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朱由检是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打北京,随后攻破了紫禁城。在第十九日,崇祯绝望地爬上煤山,在一棵歪脖子树下上吊,终年34岁。明朝也宣告灭亡。
而崇祯帝的尸体并没有被丢到荒野,也没有受到屈辱。他最终被安葬在皇陵中。让崇祯帝保有最后尊严的,正是让他走投无路的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这是为什么呢?
李自成进京后,在煤山发现了崇祯帝的尸体。如何处理好崇祯的尸骨,成了进京后李自成的头等大事。古代帝王即位后,都会建造陵墓。不过,崇祯帝生前忙于朝务,无暇修建他的陵墓,所以对于李自成来说,葬在哪里、如何葬,这是个大问题。
李自成一毛不拔,崇祯帝的丧葬费银两不足,承办的官员只好向百姓募捐。但捐出的银子屈指可数,崇祯只能草草安葬。于是李自成命令把田贵妃墓挖一个洞,直接把崇祯的棺材塞了进去,把崇祯帝埋在了田贵妃的墓里。所以崇祯帝当初并没有自己的陵墓和地宫。但身为亡国之君,能够入土为安,与先祖团聚,已经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了。
不久,吴三桂率清兵攻打京城。他的起兵口号是为崇祯帝报仇。而且,就连关外的满族王朝,也认同为崇祯帝报仇的口号。还将崇祯皇帝上吊的那棵歪脖子树称之为罪槐。
满清入宫后,明朝在南方仍有一定的统治基础,加上百姓对这位亡国之君感到同情,所以满朝为了收买人心,拉拢前朝大臣和长老,缓和满汉矛盾,凝聚民心。因此,顺治帝决定以皇帝的礼遇,重新埋葬崇祯。
之后,清政府扩建田妃墓,正式定名为思陵,并命全国哀悼三天。顺治十六年,随着扩建的完成,思陵彻底完工。此时,崇祯帝才算葬于明十三陵之中。思陵与十二陵相比之下,规模虽然小了很多,但对崇祯来说,也算仁至义尽了。
其实,客观地说,崇祯是个勤政的皇帝。他志存高远,力争当政,凡事都要靠自己。但奈何他生不逢时,前几任皇帝留下的祸患太多,积重难返。不过,崇祯帝虽以死殉国,却真正做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在曹氏父子中,曹丕应该是最难把握的一位。与才华横溢而又命运乖蹇的弟弟曹植相比,曹丕似乎显得才华不足却吉星高照;与世人皆知的“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父亲曹操相比,曹丕的人格似乎并不那么容易定义。而曹丕人格难以定义的主要原因是后人对其人格详情>>
1951年11月毛泽东为蔡协民烈士遗像题词1929年7月,性情耿直,甘愿为理想,为革命牺牲一切,对党忠心耿耿的红四军政治部主任蔡协民(1901—1934,湖南华容人,1925年入党)携妻子曾志由军队转入福建,领导福建的地方斗争。1931年5月由于叛详情>>
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帝给他写一道圣谕,其文字犹如一封表“忠心”的肉麻书信,大家不妨来读上一读:“你此番心行,朕实不知如何疼你,方有颜对天地神明也。正当西宁危急之时,……尔等此用心爱我处,朕详情>>
东胡还有一群人被匈奴冒顿打败后,跑到了鲜卑山,他们就是后来的鲜卑族,鲜卑也曾强大一时,在南北朝时陆续建立了五个政权,鲜卑族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下期接着说。峭王苏仆延说到峭王还要讲到牵招,牵招本是袁尚手下,曹操北征袁尚,袁尚失利后,由于各种原因牵招转投曹操,详情>>
中古时期,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死后,他生平的经历,主要是他做官的情况和婚姻的情况,会刻在一个方方正正的石头上,然后埋在他的墓里面。最近二三十年来,我们发现了大概五千多方唐朝的墓志。现在能够看到的唐朝墓志总量,已经到了一万多方,可以说它包含的信息已经大大超过了两唐详情>>
大家好,这里是故宫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甘罗的故事,欢迎关注哦。甘罗一定是死于“站错队”,而且大概率是死于20岁之前。甘罗一举成名,靠的就是12岁出使赵国,用计让秦国得到了十几座城池。此时秦王政也刚刚15岁,还没有亲政。我们要理解甘详情>>
诛九族来自于秦商鞅变法之后的“夷三族”。“九族”的包括内容有不同的内容,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仍孙(古时称从本身下数第八世孙为仍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在曹氏父子中,曹丕应该是最难把握的一位。与才华横溢而又命运乖蹇的弟弟曹植相比,曹丕似乎显得才华不足却吉星高照;与世人皆知的“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父亲曹操相比,曹丕的人格似乎并不那么容易定义。而曹丕人格难以定义的主要原因是后人对其人格详情>>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是很多人儿时对燕子的最初印象。而对于“雨燕妈妈”袁学军而言,黑褐色羽毛、胸腹有白色细纹的北京雨燕则倾注了她满满的热爱。身为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的研究人员,袁学军和团队在国内开创性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