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历史,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古代著名白袍将军都有谁

来源: 2023-05-08 11:41:00 人气:
字号: 小号| 大号
【内容导读】其实历史上真正被称为“白袍将军”的人,就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梁的著名将军陈庆之。陈庆之早年跟随萧衍,并且深厚信任,后来出任武威将军,在战场上立下无数战功。因为陈庆之和他的部下都穿白袍,所以后人就给他取了“白袍将军”这
其实历史上真正被称为“白袍将军”的人,就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梁的著名将军陈庆之。陈庆之早年跟随萧衍,并且深厚信任,后来出任武威将军,在战场上立下无数战功。因为陈庆之和他的部下都穿白袍,所以后人就给他取了“白袍将军”这样一个称号。不过历史上除了陈庆之,还有其他将领也被叫成“白袍将军”,并且这些将领的知名度不在陈庆之之下。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另外两位,一起来看看是谁吧。

说到古代白袍将军到底有多强?《梁书陈庆之传》说:庆之和部下皆穿白袍,一路上所向披靡,所以洛阳城中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陈庆之出身寒门,少年时为梁武帝萧衍的随从,四十一岁才开始领兵作战,一生最大的战绩,就是亲率7000白袍军,从梁朝的铚县一路攻坚破城,直到拿下北魏首都洛阳,前后指挥大小战役47次,连克城池32座,一往无前。陈庆之本是文官出身,虽不至于手无缚鸡之力,但也绝不是勇冠三军的猛将,他靠的是谋略和手腕,指挥一支强大的白袍军,横扫整个中原,被称为“白袍将军”。
唐朝名将薛仁贵,他也是身着一身白色战袍,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留下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典故,这些经典故事使白袍将军英勇无敌的形象从此深深烙在人们心中。很多人也许会心生疑惑,将军身披红色、黑色披风是为了彰显身份、指引方向及鼓舞士气等,但穿上白色战袍不等于是活靶子吗?其实,这些身着白色战袍的将军就是为引起别人注意!
其实,身着白色铠甲不仅能够得到敌人的特殊关照,也能引起皇帝的注意,算是艺高人胆大,富贵险中求。想想也是,在数万大军之中混战,刀劈斧砍,鲜血四溅,人头滚滚,双方杀红了眼,谁还能记得住谁。李世民东征高句丽,薛仁贵作为普通士卒,第一次出场便身着白衣长袍,手持戟枪,腰挎双弓,纵马大呼冲阵,所向无敌,高句丽军望之披靡,让李世民远眺观战,赞不绝口。战后,李世民亲自召见了薛仁贵,并直接提拔为游击将军。后来在安市城受挫后,李世民率军返回长安,念及薛仁贵的骁勇雄健,再次提拔他为右领军中郎将,镇守玄武门,这简直是一步登天呀!
还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白袍将军就是三国大将赵云了,在《三国演义》中,赵云的形象几乎接近于完美,不仅拥有英俊的相貌,高超的武功,一身的胆气,更表现出了义薄云天、忠肝义胆的形象。赵云长坂坡一战名扬天下,当时刘备兵败仓皇出逃,而担任护卫刘备眷属的赵子龙身披银甲白袍,单枪匹马,七次杀进曹军重围,手刃五十多员大将,夺了青釭剑,浴血杀出重围,最终救出幼主刘禅而威震天下。千军万马避白袍,古代白袍将军有多强?强到让你怀疑人生!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朱棣报复建文帝旧臣(朱棣为什么要杀建文旧臣)

诛九族来自于秦商鞅变法之后的“夷三族”。“九族”的包括内容有不同的内容,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仍孙(古时称从本身下数第八世孙为仍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明孝宗并非简单的守成之君,而是政绩斐然

关于明孝宗朱祐樘,明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学者朱国桢曾评价,“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明朝人甚至将其评为“千古一帝”,他不仅政绩卓越,更为难得的是待人极为宽厚仁慈,对百姓如此,对官员同样详情>>

探索古建保护和城市生态和谐相生,呵护北京雨燕在正阳门筑巢——专访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文保专家袁学军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是很多人儿时对燕子的最初印象。而对于“雨燕妈妈”袁学军而言,黑褐色羽毛、胸腹有白色细纹的北京雨燕则倾注了她满满的热爱。身为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的研究人员,袁学军和团队在国内开创性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