炆献上了离间计,由于当年在南京时,朱高炽与堂兄朱允炆关系最为亲密,因此方孝孺就建议朱允炆利用这个关系离间朱高炽与朱棣的父子关系,方孝孺建议朱允炆下旨给朱高炽,只要朱高炽献出北平,朱允炆既往不咎并直接册封朱高炽为燕王。
方孝孺让朱允炆大张旗鼓的宣传这道圣旨,这也是方孝孺离间计的高明之处,只要朱允炆大张旗鼓的把册封朱高炽为燕王的圣旨宣扬出去,朱高炽献不献出北平都会受到父亲朱棣的猜忌,这样只要朱高炽和朱棣父子离心,那么朱允炆就可以趁机剿灭朱棣了。
朱高炽却没有中这个离间计,《明史》记载:朝廷赐世子书,为离间。世子不启缄,驰上之。这意思就是朱允炆的册封使者和诏书刚到北平,朱高炽连看都不看,直接命人把使者和诏书全部交给了前线的朱棣。
虽然朱高炽没有中朱允炆的离间计,但是朱棣却险些中了离间计,由于朱允炆大张旗鼓的宣传要册封朱高炽为燕王,因此朱棣颇为疑心朱高炽,而老二朱高煦一直想图谋朱高炽的世子之位,所以他就在朱棣面前构陷朱高炽,称朱高炽在南京时就与朱允炆关系亲密,很可能会接受朱允炆的招安背叛朱棣。
有了朱允炆的大张旗鼓宣传,再加上朱高煦的挑唆,因此朱棣就果真担心朱高炽会背叛自己,于是他就准备秘密安排在北平的心腹将领准备捕杀朱高炽。
幸亏朱高炽把朱允炆的使者和诏书送到的早,朱棣还没来得及部署,就看到了朱允炆的使者和诏书,《明史》记载:成祖发书视之,乃叹曰:“几杀吾子。”朱棣看到朱高炽把朱允炆的使者和没开封的诏书全都送了过来,立刻就打消了对朱高炽的疑虑。
朱高炽宽厚仁义,他两个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却时刻图谋他的位置,在朱棣登基之后,朱棣曾经一度犹豫是册立宽厚仁义的朱高炽还是册立骁勇善战的老二朱高煦为太子,当时朝廷中的文臣支持宽厚仁义的朱高炽成为太子,武将则支持骁勇善战的朱高煦成为太子。
最后内阁首辅解缙坚定了朱棣册立朱高炽为太子的决心,解缙称:“皇长子宽厚仁孝天下归心,况陛下还有一个好圣孙。”
解缙的意思就是说朱高炽宽厚仁孝,能得到天下人的拥护,而且他还有一个优秀的好儿子朱瞻基,也就是朱棣的好圣孙。毕竟考虑皇位继承人不能只看一代,还要看看二代,因此解缙的劝谏坚定了朱棣册立朱高炽为太子的决心,最终朱高炽被朱棣册封为太子。
不过朱高炽的这个太子最初当得并不省心,虽然他被确立为太子,但是朱高煦和朱高燧依旧时刻图谋着太子之位,二人甚至联手经常找机会构陷朱高炽,幸亏朱高炽得到文臣的拥护爱戴,被文臣们保了下来,可以说朱高炽这个太子当的真累,时刻要面对两个弟弟的构陷。
但是朱高炽对待两个弟弟却是以德报怨,朱高煦曾经秘密召集死士图谋效仿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掉大哥朱高炽,并逼迫老爹朱棣退位,但是朱高煦的图谋被指挥使徐野驴发现,朱高煦当街击杀徐野驴,引起了朱棣警觉和震怒,朱棣就想把朱高煦削除宗籍废为庶人。这时候是朱高炽站出来哭求朱棣宽恕朱高煦,这才使得朱棣平息了怒火,宽恕了朱高煦。
同样朱高燧也十分有野心,朱高燧曾想趁着朱棣晚年重病期间,收买朱棣身边的太监将其毒杀,然后矫诏篡位,这个图谋最终败露,朱棣十分生气,他对朱高燧起了杀心,想将朱高燧杀掉,又是朱高炽抱着朱棣大腿痛哭替朱高燧求情,把全部责任都推到了朱高燧的手下身上,这才使得朱棣只诛杀了朱高燧的亲信部下,赦免了朱高燧。
朱高炽在继位之后也对两个弟弟很好,希望用宽厚仁义来感化他们,不过最后只有朱高燧被朱高炽感化,并在朱高炽继位之后主动上交了两个藩王护卫兵权,朱高煦依旧故我,后来在朱瞻基继位后起兵反叛,被朱瞻基平定。
相比于老爹朱棣两次都对儿子起了杀心,朱高炽对待曾经想害死自己的两个弟弟却是以德报怨,在他们要被朱棣惩罚时,他不仅不落井下石,还替他们求情,朱高炽的宽仁也与老爹朱棣的狠辣形成鲜明对比。
朱棣是一个戎马一生手段狠辣的皇帝,如果朱高炽真的只是一个宽厚的老好人,仅靠着儿子朱瞻基的优秀,那么朱棣绝不会把皇位传给他。朱高炽在当太子前期还能受困于两个弟弟的构陷,不过到了后期,朱高炽的太子之位稳如磐石,朱棣是根本不想换太子了。
朱高炽能让朱棣彻底打消换太子的想法,还在于他卓越的治国能力。由于朱棣是从侄子朱允炆手中篡夺的皇位,朱棣在登基之后就想快速建功立业,以此打消人们对他得位不正的质疑,所以朱棣在武功上先后五次北伐蒙古,在文化上修撰《永乐大典》,又派太监郑和多次下西洋。
朱棣在北伐蒙古期间,他就准备迁都北平,但当时南京还是大明名义上的都城,朱棣留下朱高炽在南京以太子身份监国,朱高炽在太子时期曾先后六次监国,朱高炽累计监国时间长达20年,在历史上也被称为朱高炽监国。要知道朱棣总共在位22年,朱高炽却监国长达20年,可以不夸张地说,后世称朱棣在位时期为永乐盛世,那么永乐盛世就基本是由朱高炽所缔造。
这么说吧,朱棣长于武功不善文治,他在位期间长时间让朱高炽监国,他实际上只掌控军权,政权基本由朱高炽所掌控,这也是后世为何会戏称朱棣实际上是儿子朱高炽麾下的征北大将军,他的主要职责就是北伐蒙古,专门负责打仗。
所以别看朱高炽在位仅十个月,但实际上永乐盛世是他和老爹朱棣共同打造,甚至都可以毫不过分的说永乐盛世是他一手缔造,他的实际执政时间还是比较长的。
朱高炽在监国时期改革完善了朱棣制定的内阁制度,朱高炽在朱棣制定的内阁制度基础上增加了票拟制度,朱高炽让每位内阁大臣在奏折上写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然后内阁大臣的看法建议由皇帝统一裁定,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出内阁大臣参政议政的参议长处。
完善内阁制度是朱高炽的政治智慧,他最大的长处还在于宽仁,他在监国执政期间非常宽仁,朱棣对于当年的建文旧臣惩罚非常残酷,很多建文旧臣的家属亲族都受到牵连被发配沦为奴隶。
朱高炽在监国时期赦免了很多无辜被牵连的建文旧臣家属亲族,皇帝最反感的就是自己制定的政策被人推翻,朱高炽公然推翻了朱棣残酷的惩罚政策,这一度让朱棣很不高兴,也成了朱高煦和朱高燧构陷他的理由。
不过朱高炽依旧坚持自己的宽仁,赦免了这些建文旧臣的家属亲族,后来也幸亏一众文臣力保了朱高炽,才使他化险为夷。
朱高炽不仅对待官员阶层十分宽仁,他在监国执政期间十分重视平民百姓的民生问题,在他监国时期全国各地时常有灾荒爆发,他最为重视的不是赈灾之策,而是灾民在灾后的生计和重建问题。
为此朱高炽曾亲自深入灾区探访灾民的疾苦问题,他在得知灾区有很多灾民在灾后生活无着,为了能吃口饭被逼得卖儿卖女,他为此专门制定了灾区重建政策,要求免除受灾地区的所有税赋,还命令当地官府负责寻访并出资赎回那些被父母无奈卖掉的儿女。
朱高炽制定的这项灾后重建政策让灾民们高兴万分,也给大明朝廷赢得了民心,永乐盛世的称呼也是在这时期被灾民们广泛流传而来,朱棣北伐归来后得知朱高炽制定的这项政策之后,他十分高兴,连连称赞朱高炽有仁君风范。
可以说朱高炽监国时期政绩斐然,深受官员和百姓的拥护爱戴,他在监国时期赈济灾民、开垦荒地、修筑堤坝、解决漕运、在全国扩建粮仓以备灾荒,最关键的是朱高炽每次都能及时保证朱棣北伐蒙古,南征越南等军事行动的军需补给。
因此《明史》中称朱高炽监国时期为: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朱高炽监国执政时期不仅帮助朱棣开创了永乐盛世,也为日后的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础,《明史》中对他监国时期的评价“朝无废事”是对他最高的认可,20年的监国执政却只给他换来了十个月的皇帝生涯。
虽然朱高炽继位仅有十个月,但他在这十个月里也是政绩斐然,他继续推行仁政,并叫停了朱棣时期一些浪费人力、财力还有一些不得人心的政策,最关键的还是赢得了民心。
朱高炽继位之时正好赶上多地爆发旱灾,灾区百姓颗粒无收,吃不上饭,流离失所。朱高炽当即下旨要求灾区的官府打开官仓放粮赈济百姓,并且要求各地官府要不限量放粮赈灾。由于受灾人数很多,因此朝臣们都认为如果不限量放粮赈济,那么朝廷会负担不起,也会导致国家粮库空虚,所以朝臣们都建议朱高炽把放粮赈济改为借粮赈灾,让灾民们给国家打欠条,等日后灾民们收成好了再把粮食还回国家粮仓。
为此朱高炽严厉斥责了这些提议借粮的官员,他表示国家的根本是人民,如果国民有难国家不能无偿帮助,那么国民还需要朝廷和皇帝干什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为水国为舟,水没了,舟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看一看朱高炽的思想高度,他的这种思想高度别说远超于他的祖父朱元璋和父亲朱棣,甚至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没有几个皇帝有这种思想高度。
其实朱元璋和朱棣父子都是以武治天下,父子二人在位期间都是严刑苛法,在宽仁这一点他们都远不及朱高炽。
朱元璋虽然是开国皇帝,但是他在位时期并没有真正做到与民生息,按照《中国农民起义史话》统计,朱元璋在位的31年中爆发超过一千人以上规模的农民起义次数多达20次,朱元璋也是中国历史上开国皇帝中在位时期爆发农民起义次数最多的开国皇帝,可见朱元璋虽然结束了元末大起义的乱世,但是他没有做到与民生息,所以才会激起了这么多的农民起义。
朱棣更为重视武功,他在位时期北伐蒙古,南征越南,这一系列军事行动的背后都是由老百姓在给他买单,如果朱棣不是有朱高炽这么一个宽厚仁义的好太子监国,恐怕永乐盛世就该变成永乐末世了。
所以明朝自开国在朱元璋时期就没有真正做到与民生息,朱元璋就曾意识到这个问题,他的太子长子朱标宽厚仁义还很有威望,与朱高炽的风范相近,朱标本是不二继承人选,但是朱标英年早逝,这才迫使朱元璋只能改选颇有父风的朱标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当继承人。
朱元璋的本意是在朱允炆执政时代可以真正做到与民生息,但是他万没想到最后朱棣会篡位成功,喜好武功的朱棣也懒得去想与民生息的事情,而朱高炽则正好弥补了老爹朱棣的不足。
因此当朱棣也认识到需要选一位宽厚仁义的继承人,为大明真正做到与民生息,那朱高炽就是不二人选,也因此在后来朱高炽的宽厚仁义加上卓越的治国才能就让朱棣彻底打消了换太子的想法。
朱高炽的明仁宗庙号充分体现了他一生行仁政、容百官、恤黎民的风格,也充分说明了他与父亲朱棣和爷爷朱元璋的不同,他真正使得大明做到了与民生息,长足发展的局势。虽然朱高炽在位仅十个月,死的时候才年仅48岁,但是后世却对他评价极高。
一个“仁”字就使得朱高炽的思想高度超过了爷爷朱元璋和父亲朱棣,他能很好地弥补朱棣的不足,所以即便他腿脚不灵便还身体肥胖多病,他也是朱棣皇位继承人的不二人选,不仅他能弥补朱棣的不足,他的儿子朱瞻基还十分优秀,朱棣不把皇位传给他还能传给谁?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