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上使用次数最频繁的航线之一,是连接亚非欧人民航行的重要通道,每年承担着全世界14%的海运贸易。
而这条著名的运河,不仅在商业贸易上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定位,更是在欧洲战略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它位于埃及境内,连接红海与地中海,使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连接起来,大大缩短了东西方航程,这对过去的海上交通来讲是难以想象的。
与传统的欧洲到印度航线相比,这条运河的航道距离缩短了八千多公里;从地中海到印度洋的距离则是缩短了差不多10000公里;
正所谓兵贵神速,如此重要的一条国际贸易航道所代表的利益,更是引得了诸多国家的觊觎,这也造成了这条运河的管理权曾几度易手,时至今日则是由埃及人争取到了它的管理权。
而这条运河也在这次交易中,见证了欧洲国家历史的强盛兴衰。
围绕苏伊士运河的博弈,列强之间矛盾重重
1854年,一位法国商人得到了法国皇帝的召见,皇帝对他说道:“你将会得到我的支持和保护。”
早在十八世纪,由于欧洲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世界上打通了一个又一个的贸易市场,而与印度日渐频繁的贸易已经无法满足他们贪婪的内心,于是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更遥远的亚洲和非洲,那里幅员辽阔,资源丰富。
而英国在和其他欧洲国家的竞争中逐渐取得了优势,确立了自己在海上的霸权。
当时的法国作为仅次于英国的强国,虽然在海上实力不如英国强大,但作为欧洲大陆上一直以来的霸主,在地中海的势力却是不容小觑的。
为了能够加强法国对英国的竞争能力,于是法国便计划在埃及开凿一条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直通东方。
开凿运河的具体计划者、执行者是法国人费南迪•德•莱塞普斯(1805年-1894年)。
当时,成为投机商人的莱塞普斯向埃及人赛义德提出了开凿运河的计划,并许下了诸多好处,说运河的修建可以为埃及带来巨大收入,以及获得欧洲国家的支持,使埃及能够摆脱土耳其的控制。
当时的赛义德正急于脱离土耳其的控制,于是便轻易地接受了这份计划。
1854年,关于修建苏伊士运河及其附属建筑物的租让合同正式签订,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也就此成立。
然而这份合同却对埃及十分地不公平,租期长、获利少、转让土地等,对埃及的经济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合同的公布,让当时的英国政府敏锐地意识到,这条运河计划是法国人的政治阴谋,它将使法国在埃及得到强有力的支持,并为法兰西帝国创建一条能够快速通往世界的通道。
这将会极大地打击英国在印度的势力,影响英国在亚洲等地的利益,这让英国人恼羞成怒的同时又极为担心。
但当时的英国又正和法国联合起来对沙俄进行克里姆战争,不便正面提出反对运河的开凿计划。
明面上英国和法国政府商定,运河计划将会是莱赛普斯的私人事业,双方都不得对其进行干涉。
但背地里英国却向土耳其政府提出为了保护土耳其主权,认为土耳其政府应该拒绝这一运河开凿计划的工程的提案。
英国人告诉土耳其政府,法国人的目的是煽动埃及脱离土耳其,将整个运河变成一条防线,可以方便法国在埃及建立属于法国的殖民地,进而获取整个埃及的控制权。
土耳其政府于是在英国人的影响下,对赛义德提出了“若要开凿运河,首先要获得国际认可,其次必须先保证不会使埃及脱离奥斯曼帝国的领导,并且帝国军队要在苏伊士港建立军事据点。”
这也使得赛义德更加相信了法国,认为运河的开凿能够帮助埃及脱离土耳其的控制而独立。
于是,赛义德为了获得英美俄等国的支持和认可将股权卖给这些国家,但由于英国的暗中作梗,这些国家并未进行购买。
所以这部分的股权便落到了埃及的手上。
经过多方面的准备,无视了土耳其和英国的劝阻,运河的开凿还是开始了。
然而开凿的初期便停工了,因为意法对奥战争,迫使法国人在政治层面上的压力,不敢公开支持这项计划以防止英国人借此干涉法国战争。
而英国和土耳其为了迫使赛义德停止运河的工程,将军舰驶向亚历山大港以此威胁。
赛义德不得不停止这项运河工程,然而事情却并没有就此结束,意法对奥战争结束后,法国并开始公开支持这项工程,当时的法国拿破仑三世并且承诺道,一定亲自通过这项计划并直接进行干预,呼吁当时所有的亲法国家都支持运河的开凿工程。
英国在此刻也不得不退避三舍,将军舰退回到马耳他基地。
而土耳其政府在没有了英国的支持自然也不敢再对运河工程有所干涉,于是这项浩大的工程终于畅通无阻地开始了开凿计划,而法国也如愿完成了这项工程。
为何一条运河的建立让当时的英法帝国如此重视,矛盾重重?
这不禁就要说起英法之间的百年恩怨。
从百年战争到反法同盟,英法如何成为世仇
这场旷世持久的战争,如今要再说起它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已然是不大可能的事情了,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包含国家间的政治、社会、经济、国际关系等诸多问题。
大多数人认为这件事的起因在十四世纪,当时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前往英国接受了英国王冠,成为了新的英王,但同时作为曾经的诺曼底公爵,他并不想失去在法国的封地。
于是便向法国索取在诺曼底的封地,而这也让法国人表示不满,认为他既然已经是英国国王就不应该享有法国封地,于是拒绝了他的请求。
这让这位英国国王恼羞成怒,于是便向法国发动战争。
1337年战争爆发,在战争的初期,英国人连连取胜,法军连续溃败,但中间由于黑死病的原因,双方停战了十年,直至1360年法国签订了布勒丁尼和约,割地赔款。
之后法兰西新任国王为了夺回失地,重整旗鼓又攻向了英国,英国大败,1396年双方缔结二十年停战协定,法国人夺回故土。
然而,在后来的1424年至1453年双方又多次爆发战争,最终法国在战争中获得了胜利,英国在欧洲丢失了所有的领土,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也就此结束。
但战争的结束,并不能消弭掉战争所带来的仇恨,百年战争使得无数人家破人亡,英法之间的仇恨也不可弥合。
这场战争之后使得法国实现了法兰西民族的统一,为日后法国在欧洲大陆的扩张打下了基础,英国作为欧洲的海外盟国也确立了他们的对欧政策“离岸平衡”。
为了防止欧洲陆地上出现一个足以打破欧洲格局的国家,英国人时常在其中充当搅局者,1793年,欧洲各国为了对抗当时在法国诞生的新兴资产阶级政权,从而结成了著名的反法同盟。
后来为了对抗法国的新任皇帝拿破仑,反法同盟同法国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战争,第七次反法同盟则彻底击败了东山再起的拿破仑,粉碎了法国统一欧洲大陆的梦想,而英国在其中充当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实际上,在拿破仑还是将军时,便曾设想,如果法国能够占领埃及,开凿苏伊士运河,那么击溃英国的时候就不远了。
拿破仑的想法得到了法国高层的重视,因为他们认为英国在欧洲之所以如此强大,主要仰仗于英国在印度的利益,如果法国能够拥有这样一条直通印度洋的运河,那么将会对英国在印度的利益实现打击,并且好望角航线也将会被废弃,英国在海上的利益也同样会受到极大影响。
1798年拿破仑率军占领埃及,并立即决定开凿运河,当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时,法国政局却出现了变化,拿破仑回国谋划夺权,开凿运河便被搁置起来。
十九世纪,英法两国都对这条运河进行了实地考察,英国确认苏伊士运河的便捷后,就清楚地知道,一旦运河通航会损害英国在东方的利益,尤其是在印度的利益,除非运河和埃及控制权是在英国的手上。
于是他们极力反对这条运河的开凿计划,为此甚至提出了铺设一条铁路的计划,英法两国开始极力劝说埃及总督莫罕穆德阿里,双方一边许诺,一边诋毁对方——而阿里同时拒绝了两国的计划。
但随着阿里的去世,他的继任者阿拔斯却接受了英国的拉拢,同意修筑铁路。
1958年铁路的竣工使得法国极为担心,为此极力兜售自己的运河计划,可以想见两者之间的矛盾是极其深刻的。
苏伊士运河的丢失宣告英国的彻底落幕
十八世纪时,英国作为世界的超级强国,凭借着强大的海军曾一度掌管着几乎整个世界的制海权。
那时为了加强对英国的竞争力,同为世界超级强国的法国,曾打算开凿一条运河来连接红海和地中海,打破英国的海上霸权地位,这项工程虽一度受到英国的干扰,但最终还是在1869年完成了。
于是英国人对这条运河心心念念,在1875年,苏伊士运河国际公司由于财政问题,由土耳其总督伊斯梅尔将公司股份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卖给了英国政府,1882年英国通过入侵和占领埃及,获得了对苏伊士运河的完全控制,于是开始了英国对苏伊士运河长达将近八十年的控制。
在苏伊士运河英国建立了自己最大的海外军事基地,驻扎了将近十万人的英国军队,可以说对于这条运河英国是极其重视的。
因为作为英国在海上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运河不仅极大增强了英国与亚洲国家的联系和势力控制,而且为英国政府带来了极其不菲的财政收入。
这条运河所代表的意义和作用,使得英国即使在二战结束后仍然有足够的底气作为世界上的头号强国。
然而在195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殖民体系的宣告崩塌,英国在埃及所扶植的政权也被推翻,英国对运河的控制权也岌岌可危。
1956年,埃及强烈要求归还运河的控制权,然而英国政府却不愿归还,于是埃及总统纳赛尔强硬宣称要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
这个举动彻底惹恼了英国,于是英国联合法国、以色列发动了对埃及的军事入侵,史称第二次中东战争。
按理来说,依照当时双方的军事实力相差悬殊,战争的结果本应该毫无争议。
过程亦如预料中一样,埃及在战场上面对英国联军节节败退,毫无还手之力,然而就在此刻忙着处理匈牙利事务的苏联,却要求英国和法国停止对埃及的进攻。
面对在世界大战中展现了强大军事力量的苏联的威胁,英国却不以为然,联系了它曾经的盟友远在太平洋上的美国,然而得到的回复却是“限12小时内,英国停火”。
当时的美苏自然知道这条运河对于英国的重要性,正所谓一山不能有二虎,如今一山已有二虎,自然不能让英国再保持当年的地位。
相比于英国拥有苏伊士运河的管理权,他们更乐于看到由弱小地多的埃及来管理这条运河,而埃及也确实拥有合法的管理继承权。
最终面对着美苏的双重压力,英国不得不宣布从埃及撤军放弃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
在离开了这条生命航道之后,这也意味着英国将彻底丧失对中东地区事务的主导权和影响力,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也还是落下了。
苏伊士运河的丢失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利益损失,更是象征着这个曾经的超级大国在世界上无法抗拒美苏的要求。
结语
整个苏伊士运河的前世今生可以说充满了帝国之间的重重博弈,英法之间的百年恩怨造就了它命途多舛的前世。
曾以为这条世界上著名的运河再难以问世,然而历经重重磨难之后仍然出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英国在六年的垂涎之后,便获得了它的使用权,而曾经的策划者法国却就此衰败下去再无复兴的可能。
然后美苏之间的争霸又促成了苏伊士运河艰难坎坷的今生,即使获得了八十年的控制权,使用者英国也不得不将其还给了这条运河的建设者埃及。
英国也在世界第二次大战后彻底丢掉了霸主的地位,走向了衰败。
然而即使是最终获得管理权的埃及,不仅在修建时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人身伤亡,在夺回运河控制权的战争中更是有无数人倒在了枪口与火炮之下。
这条茫茫大河之下,埋葬着的不仅仅是帝国旧梦的覆灭,还有无数人的生命。
参考文献
朱挺光主编,苏伊士运河的开凿,外国历史大事集(近代部分)第二分册
——重庆出版社,1985
百年战争百年忧——新华社
苏伊士运河与大英帝国的兴衰——吴桂霞
作为世界上使用次数最频繁的航线之一,是连接亚非欧人民航行的重要通道,每年承担着全世界14%的海运贸易。 而这条著名的运河,不仅在商业贸易上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定位,更是在欧洲战略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它位于埃及境内,连接红海与地中海,详情>>
裕仁天皇于1926年继位,成为日本的第124任天皇。在他的统治下,日本迅速崛起,进入了殖民扩张的阶段。由于相关资料有限,我们无法提供关于他的详细的权力来源与结构分析。然而,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来探讨裕仁天皇在战争期间的权详情>>
2:1911年,美国密西西比州牡蛎公司的童工。当时美国劳动力短缺,资本家便盯上了儿童,疯狂压榨这些尚未成年的孩子。 3:古埃及的猫咪木雕,透过X光能看到里面有一个真实的猫咪遗骸。 4:这就是1914年杀死弗朗茨·斐迪南大公的手枪,正是详情>>
他的领导为白宫注入了无与伦比的魅力、活力和创新精神。 在肯尼迪的执政时期,他成功创建了和平队,并在紧张的古巴导弹危机中稳定局势,避免全球陷入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深渊。 他对年青一代充满信心,鼓励他们积极投身于公共事务,并以那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激发详情>>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军神拿破仑为什么选择在冬季攻打俄国?1812年10月19日:俄法战争:拿破仑因俄罗斯帝国指挥官巴克莱·德托利焦土政策施行下,撤离已被俄军焚毁的莫斯科城,此次失败催生了第六次详情>>
而据史料记载,整个二战期间,英国共损失财产1500亿美元左右,死伤共计160万。而且,英国的全部5艘航空母舰都毁在了战火中,加上341艘水面军舰,英国的海上力量一落千丈。而这直接导致的结果是,二战后,英国的殖民地纷纷闹独立。当年的日不落帝详情>>
有一个皇帝在他加冕之前,豪掷千金筹备,广邀各国领导观礼,甚至大肆采购相关用品,用来装饰,结果他邀请的所有贵宾当中,只有两个人给了他面子。他就是有着"中非袁世凯"之称的"博卡萨一世",让·贝德尔·博卡萨。 骁勇善战的博卡萨 博卡萨于1921详情>>
1914年8月4日一战爆发,美国总统威尔逊当天就宣布保持中立,并号召国内民众积极反战。在接下来的两年半中,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独占鳌头,成为协约国军用物资的主要供应国。 欧洲战场对军火的大量需求,使美国的工农业得到飞速发展。1914年美国的工详情>>
多年以后,刘邦也许会经常想起那场惊心动魄的酒席。公元前206年,关中形势风云突变,先入关中的刘邦为了避免与强大的项羽交战,亲自登门向项羽请罪。听完刘邦的解释后,项羽打消进攻的念头,反而设宴款待,开起了party。在咸阳郊外,这场被称为“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虽然我们在上学期间学习历史,但其实历史的领域非常广阔,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外,还有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等待我们去发掘。今天我为大家整理的是关于张燕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这一历史内容的详细介绍。中平元年(184年)三月,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爆发,结果在东汉末年第一详情>>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治安建设的故事,例如我国的1996年禁枪、我国的公安数量变化等等。今天,我们聊聊1983年的第一次严打。1983年秋天,我国开始了一次规模非常大的严打行动,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那么,我国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