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宋明理学,理心气学 宋明理学是中华文化的学术和哲学思想的“造极”期,是儒释道三教融突和合的精华。唐以来就希望把中国的儒释道融合起来,当时提出来一个文化整合的方法,叫作“兼容并蓄”。但是唐代的200多年到宋代前60多年,并没有真正把儒释
杨八妹
王善人第四十三代传承人王强,欲将南宋岳飞精忠报国之“精忠盏”捐赠
宋朝·北宋名言名句大全:经典语录 名人名言
万历后,明朝从此一蹶不振,因为它犯了这个错误
别再被水浒传欺骗了,蔡京真的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好人
都说宋朝是一个诡异的朝代,那么宋朝皇室都发生了哪些诡异的事情
《大明王朝1566》:忙着修仙与搞钱,呈现嘉靖帝病态人格神经质
曾巩
朱元璋将阿札失里领地分为三卫,而朵颜三卫或未参与靖难之役
岳飞抗金的金是什么朝代?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决胜江淮:南宋名将荟萃,蒙古八十万大军兵败如山倒
明仁宗张皇后:历经六朝,被称女中尧舜,曾有机会避免土木堡之变
朱棡逝世打乱朱元璋布局,朱允炆:三叔若活着,朱棣肯定不敢造反
嘉靖年间,一男子去朋友家做客。盛情之下,朋友想要宰一只鸡来款待他
此人是金庸笔下的多情王子,实际却是一代明君,曾向宋徽宗进贡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徐渭熊
司马光真砸过缸救过人?马未都提出不同意见,老师从不说后来的事
刘伯温:注意南昌!朱元璋:啥意思?刘:注意朱文正!恍然大悟
明朝的东西厂、锦衣卫在清兵打来时没有行动么?
“文臣无所不能,武将一无是处”,没人害死狄青
01
宋明理学,理心气学
宋明理学是中华文化的学术和哲学思想的“造极”期,是儒释道三教融突和合的精华。唐以来就希望把中国的儒释道融合起来,当时提出来一个文化整合的方法,叫作“兼容并蓄”。但是唐代的200多年到宋代前60多年,并没有真正把儒释道三教融合起来而构建出一个新的哲学理论体系。为什么?因为唐代后期藩镇割据,发生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时候,中国原有的伦理道德被破坏了,人们的价值理想也丧失了。精神没有了寄托,灵魂成了孤魂野鬼,没有一个落实的地方。
到了宋明理学,怎样化解当时伦理道德的衰坏和价值理想的丧失?怎样把儒释道三教融合起来?怎样落实“兼容并蓄”的方法?方法受价值观的支配,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当时,程颢提出:“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乃是自家体贴出来。”可以查一下,《庄子》和《礼记》中就有“天理”两个字。那么为什么程颢讲“天理”两个字是自家体贴出来的?乃是他自己把“天理”升华为形而上本体论的理论思维。他把儒释道兼容并蓄的方法落实到了“天理”上,构建了一个理学的理论思维体系。从这点可以看出,一种方法需要落实到一个实在的层面。不同时期、不同人的价值观不一样,因此,程颢对天理的体会和理解与过去也不一样,进而他能够将“天理”两个字构建出一个思想逻辑体系。
宋代实行佑文政策,对当时的学术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学术多元、学派林立、大师辈出,出现了哲学理论辉煌的新时代。当时北宋有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王安石的新学、司马光的涑学以及苏东坡父子的蜀学。到了南宋,出现了朱熹的理学派、陆九渊的心学派、张栻的湖湘学派、叶适的事功学派、吕祖谦的金华学派。这时演讲与学术讨论非常盛行。比如朱熹和陆九渊有“鹅湖之会”。朱熹和陆九渊两派展开了争论,两派的思想很不一样。陆九渊批评朱熹“支离事业”。这个“理”在哪里?你一物一物地格、一书一书地格,就成为支离。陆九渊说自己是“易简工夫终久大”。可见当时学术讨论的氛围很浓厚。
什么是“理学”?“宋明理学”是什么?这需要搞清楚。有人讲宋明理学是个浊流,是污泥浊水的一个时期。我们对宋明理学必须有个理性的认识。可以肯定地讲,宋明理学是一次思想的解放。从汉到唐,奉行注疏之学,死守“师法”“家法”。对于经典,若汉代的人做了注解,那么唐代就不能再做注了,只能做注的注,叫做疏,“疏不破注”。我们知道,古人认为五经都是圣人之言,是神圣不可改的,只能按照圣人讲的话来说。但宋人为什么能够思想解放呢?他们认为五经不一定是圣人之言。譬如说《诗经》,有很多是恋爱的诗;《尚书》,是政府颁发的告示;《周易》有的不是圣人之言;《春秋》是“断烂朝报”。这样就把原来人们思想中不可动摇的“五经”,像五座大山一样,把它们推翻了。在这种思想风气下,朱熹以“六经注我”的方法,通过做注解,发挥自己理体学的思想,不仅自己做注解,而且自己来补经。譬如说《大学》当中的“格物致知”没有解释,朱熹就自己补上了解释,体现了一种思想的开放。
从宋到明的学术思想,我们叫宋明理学。其实宋明理学不仅到明为止,甚至到了近代,近代的新儒家也是继承宋明理学而来的。宋明理学从主流来说,基本分成三派:一派是二程到朱熹的理体学派,一派是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心体学派,一派是张载到王夫之的气体学派。为什么这样讲?按朱熹的话,即使天地都陷了、没了,这个“理”还存在,所以他是以“理”作为最高哲学概念的。陆九渊讲,这个“理”不是在外面,而在“心”中,所以“心”就是“理”,开启了心体学派,由王阳明所继承。从张载到王夫之,“气”是最高的范畴。王夫之认为,“理”就是“气”的条理。三派对“理”有不同的认识,其关注的问题在于:“理”是客观的,是在心外的,还是在心里的,还是说是“气”的一种条理?对于这些问题,三派互相探讨,互相批评,互相切磋。
02
此心光明,良知四句
“此心光明”是王阳明临死时的遗言。他讲,“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就是说,我的心是光明的,此外也不需要再讲什么了。可见王阳明主要是讲“心”。为什么王阳明要讲“心”,为什么说“理”在“心”中?王阳明的思想有个变化过程。他开始是相信朱熹理体学的。当时要考举人、考进士,必须读四书五经,同时以朱熹的注解作为考试的标准答案。所以他相信朱熹的“格物穷理”,就是要从外物当中格致出“理”来。有一天,王阳明有个姓钱的朋友说,我们“格”物,然后体认物当中的“理”,于是坐在王阳明父亲的官邸里,去格竹子的“理”。姓钱的朋友在竹子前冥思苦想,竹子里头的“理”在哪里?结果坐了三天,病倒了。王阳明一看,认为姓钱的朋友功底不够。于是他坐在竹子前面,冥思苦想竹中的“理”,经七天七夜,结果也病倒了。他从亲身实践中体会到,从外在客观事物中寻找“理”,是格不出来的。这对他是很大的打击。这时他看过很多书,儒家的、道家的、佛教的都看,企图从中找到格竹之“理”失败的原因,试图解决为什么物当中格不出理来这个困惑。
后来王阳明被发配到贵州深山老林,就是贵州龙场驿。深山老林里有瘴气,环境很恶劣。王阳明得自己种菜、砍柴、做饭,非常狼狈。这时候,他觉得“理”在外面格不出来,如果“理”客观存在,就不应是这样。“理”,起码应该讲道理,按照理来办事情。有一天,他终于内悟到格物致知这个思想的内涵,否定了朱熹“求理于事物”的认识途径,肯定“吾性自足”而“求理于吾心”为圣人之道。“理”也在我心当中,从而逐渐构成心学思想,并在贵州龙岗书院讲学授徒。后贵州提学副使席书,请王阳明到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授徒。在这一过程中,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认为不要到外面去追求“理”,不要从客观事物中求“理”,“理”就在我心中,我心就是“理”。这其实也是继承了陆九渊的思想。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天地就在我心当中。尽管陆九渊的思想遭到朱熹的批判。朱熹的思想在明代已经成为士子们猎取功名利禄的工具,它本身已经僵化、没有生气了。当时王阳明的大弟子钱绪山等人去考试,按照王阳明的思想来答卷,结果一个也没有被录取。王阳明听后哈哈大笑,认为这是好事,全国的举人都来考进士,王阳明的学术在全国士子当中就可以得到传播了。由此也可以看出,王阳明的思想是一种胸襟广阔、看到了将来事业发展前景的思想。
后来,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思想。他认为良知是心的本体,是天理的昭明灵觉。灵明能同万物相通。所以王阳明在《大学问》中说:“夫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中国就像一个人一样,天地万物就在我的心中。他说,我们看到有孩子往井里爬,会去救孩子,因为我们有恻隐之心。这一恻隐之心不是说要讨好他的父母,也不是为了取得我的名誉,而是出于“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是同这个孩子连在一起的。王阳明说,你看到鸟兽被伤害,瓦砾草木遭破坏,也会产生一种怜悯不忍之心,这种心同瓦砾、草木、禽兽的心是相通的。所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中国的思想超越了一切外在限制,达到了心的本体。这个“心”,不仅能够生天生地,而且也是社会伦理道德,同万物是相通的。
王阳明把“理”纳入心中,“理也者,心之条理也”。在他看来,“良知上自然的条理,不可逾越,此便谓之义;顺这个条理,便谓之礼;知此条理,便谓之智;终始是这条理,便谓之信”。良知便是义、礼、智、信的伦理道德。心外无理,亦心外无物,“位天地,育万物,未有出于吾心之外也”。进而他提出了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思想体现出从“心即理”到“良知”的发展过程。良知也是一种体验。他曾经有一句话:“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破心中贼”应以良知来破。当时有学生问王阳明,我们到山上去,山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们的心有什么关系?王阳明说,当你还没有看到花的时候,你心里是寂静的;当你看到花的时候,花就呈现出来了,所以花就在你心中。过去我们一般认为这种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其实王阳明在这里并没有否定花的存在,只是说它还没有呈现出来而已。从这个意义上看,“心即理”同西方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不一样的。
◎本文原载于《人民政协报》(作者张立文,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著名哲学家),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