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棣碣石山和《禹贡碣石考》的历史经纬

无棣碣石山和《禹贡碣石考》的历史经纬

()
中文名:
无棣碣石山和《禹贡碣石考》的历史经纬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一、无棣碣石山 无棣碣山,位于县城北30公里处,海拔63.4米,方圆0.39平方公里, 形成于距今73万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属岩浆中心式喷发形成的圆锥状火山穹丘。② 无棣碣石山位置示意图 无棣县本无碣石山,却拥有鲁北平原唯一的一座山

商朝名人推荐

一、无棣碣石山

无棣碣山,位于县城北30公里处,海拔63.4米,方圆0.39平方公里, 形成于距今73万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属岩浆中心式喷发形成的圆锥状火山穹丘。②

无棣碣石山位置示意图

无棣县本无碣石山,却拥有鲁北平原唯一的一座山丘,名为马谷山,亦称大山。此山虽小,却早有学者认为它是古文《尚书·禹贡》中大名鼎鼎的碣石山。1998年以后,无棣碣石文化研究会又开始著书立说,并确认了“禹贡碣石在无棣”的观点。据此,2001年2月15日,无棣县将马谷山(大山)恢复成了大禹时代的名称——碣石山,即“复名碣石山”。这便是“秦皇汉武东巡之碣石在无棣、魏武帝曹操东临之碣石也在无棣”观点的支点。

我们注意到:无棣碣石山有自己的历史发展链条,“远古称碣石,春秋称无棣,魏晋称盐山,唐宋称马谷,明清称大山。”③ 无疑,春秋后到魏晋前这段历史包含着秦汉时期。因此,无棣碣石山在秦汉时期就该称为无棣山。那么,若按无棣县的说法,秦皇汉武东巡和曹操东临的应该是无棣山,而非碣石山。这就与历史记载不符了。同时,从春秋开始到2001年复名碣石山,这座山存在2771年的“碣石空白”,因为这期间它从来不叫碣石山,显得没有历史传承性了。

无棣碣石山(田海滨摄影)

另外,无棣碣石山体量过小。若秦始皇、汉武大帝和曹操兴师动众地奔袭千里前来拜访一个孤零零的小山包,那无棣碣石山实属不称。

然而,无棣碣石山碑上的《碣石山复名记》中却说:“复名非易名,正本清源返璞归真是也。”

二、《禹贡碣石考》

无棣县组织编写的学术专著《禹贡碣石考》,2014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2015年获滨州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其实,这本书源于2001年-2005年印刷出版过的3版《禹贡碣石山》,它们是一脉相承的。从提议“复名碣石山”到最后《禹贡碣石考》出版,历时长达16年,体现出无棣碣石研究学者的探索之路是艰辛的。

无棣县编《禹贡碣石山》与《禹贡碣石考》

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1613.-1682)和方志学家贾恩绂[fú](1865-1948)都是“禹贡碣在无棣”之说的极力主张者。无棣的《禹贡碣石考》洋洋洒洒长达36.5万字,其核心就是赞同和发展顾炎武和贾恩绂的观点。

“禹贡碣在无棣”之说的逻辑为:《禹贡》中冀州的朝贡路线“夹右碣石入于河”,那么碣石必在大禹时代的黄河入海口。《禹贡》中黄河入海前“播为九河”,无棣县在九河之下,且天津以南沿海地区仅无棣有马谷山一山。故,马谷山即《禹贡》碣石山。

凡是系统研究碣石的学者,他们面对的历史资料都是一样的。无棣的《禹贡碣石考》作为一部研究碣石的学术专著却没有跟随主流观点,而是坚持了顾炎武和贾恩绂的观点,还有所发展地考证出了“秦皇汉武东巡之碣石在无棣、魏武帝曹操东临之碣石也在无棣”。究其原因:一是没重视我们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谭其骧教授的新成果,即发现了禹贡中的黄河河道(下称禹河)。二是没重视《史记》和《汉书》等我们正史中有关”碣石“ 的关键信息。

在禹河发现之前,谭其骧教授在1976年第2期《学习与批判》上发表了论文《碣石考》,论证了主流观点“古碣石山即今昌黎碣石山”。文末,他谦虚地说:“这是我对碣石问题所作初步探索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希望关心这个问题的同志们多多予以指正。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像我这样主要依靠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是办不到的,新的的是应该对碣石山前的平陆和海域,作一番科学的细致的实地调查考察工作。” 若此文在发现禹河之后发表,谭其骧教授也许就不写这些话了。

1981年,谭其骧教授发现了禹河,并确定了天津附近是禹河的入海口。在《历史地理》1981年创刊号上,谭其骧发表的题为《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的论文,考证出了禹河(见下图虚线),并载入了《我们历史地图集》。这一学术新成果很快获得了绝大多数历史学家、地理学家、考古学家、黄河水利学家的广泛认可。

禹河河道示意图

关于禹河入海口具体位置,有人说在天津宁河滨海平原的七里海湿地保护区。这里距无棣碣石山的直线距离大约有140公里。这既表明禹河入海口本无山,又表明无棣碣石山并不在禹河入海之口,也说明了“碣石”与“河口”是分离的。

七里海是禹河入海口

无棣碣石山距禹河口140公里

谭其骧教授发现了禹河属于新我们古黄河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在最新的黄河研究成果面前,“禹贡碣石无棣说”的立论基础已不复存在了。换句话说就是禹贡碣石与无棣县无关。若顾炎武和贾恩绂两位先生知道了这一情况,相信他们也不会再坚持“禹贡碣石在无棣”的观点了。

无棣县碣石研究会非常推崇贾恩绂先生在其主编的《盐山新志》中的话:“大凡地理之难明者,以方隅、形势、道里求之,自无大谬。”方隅指的是方位。现在,我们就按方隅法来衡量一下《史记》和《汉书》中秦汉碣石是否与无棣县有关。

(1)、《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伤之药。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燕人卢生使入海还。” 秦朝的“北边”是长城沿线,其外便是匈奴之地。那么,秦始皇求仙的碣石应距现在的万里长城不远,而不是在无棣县方向上。燕人指的是秦统一六国前的燕国人。秦始皇碣石求仙用的是燕国人,那么秦碣石应当在燕国,而不是无棣县所在的齐国。因此,秦碣石的方隅信息不支持“秦皇东巡之碣石在无棣”的说法。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秦碣石

(2)、《史记·孝武本纪》载:(汉武帝)“天子既已封禅泰山,无风雨灾,而方士更言蓬莱诸神山若将可得,于是上欣然庶几遇之,乃复东至海上望,冀遇蓬莱焉。奉车子侯暴病,一日伤。上乃遂去,并海上,北至碣石,巡自辽西,历北边至九原。” 因辽西和北边(长城)完全不在无棣方向上,故西汉碣石的方隅信息不支持“汉武东巡之碣石在无棣”的说法。

《史记·孝武本纪》记载的西汉碣石

(3)、《汉书·地理志》载:“右北平郡,秦置。……骊成,大揭石山在县西南。莽曰揭石。” “辽西郡,秦置。……絫。下官水南入海。又有揭石水、宾水,皆南入官。莽曰选武。” 这里的“揭”与“碣”是通假字,在元代《昌黎县重修文庙碑铭并序》中还写为“竭”字。因此,揭石山、竭石山和碣石山都是一回事。

班固写《汉书》时把王莽新朝的历史都标注了“莽曰”。骊城(成)即今抚宁县,王莽时称揭石县,即碣石县。揭石县西南有大揭(碣)石山,与当今地理完全吻合。

《汉书》作者班固(32~92)与曹操(155-220)虽不在一个年代,但同为东汉大臣,即同属一朝。《汉书》成书于公元83年,距离曹操东临碣石只有124年,所记东汉碣石信息应当没有什么误差。因此,《汉书·地理志》中的“大揭石山和揭石县”无疑指明了东汉“碣石”的方向。因为这个方向又与无棣县相去甚远,所以东汉碣石的方隅信息不支持“魏武帝曹操东临之碣石也在无棣”的说法。

东汉曹操东临的碣石寻踪示意图

综上,无论用谭其骧教授发现的禹河新成果衡量,还是用贾恩绂先生的方隅法衡量,我们好像没有看到《禹贡碣石考》中所说的:"我们研究碣石,为《禹贡》碣石复名、开发,并非标新立异,也并非小题大做,而是要还其历史本来面目,其动议源于历史真实,以史为鉴, 为这座小山丘正本清源。"④

无棣县的“复名碣石山”项目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1980年代我国旅游业的兴起后,全国各地逐渐形成了一种挖掘历史“抢名人傍名山”的风气,就连小说中虚拟人物“潘六姐”都找到了故乡。山东省内也出现过两县争梁山的情况。当时,为了谋发展而忽视规定抢上项目的情况为数不少。无棣县”复名碣石山“项目也未按《地名管理条例》规定获得国务院的批准。

应当承认,无棣县复名碣石山项目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仅用20来年就把无棣碣石山打造成了声名远播的地方AAA级旅游风景区。这说明无棣县有一支“想事干事干成事”的队伍,无论项目建设者,还是“无棣碣石文化研究会”这样的项目立论者,都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地为家乡建设奉献了自己的心血和智慧。

对于上述成绩,无棣县的宣传力度是蛮大的,宣传效果也很好。在互联网上,用任何搜索引擎检索“碣石山”,无棣碣石山的信息基本上都会优先选出。不仅如此,无棣县还把《禹贡碣石考》的内容搬上了学习强国平台,带到了山东师大的课堂,送进了大学图书馆;把无棣碣石山写进了歌曲,写进了小学生的作文里。

学习强国上的《禹贡碣石考》

大学图书馆收藏《禹贡碣石考》

歌曲《无棣之恋》中的无棣碣石山

学生作文中的无棣碣石山

通过梳理无棣碣石山和《禹贡碣石考》的历史经纬,我们没有看到“《禹贡》碣石在无棣、秦皇汉武东巡之碣石在无棣、魏武帝曹操东临之碣石也在无棣”之结论的合理性。然而,“无棣碣石山”只要存在一天,无棣县就得把无棣碣石山和《禹贡碣石考》的观点不停地宣传下去,向当地人宣传、向游客宣传、向全国宣传、向全世界宣传。也许,这个事在当地早就成了皇帝的新衣了。

我们是不是该思考这样的问题:这些宣传是否误导了我们的孩子们呢?是不是异化了中华正史呢?如果是,那就不是无棣一个县的事了。那么,该不该再来一次复名,再把无棣碣石山改回马谷山或大山呢?

参考文献:

《禹贡碣石考》,作者徐景江、郭云鹰,人民出版社,2014第1版;① p9,②p205,③p141,④p265。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