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商:作别血腥野蛮,开启文明新生

翦商:作别血腥野蛮,开启文明新生

()
中文名:
翦商:作别血腥野蛮,开启文明新生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我即将告别了”,被誉为“天才历史学者”的46岁青年学者李硕,近日通过社交媒体宣布自己身患绝症,引发无尽惋惜。《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是李硕的代表作,也是原计划的“李硕中国史”开篇之作,主要讲述了华夏文明的萌生与转型。该书从距今四千年前

商朝名人推荐

“我即将告别了”,被誉为“天才历史学者”的46岁青年学者李硕,近日通过社交媒体宣布自己身患绝症,引发无尽惋惜。《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是李硕的代表作,也是原计划的“李硕中国史”开篇之作,主要讲述了华夏文明的萌生与转型。该书从距今四千年前夏朝的出现,到三千年前商朝的灭亡、西周建立,时间跨度一千余年。李硕借助考古材料和传世文献,梳理了上古人祭风俗产生、繁荣和消亡的全过程,以及人祭与华夏早期文明从伴生到分离的伟大转折,再现了周人为终结商朝和人祭风俗付出的巨大努力,使读者对华夏文明的起源有了全新的认知。

《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

李硕 著

一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震惊的数字

人祭,就是杀人向鬼神献祭。关于上古的人祭风俗,直到近百年现代考古学兴起,发掘出殷商的大量人祭遗址及商王占卜献祭的甲骨刻辞,才进入现代人的视野中。

殷都宫殿区以东数百米的后冈,是一个很密集的商朝人聚居区。1959年,这里发掘出一座奇怪的“墓葬”,它是水井一样的圆形而非长方形穴,坑内没有任何棺木痕迹,只有25具尸骨凌乱地堆叠在一起。伴随出土的,还有青铜礼器和兵器,以及纺织物、粮食等。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推测,这是一处特殊的贵族墓葬,墓主可能生前犯了罪,不能享受正常的埋葬礼仪,但仍杀了24名奴隶以及用了贵重的铜器陪葬。

1960年,在整理这座“墓葬”的时候,考古工作者发现,第一次发掘并没有清理到底,在半米深的土层之下还有第二层尸骨,共29具。于是,便建了一座亭子为其提供保护。1977年,又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发现第二层尸骨之下还有半米厚的坚硬红褐土,然后是第三层尸骨,共19具。这一次才算清到了底。也就是说,这座圆坑墓穴有3层,共掩埋了73具尸骨。

后冈祭祀坑最上层和中间层尸骨照片

发掘者认为,这应该不是墓葬,而是一座祭祀坑。主祭者准备充分,从祭祀坑的挖掘和修整,到每一个杀祭步骤,比如尸身摆放、撒朱砂、填土、打碎陶器、摆放各种祭品,都执行得有条不紊。而且,地面上还在同步举办包含烧烤祭品在内的献祭仪式。这些都说明当时的人对举办此类祭祀活动已经很熟悉,有一套相对固定的操作流程。发掘报告认为,死者都是奴隶。但从物品看,每层中都有人携带货贝或佩戴玉饰,应该是他们给自己准备的“随葬品”,显然,这种富裕程度不可能是奴隶。

这是商朝人祭的一个缩影,那么,人祭在商朝人生活中占多大比重呢?《翦商》指出,截至目前,殷墟王陵区发现2000余座祭祀坑,已经发掘约1400座。即使按平均每座坑埋有5人计,人牲数量也会超过1万名,而这还只是王陵区批量祭祀坑中的人牲,王陵中的殉葬人、王宫区的各种人牲以及殷都各商朝人聚落的人牲和殉葬人等,因材料分散未列入统计。

甲骨学家胡厚宣先生曾根据甲骨卜辞统计过殷商诸王的献祭人数。他共找到有关人祭的甲骨1350片、卜辞1992条,合计共献祭13052人。此外,还有1145条人祭卜辞未记载人数,即便按最少1人计算,甲骨卜辞记载的献祭总人数也会超过1.4万。

消失的殷都

人祭的理念从何而来?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近百年来的考古发现告诉我们,在约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某些人群已经有零星的人祭行为,后来则逐渐常见。4000余年前,早期国家形成,人祭规模逐渐变大,一直延续到夏朝。商朝建立后,人祭行为出现爆发式增长,到殷墟阶段登峰造极。

商朝用于人祭的对象大部分是异族群体、战俘、奴隶,此外也有商朝的贵族,数量之多、手段之残酷令人闻风丧胆。周族僻处西部,本没有人祭传统,但他们曾投靠商朝,为商朝捕猎用于献祭的羌人。此后,周文王因受到商纣王怀疑,被拘禁在殷都,文王的长子伯邑考也被纣王杀害,并或许用于献祭。这些都是周人无法言说的恐惧。

甲骨文里的“翦”字就像一把羽毛装饰的戈,意为攻占和普遍性的杀戮。周人取其宏大之意,将灭商的叛乱事业称为“翦商”。一系列刻骨铭心的经历,让周族人兴起“翦商”大业,并在取得天下后的周公辅政时期彻底禁绝了人祭。

人祭的灭亡,是从打破殷商族民生活圈开始的。继广建诸侯国、迁移殷商族民后,在辅政第七年,周公开始营建洛邑。这意味着有两百多年历史的殷都将被彻底摧毁,所有贵贱居民都将被强制迁往洛邑。

上世纪30年代,殷墟发掘现场

为让“殷顽民”接受现实,顺利搬迁,周公专程赶来监督和督促,并发表讲话,是为《多士》,该文后来收于《尚书》之中。和人们印象中那个彬彬有礼、拘谨保守的周公不同,《多士》展现了他朝三暮四、翻云覆雨的手腕和威逼利诱、软硬兼施的能力。

从各种文献看,和兄长武王谈话时,周公频频谈到上帝,因为武王无法摆脱对上帝的信仰却又对上帝是否保佑自己缺乏信心。但武王死后,周公和周人的谈话中就较少出现上帝了,必要时多用含糊的“天”来代指上帝。在周公看来,源于殷商的上帝概念颇有危险性,商文化里的上帝不仅残暴,而且难以捉摸,应当淡化,尽量少让它出现。和周人谈话时,周公讲得最多的是“德”。他在后世的形象是道德家、谦谦君子,甚至显得迂腐不通世故,主要就是从这里来的。

所以,《翦商》认为,真实的周公个性颇为复杂。其一,他经历过商朝统治和商周易代,深刻了解商朝人的文化和个性,能在殷都存活下来,自然有世俗的生存智慧。其二,过于惨痛的经历也让他对上帝等理念非常警觉,敬而远之,而对“德”则有着近乎“病态”的追求。

考古证实,“殷顽民”搬迁后,周人系统而全面地毁灭了殷都,大火之后,富丽堂皇的商王宫殿只剩下了灰烬和夯土,方圆数公里内,数十个族邑聚落无一幸存。周人挖开了商王陵区的几乎所有高级墓葬,连同十几代商王及其夫人的墓穴均遭到毁灭性破坏:被挖成锅底形状的巨大土坑,直径十几米、深十余米,椁室中的尸体和随葬品被洗劫一空。劫掠和破坏完墓穴之后,这些巨大的盗坑又被周人填埋,重新变成平地。可见,在彻底破坏之后,周人还有意识地要把这里变成被彻底遗忘之地,直到三千余年后才重见天日。

《翦商》直言,这种规模的破坏行为,绝对超出了盗墓贼的能力和作案条件,它只能是公开的、有组织的集体行为。由此推测,破坏王陵的行动即使不是周公布置的,至少也得到了他的默许。商王朝虽然已经成了历史,但周人对商朝和历代商王依然又恨又怕,捣毁商王陵寝或许能让他们稍微缓解一些。周公这一代人承受的负担,沉重到无法载入文字。

新华夏文明

自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晚期以来,黄河中下游静态的部落生活渐被战乱、征服和群体杀戮打破,华夏旧文明与国家由此产生。华夏旧文明和同期的其他古代人类文明一样,它们都属于神权与王权合一、主导的社会。如果一直延续下去,历史将充斥族群壁垒、杀戮与献祭。但周灭商后,以杀戮和人祭为特色的华夏旧文明戛然而止,取代它的,是周公营造的新华夏文明。

在李硕看来,周公消灭了旧华夏文明及其相关记忆,打破了族群血缘壁垒,让尘世生活远离鬼神世界,不再把人类族群的差异看作神创的贵贱之别。这是华夏文明最彻底的一次自我否定与重生。在三千年前的全球古人类文明中,只有华夏独自走出了神权的掌控,成为一个“异类”。这是一种过于早熟的世俗文明,一直持续到今日。

后世人对周公的认识,有事功和制度文化两方面:事功,主要是周公辅佐成王、平定三监之乱,为西周王朝奠定开局;制度文化,主要是周公“制礼作乐”,确立西周的政体,包括诸侯列国分封格局和贵族等级制度。

但《翦商》认为,周公最重要的工作是消灭商朝人的人祭,以及与之配套的弱肉强食的价值体系。他不仅阻止了周人模仿和继承这种文化,也在殷商遗民和东夷族群中根除了它。尤其关键的是,周公还抹除了与商朝人祭有关的记忆,甚至也隐藏了自己禁绝人祭行为的种种举措。这是为防止人祭的死灰复燃和卷土重来,也是为掩盖周人曾为商朝捕俘人牲的那段不光彩的历史。

为了填补人祭退场造成的真空,周公发明了一套新的历史叙事、道德体系和理念。按照周公的理论,夏商周都是根据“天命”建立和更迭的,夏朝和商朝的多数君王,特别是开国君王,勤政爱民,得到天佑,只是因为末代的夏桀和商纣道德沦丧,这才天命转移,改朝换代。经过周公改造,商朝残酷的人祭行为被隐去,由此,周人之前的暴力时代也成了和周朝同质的德治王朝。和周公的理论相配套,周人重新创造了一套上古圣王的历史,尧舜禹的温情禅让从此成为华夏世界的标准版历史叙事。

《翦商》认为,周公掐断了神对人间的直接干预,这意味着华夏世界不会再有主导性,以神的名义颁布的道德律条也无从产生,所以周人必须另行寻找一套用于世俗生活的道德原则。这种世俗道德的原理,是“推己及人”,也就是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考虑,从而决定自己对待他人的方式。到春秋晚期,孔子用了一个字来定义人和人之间的道德标准,这便是“仁”。他的学生樊迟问他仁的含义,孔子曰:“爱人。”而实现仁爱的方法,则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后来,这套学说又被孔子的弟子们传承、发扬,奠定了华夏文化的底色。

兴周代商的动因是复杂的,《翦商》无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角度,它也在提醒我们,“文明”并不是顺水推舟、随潮而至,而是需要每个人去靠近、维系。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