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州阿云案”为何十余年悬而未决,王安石和司马光到底孰对孰错

“登州阿云案”为何十余年悬而未决,王安石和司马光到底孰对孰错

()
中文名:
“登州阿云案”为何十余年悬而未决,王安石和司马光到底孰对孰错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阿云因定亲对象太丑而意欲谋杀,对方受伤未死,朝廷争论不下 此案发生于北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登州有一位叫阿云的女子,在她母亲去世后不久,被许给一户韦姓人家,而且已经履行了采纳程序,也就是已经完成订婚了。不过,当阿云得知她的未婚夫长

宋朝名人推荐

阿云因定亲对象太丑而意欲谋杀,对方受伤未死,朝廷争论不下

此案发生于北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登州有一位叫阿云的女子,在她母亲去世后不久,被许给一户韦姓人家,而且已经履行了采纳程序,也就是已经完成订婚了。不过,当阿云得知她的未婚夫长的很丑陋之后,心里很不情愿。一天,她趁未婚夫熟睡之际,想要将其杀死。但阿云毕竟是个女子,最终只是致其受伤,并未致死。眼看未婚夫疼醒,阿云慌忙逃走,而其未婚夫则报了官。

官府怀疑此事为阿云所做,于是将其抓来审问,不等对其用刑,阿云便将事情经过一五一十的全部交代了个清楚。时任登州知州的许遵认为,阿云与韦氏订婚之时,正在其为母亲服丧期间,这桩婚姻按律是违法的,因此不能按照谋杀亲夫的重罪论处,而应该以普通谋杀罪定罪。

案件呈送大理寺后,大理寺按照“谋杀已伤”的罪名,判处阿云绞刑。但这个判决遭到许遵的反对,他认为“阿云在衙门里接受审问之时,刚开始询问,她便将事情经过全部交代了。因此应该认定其有‘自首’的情节,应该按照‘按问欲举’对其减二等论罪。”

宋神宗见双方意见不一,于是将该案移交刑部审理,刑部官员认为许遵为阿云开脱的理由十分荒唐,大理寺的审判是符合法律规定的。不过,宋神宗却觉得阿云怪可怜的,法理不外乎人情,因而特意下诏,允许其纳财赎罪。

谁知,此案至此远未结束,才刚刚开始而已。

朝廷长期争论不下,此案始终未有定论

此案过后不久,许遵升任大理寺卿,御史台官员却上书弹劾许遵,认为许遵在阿云案件中“议法不当”,不应该担任大理寺卿。许遵则反驳道,“上次刑部支持大理寺判决根本不对,阿云之罪完全符合宽免罪行的条件,要是按照大理寺的判决,就会杜绝犯人自首的道路,也会失去‘罪疑惟轻’的古训。”

宋神宗于是又将此案交给翰林学士司马光和王安石共同讨论,结果司马光支持刑部、王安石则支持许遵,神宗最终采纳了王安石的意见,同时于当年七月下诏,“如果谋杀已伤,按问欲举自首者,从谋杀减二等论。”等于是将这个判决直接写进了律法。

然而,即使宋神宗下旨,朝中仍然有很多大臣不服,认为许遵的争辩完全违背了法律本意,强烈要求组织官员重新审议,并要求罢免许遵的大理寺卿职务。宋神宗见群情汹汹,于是下诏要求翰林学士许公著、韩维、知制诰钱公辅三人重新审定,结果三人和王安石意见一致,于是神宗下诏说“以王安石意见为准。”而原来大理寺、审刑院和刑部审理阿云案的官员则全部因为“检法失当”而获罪。

然而,事情至此仍然没有结束。齐恢、王师元、蔡冠卿等人继续上奏,坚持认为许公著等人意见不公,神宗于是令王安石和王师元等反对官员反复辩论,但双方僵持不下,谁也不能说服对方。神宗无奈之下于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下诏“从今以后,凡是因谋杀而致人受伤的,如果自首或者按问欲举的,就上奏朝廷,由朝廷决断”。

面对皇帝的圣旨,刑部官员刘述、丁枫认为皇帝的这份诏书不够明确,不能发表。于是神宗干脆重新下诏“以后碰到这类案子,按去年七月的诏书意见处理”,并将前一封诏书收回。

然而,刘述等人依旧反对,要求将前一封诏书交到中书省和枢密院合议,当时枢密院的文彦博和吕公弼都反对王安石的意见,宰相富弼也劝他不要固执己见,王安石不听,此案久拖不决。这年八月,神宗再度下诏,“以后这类案子,还是按照今年二月的诏书办理”,同时将刘述等人贬职,司马光上奏力争,神宗不予理会。

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宋哲宗继位,司马光再度为相,于是再度将此案拿出议论。同年十月,宋哲宗下诏,“强盗按问欲举自首者,不用减等。”于是,这件公案的处理意见又扭转过来了。此时距离熙宁元年已有十七个多年头了。

此案为何久而未决,争论的焦点早已不止案件本身

这件案子之所以会争论长达十余年,事实上争论的焦点早已不止案件本身,而是夹杂了太多的其他因素。

1、刑律之争。按照宋朝刑律,子女在父母服丧期间的娶妻或者出嫁是被法律明确禁止的,因此阿云与韦氏即使已经订婚,也属于违法行为,官府并不支持,所以阿云并未被认定为“谋杀亲夫”,这一点大家都没有意见。在律法层面,大家争论的关键在于,阿云是否应该“减刑”。根据《宋刑统·名例律·犯罪已发未发自首》的规定,自首减刑主要有五种情形:一是犯罪行为未被发现或受害人尚未告发,罪犯主动到官府自首的;二是罪犯所犯的轻罪已经被发现,但犯人却主动交代了尚未被发现的重罪;三是犯罪之后,罪犯让他人代为自首的;四是如果有容隐犯罪者行为权力的亲属或部曲、奴婢代为自首的;五是被官府捉拿后,主动承认官府问询范围意外罪行的。如果按照宋律的规定来看,阿云这种“坦白从宽”显然不属于任何一种自首减刑的情况,许遵认为阿云应该适用自首减刑的理由是于法不符的。

2、慎刑派和重刑派之争。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均认为应该“用重典以救时弊”,因而推崇重刑治国,各级官员在法律执行方面,多为从严、从重、从快。因此,《宋刑统》虽然基本沿用《唐律》,但在宋初的执行力度上,无疑要更为严厉,这是符合北宋初年天下大势的。而随着政治社会的逐渐稳定,严峻的刑罚却显然已经不再适用,因而很多朝廷官员便希望把“罪疑惟轻”当成断狱和立法的普遍准则,而不再是法外施恩的临时举措,这是慎刑派的主要观点。而重刑派则认为应该遵从祖训和旧例,对犯罪行为保持严惩态势,从而保证威慑效果。而“登州阿云案”恰好就发生在律法从严到宽的关键转折阶段,双方自然据理力争。

3、变法派和守旧派之争。“登州阿云案”恰好发生在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前后,王安石变法的一系列政策,显然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这些人自然而然的站在了王安石的对立面。对于这些守旧派来说,他们的目的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手段,打压变法派,他们才不会去关心案件的本身问题,只要是王安石支持的他们就反对,只要是反对王安石的他们就支持。这是造成这种争论持续不下、且争论范围逐渐扩大的主要原因,同样也是造成哲宗时期案件出现大反转的原因所在。

综上所述,“登州阿云案”看似不太复杂,但其中牵扯的方方面面元素太多,至于司马光主张按照宋律对阿云进行惩处,是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还是单纯的依法行事,甚至是为了打压变法派,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