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宠爱郑贵妃,疼爱郑贵妃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一心想废长立幼,由此展开了和朝臣长达十五年的国本之争。那么按照明朝的祖宗规矩,立嫡立长,只要明神宗废后将郑贵妃立为皇后不就行了吗?再说,这种废后另立的事情,明神宗之前的明朝皇帝又不是没人干过。那明神宗就不能为了自己心爱的郑贵妃,把王喜姐废了吗?但是终其一生,明神宗都没废后?这是为何呢?
史书上对王喜姐的描述,并不像胡皇后那样贤德。王喜姐也多病,也无子,而且王喜姐还苛待下人,被王喜姐杖杀的宫人多达百人。这样一个并不是毫无瑕疵的皇后,是怎么在皇帝宠爱郑贵妃,宫中两位妃子皆有子嗣的情况下,稳坐后位四十年的?
先说明神宗废后另立的可行性有多大。
王喜姐是明神宗的发妻,在明神宗与王喜姐大婚之前,他受到了李太后严格的教育。为了不让明神宗小小年纪就沾染女色,李太后与明神宗同屋而住了十几年。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即便明神宗已经做了皇帝,他还是从心里怕李太后。废后这件事,李太后不点头就不行。
长子朱常洛是王恭妃所出,王恭妃之前是李太后身边的宫女。母凭子贵,这个道理放在郑贵妃身上行得通,放在王恭妃身上也行得通。即便明神宗非常不喜欢王恭妃,对她尽是冷待,但是王恭妃生了皇长子就是事实。
所以,一旦明神宗说要废后另立,王恭妃有长子,又有李太后的支持,做皇后的可能性更大。
在长达十五年的国本之争中,其实明神宗从来没有明确表示过他想让朱常洵做太子,只是一群文官看到郑贵妃的地位水涨船高,再加上外界的流言说皇帝已经答应了郑贵妃。这才不依不饶的一定要皇帝尽早册立朱常洛为太子。
而明神宗给出过的不想早立太子的理由有以下几个:
朱常洛还小,身体又弱,想等他长大了身体强健了再说;历朝早立太子之后,太子都容易早夭或者因政见不同父子反目,反而晚立太子的,太子能平安长大顺利继位。从这种趋势看,不应当早立太子;皇后王喜姐尚且年轻,虽然现在无子但并不是不能生育了,现在你们要立朱常洛为太子,等皇后有了嫡子该当如何?是废了朱常洛还是怎么着?
都别找贵妃的事了,贵妃都跪求好几次早早地立朱常洛为太子吧,别让外界揣测她了。我宠爱她也只是因为她伺候的周到谨慎,每到一宫都随侍身边,我没说非要立朱常洵为太子啊!这些话,十五年里明神宗向朝臣解释几百遍了,可就是没有一个人听啊!
从明神宗的话中也可以知道,他给大臣不立太子的理由就是还等着王喜姐给她生个孩子呢,那他怎么可能废后。
再说王喜姐本人,虽然对待下人严苛,但是她侍奉李太后很周到,讨得了李太后的欢心。史书上记载,王喜姐还经常陪明神宗处理政务,奏折明神宗都让王喜姐随便看。王喜姐有时会对朝政提出一些看法,明神宗也都听从。王喜姐还会规劝皇帝处理朝政,亲贤远佞,所以朝野上下也没有几个人说王喜姐不好。
毕竟是发妻,明神宗对王喜姐还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即便王喜姐无子,他们两人却有一个公主。孩子是父母之间的润滑剂,更何况公主又不会牵扯到国本之争,不会让明神宗看见了就头疼。明神宗本身子嗣又不多,看在公主的面子上也不会废后。
相反,对郑贵妃,明神宗的感情可能也只是因为郑贵妃“朝夕间勤勉侍奉”,逐渐离不开郑贵妃的服侍,要说真爱还差点意思。
再者,面对这样一个还有感情,本身有没有什么大错的皇后,明神宗从小受李太后的严格教育,他自己就做不出来废后的事。综合种种原因,王喜姐才能稳坐后位四十年。
明神宗一心想要立郑贵妃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所以才跟朝臣对抗十五年,不能如愿后更是转身进了后宫开始不上朝。这件事情结果是对的,但是起因和过程都是错的。这个起因本身就是文官集团为了上表请求立朱常洛为太子,与皇帝对抗找的一个借口。皇帝不答应,他们就天天上谏,被贬官被廷杖被流放都行,这样还更能显示出自己的忠君爱国来。
至于明神宗三十年不上朝,则是因为明神宗身体不行了。腿脚有残疾,这一点不光明神宗自己在奏章里向臣子解释可以证明,明神宗的墓里它的尸骨也能证明。然而文官集团为了标榜自己,抬高自己,直接将郑贵妃打造成一个妖妃祸国的形象,将明神宗打造成一个昏君庸君的形象。但凡明神宗能有点朱棣、朱瞻基,再不然他爷爷嘉靖皇帝的手段,这群大臣也不敢这么放肆。
说起清朝的雍正皇帝世人对他的评价有好也有坏,雍正是一位勇于革新勤于理政的杰出政治家,我们一起来看看雍正帝在位期间的对外政策都有哪些吧!雍正帝的海禁政策开始严格执行海禁,后来考虑到闽福百姓生计困难,同意适当开禁;雍正二年降旨准广东人移民台湾。但对外洋回来的人民仍详情>>
蒙古族康熙三十年(1691年)夏,康熙同喀尔喀与内蒙古的王公们会聚于多伦诺尔,史称“多伦会盟”。此次会盟标志着喀尔喀三部归顺清朝,康熙后来表示:“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58],又言:“蒙古部落,三皇不治,五详情>>
康熙对西方文化也感兴趣,向来华传教士学习代数、几何、天文、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并颇有著述。有学者指出,有才华的传教士被皇帝欣赏和重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被推崇和应用。而在民间,民人与西方传教士能够互相交游,西学在社会中得以自由传播,亦指出分别由康乾敕辑的丛书—详情>>
宋朝一共出现了九位太后十次垂帘听政。两宋共有十九位皇帝,可以看出,这个太后垂帘听政比例还是非常高的,那么,这9位太后垂帘听政的宋朝,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需要太后现身垂帘听政?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第1位刘娥太后。她是宋真宗赵恒的第三任皇后了,宋仁宗登基时详情>>
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一行(公元673年~公元727年),唐朝僧人。中国唐朝著名天文学家和释学家,本名张遂,魏州昌乐(今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人。谥号“大慧禅师”。一行少聪敏,博览经史,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时道士尹崇博学先达,素详情>>
按照一般的理解,像世宗、世祖这种庙号都带有世系转移的意思。像元世祖、明世宗都是。然而为何雍正也叫世宗?他明明应该比较忌讳这个话题,乾隆个父亲雍正定这世宗的庙号,到底是怎么想的?有一种看法认为雍正这个世宗是康熙末期夺位斗争的延续,康熙原来有太子,而且是嫡长子,两详情>>
宋仁宗赵祯,是宋朝的第四位皇帝,曾被赞曰:“为人君,止于仁”。让人捉摸不透的是,这样一位对人宽厚和善的皇帝,年轻的时候却在盛怒之下废了皇后郭氏。那么,宋仁宗废后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开启探讨宋仁宗怒废郭皇后的历史真相之旅吧。皇帝废后详情>>
宋仁宗赵祯(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赵恒第六子,宋仁宗母为李宸妃。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全谥为“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详情>>
诛九族来自于秦商鞅变法之后的“夷三族”。“九族”的包括内容有不同的内容,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仍孙(古时称从本身下数第八世孙为仍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蒙古族康熙三十年(1691年)夏,康熙同喀尔喀与内蒙古的王公们会聚于多伦诺尔,史称“多伦会盟”。此次会盟标志着喀尔喀三部归顺清朝,康熙后来表示:“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58],又言:“蒙古部落,三皇不治,五详情>>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是很多人儿时对燕子的最初印象。而对于“雨燕妈妈”袁学军而言,黑褐色羽毛、胸腹有白色细纹的北京雨燕则倾注了她满满的热爱。身为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的研究人员,袁学军和团队在国内开创性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