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历史,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苏东坡仕途为何难以如愿

来源: 2023-05-08 11:41:00 人气:
字号: 小号| 大号
【内容导读】说起苏东坡大家都知道他是北宋著名的文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一直被后人所追捧。苏东坡也有一颗想在仕途之路功成名就的心,但他的为官生涯却是命运多舛,期间曾多次遭贬,好不容易在宋徽宗时期大赦北还,却在途中病逝。大家一直都在研究苏东坡的文学如何如何,却
说起苏东坡大家都知道他是北宋著名的文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一直被后人所追捧。苏东坡也有一颗想在仕途之路功成名就的心,但他的为官生涯却是命运多舛,期间曾多次遭贬,好不容易在宋徽宗时期大赦北还,却在途中病逝。大家一直都在研究苏东坡的文学如何如何,却忽略了他的为官之道。其实苏东坡也可以在官场上有一番作为,只不过他没有因为名利放弃原则。

一、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苏徐州

自古文人就注重品质的锻炼与修养的提升,这关系到高尚还是卑下,关系到个体的小我在社会上、历史上的地位,“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孔子曾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苏轼(公元1036-1101),字子曕,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诗人与散文家,其词赋与书画造诣也颇高,是四川眉州眉山人,宋仁宗嘉祐进士,其父苏洵与其弟苏辙都是文名显世,一门“三苏”,皆为大家。
宋神宗时,苏轼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被外放到杭州,历知密、徐、湖等州。随后又被劾作诗讪谤朝廷,贬谪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上台,又招回朝中,累迁翰林学士,因与司马光政见不合,又被贬到地方任职,一贬再贬,发配到海南儋州。
宋徽宗即位,慕其人品与才华,被赦免北归,病卒于常州,传世有《苏东坡集》等著作。
苏轼二十二岁时随父苏洵以及弟弟苏辙赴京城礼部进士试。
主考官是当时文坛泰斗欧阳修,一见苏轼的试卷《刑赏忠厚论》,惊讶高才,本想置为第一,又疑此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写,为避嫌取为第二名。接下来复试《春秋》对义,苏轼还是拔得头筹。
欧阳修感慨地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可喜可喜。”称苏轼“学问通博,资识明敏,文采烂然,论议蜂出”。
经欧阳修以及朝中重臣元老韩琦、富弼等重量级人物一致推荐,苏轼一举成功,名满京师,连宋仁宗都十分欣赏他的才干与文章,宋仁宗“初读轼、辙(其弟苏辙)制策”大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欧阳修去世,苏轼无争议地成了文坛盟主,天下的文士皆倾慕之,著名词人秦观拜见苏轼后说:“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苏徐州。”

二、心系黎民百姓

苏轼任地方官期间,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口碑,享有很高的声誉。
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苏轼调任到徐州,刚上任不久,黄河在澶渊的曹村决口,徐州地处下流,洪水奔临徐州城下,高两丈八尺,情况十分危急。
苏轼挺身而出,指挥抗洪抢险。当城墙就将坍塌,人心浮动,有钱的人争相出城避难,苏轼立刻制止,认为“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将出城的富户又劝了回来。
为了抗洪,他亲赴军营,对带兵的将领说:“河将败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感动了将领,带领军队加入修筑东南长堤的行列。
暴雨一直下个不停,城墙几乎被淹没,苏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指挥吏民“分堵以守”,经过七十余天奋战,战胜了洪水,保全了一城百姓的生命财产。当他离任,方圆百里的老百姓流着热泪赶来送行,父老“洗盏拜马前,请寿使君公”,苏轼也感动地哽咽,说出“水来非吾过,去亦非吾功”,这该是怎样的大情怀。
宋哲宗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苏轼在杭州任职时,更是关心民苦民疾,当时适逢大旱,饥荒瘟疫漫延,苏轼奏请朝廷,减免老百姓赋税。
第二年又疏通治理西湖,挖出来的淤泥筑成了一道长堤,将西湖分为里湖与外湖,在长堤上夹植花柳,造桥六座,这就是今日的“苏堤”。因此杭州老百姓十分感激,“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为活着的人所立的祠堂)以报。”
苏轼在职权的范围内尽心尽力为老百姓做事,践行着自己强国富民的主张。
因为苏轼出身于一个较寒微微的小地主家庭,对老百姓的甘苦十分了解,步入官场,出于责任感,努力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他赋诗曰:
崎岖世味皆尝遍,寂寞山栖老渐便。
惟有悯农心尚在,起占云汉更茫然。

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是历朝历代有识之士所具备的。关注时政,提出主张,做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苏轼大半生宦海沉浮,却披肝沥胆,指陈利害,献策进言。
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刚刚步入官场的苏轼,年纪不过二十六岁,就向朝廷进呈策论二十五篇,是有关国计民生与国家方针政策的论文,“所进策论及所答圣问,大扺皆劝仁宗励精庶政,督察百官,果断而力行”。
如厉法禁、抑侥幸、决壅蔽、专任使、较赋役、去奸民、省费用、定军制等等。
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又上呈《思治论》,提出“财之不可丰,兵之不可强,吏之不可择”的“三患”,是“存亡之所从出,而天下之大事也”,“决不可不治”,强调了“卓然有所立”的主张,表达了富国强民的强烈愿望。
宋神宗上台,拜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随后又升任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加大推行新法力度。新法受到以司马光为守的所谓“保守势力”的反对与抵制。
苏轼一生,几乎与王安石变法运动相始终,不可避免地卷入这一历史洪流中,还曾一度被推到风口浪尖上。
苏轼拥有独立的见解,与王安石的新法有很多共同点也有某些方面反对的主张,反对激进,倡导循序渐进。
苏轼与司马光私交甚好,虽然他被归入司马光一派,但政见也存在差异,有分歧。于是,王安石当权排挤打击他,司马光当权也诬陷攻击他,令他难以在朝中立足。
但苏轼无论得势还是失意,在朝还是地方,都心系国家与黎民,表现出独立的人格魅力。

四、君子无“朋”

苏轼一生守正不阿,特立不群,深知正邪不两立,无论是王安石当权还是司马光执政,他都不随波逐流,他在《与杨元素书》中说:“昔之君子,惟荆(指王安石)是师;今之君子,惟温(指司马光)是随。所随不同,其为随一也”,表明这两个人都是君子,但不会任人唯亲,要保持“不随”的个性。
苏轼身正而无所畏惧,“拙于谋身,锐于报国”,赢得后人崇高的评价。
南宋孝宗说苏轼“养其气以刚大,尊所闻而高明”,铮铮铁骨,浩浩丹心,真是我辈学习的道德君子。
苏轼说:“君子不恶人,也不恶于人”,其意是说君子不讨厌别人也不被人讨厌。他正是一个这样的人,胸无城府,率性坦荡,不因个人好恶或恩怨去区分好坏与恩怨,包容与大度。能够不计前嫌,与王安石朝堂上争议,私下十分友善。
当王安石二次罢相退居金陵钟山之麓,苏轼由黄州贬所又转为汝州团练副使,舟经金陵,他特意去拜访王安石,谈文说艺,相互唱和。
苏轼写有《次荆公韵四绝》,其中一首道: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王安石读了,感慨地说:“十年前后我便不厮争”,这该是怎样的君子之风。
王安石变法失败,司马光执政,为了国家大事,苏轼与司马光激烈争论,弄得十分不愉快,而私下里苏轼十分敬慕司马光的人品,欣赏他的才德。
孟子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也就是说穷困不失去大义,得意不离开道德,今天依旧焕发着活力。
苏轼一生,十分推崇陶渊明洁身自好的品质与操守,曾经写下“只渊明,是前生”的话,可见他们拥有共同精神追求与高尚的品质。
苏轼歌曰:
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
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朱棣报复建文帝旧臣(朱棣为什么要杀建文旧臣)

诛九族来自于秦商鞅变法之后的“夷三族”。“九族”的包括内容有不同的内容,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仍孙(古时称从本身下数第八世孙为仍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明孝宗并非简单的守成之君,而是政绩斐然

关于明孝宗朱祐樘,明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学者朱国桢曾评价,“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明朝人甚至将其评为“千古一帝”,他不仅政绩卓越,更为难得的是待人极为宽厚仁慈,对百姓如此,对官员同样详情>>

探索古建保护和城市生态和谐相生,呵护北京雨燕在正阳门筑巢——专访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文保专家袁学军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是很多人儿时对燕子的最初印象。而对于“雨燕妈妈”袁学军而言,黑褐色羽毛、胸腹有白色细纹的北京雨燕则倾注了她满满的热爱。身为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的研究人员,袁学军和团队在国内开创性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