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中关于刘邦的高祖传几乎全部取材于《史记》,且绝大部分取自《史记·高祖本纪》,另有一小部分也是综合《史记·项羽本纪》及其它篇目得来,文字情节多所雷同,只有个别处稍作改动。这里的例子甚多,故不详细列举。也因为这种取法,《汉书》对于刘邦的写法基本还是做到了史家的秉笔直书,既不虚美,也不隐恶,既正面表现了刘邦统一天下的功绩,也毫不隐讳地表现了刘邦为人的泼皮无赖、刻薄寡思、老于世故等恶劣品质。而细读两书中关于刘邦部分全文,还是能发现许多不同之处,主要记列如下几点:
第一是题目的不同。《史记》中的传记题目是《高祖本纪》,汉书中的题目是《高祖纪》。这看一去似乎并无特别之处,而实际上关系到了纪传体例的问题。“本纪”是由司马迁开创的一种纪传体例,是用来纪传天子或权势功绩比于天下的文体。
在《史记》中,“本纪”并不是只记天子的,项羽、吕后皆不是天子,而司马迁却以“本纪”传之。《秦本纪》的很大部分写的都是秦嬴政未统一天下之前的事。然而无论项羽、吕后还是未统一天下前的秦嬴政,都是权比天子,掌管天下之势的。以“本纪”传之,取其“天下权之所在,而其人系天下之本”,故谓之“本纪”也。后人宗司马迁之史法,以君为“本纪”,臣为“列传”,颇有大功于天下者为“世家”,以此而成为通例。
《汉书》中所有君王传纪都只单取了一个“纪”字。颜师古说:“纪,理也,统理众事而系之于年月者也。”诚如颜说的话,比“本纪”是要少很多内涵的。虽则并不防碍理解,但“纪”比起“本纪”二字来,似乎仍有一些缺憾。
第二是在篇幅安排上,显然《汉书》比《史记》更想突出刘邦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性,用了上下两卷的篇幅,这是《汉书》中其他帝王都没有的待遇。虽然《汉书》中的某些“表”、“志”也采用了上下两卷的篇幅,但由于与《高祖纪》所记的内容大异趣旨,故不能相提并论。而《史记》中并没有给刘邦这样的特殊待遇,同所有的传文一样,都是一卷记之。
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史记》属于通史,作者是站在亘古自今的整个历史的高度来考查历史人物,虽然对这些人物也充满了鲜明的爱憎感情,但司马迁还是以客观公平的态度来记述他们,不因其爱憎好恶而擅作添减。而《汉书》是一部断代史,班固的眼光主要专注于汉代以降的历史,较于司马迁无疑是狭窄的。由于刘邦开汉一代基业,这一功绩远非其后世子孙能及,所以班固以上下两篇的篇幅记述他,突出其后无来者的历
第三,《史记》与《汉书》中对于高祖刘邦的称谓和态度多有不同。称谓上,从开篇至于始皇帝东游以压东南天子之气一段,两篇中称谓完全一致,此后司马迁便直呼高祖为“刘季”,亦即白话的刘三,到刘邦起事于沛后,方称其为“沛公”。而班固则避改《史记》中“刘季”为“高祖”,起事后亦称之“沛公”,避讳之甚,诚惶诚恐。至于刘邦被项羽王于汉中,两书均称之“汉王”,刘邦得天下后,亦均称之“高祖”或“上”。从称谓的细微差别,一方面能看到司马迁与班固对于刘邦的好恶态度,对于两位史家的性情和历史姿态亦可有管豹之得了。
第四,总体上看,《汉书》中的《高祖纪》既在篇幅上要比《史记》的《高祖本纪》长,掌握的历史资料自然也更加具体详实。在《汉书》中,多有对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乃至天象更为详尽的记述。如项梁死后,《汉书》便比《史记》多了“时连雨自七月至九月”一句。刘邦兵败于项羽,独于滕公车出成皋玉门,诈称使者夺韩信军后,《汉书》又比《史记》多了句“秋七月,有星孛于大角”,诸如此类全篇不下二十余处,故此不一一举例。这可以说明的是,《汉书》在充分占有了《史记》的历史资料后,并非一味照搬,而是继续对当时其他历史记载和资料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弥其疏漏,补其不足,班固的著述还是下了极深的功夫的。
最后是论赞的不同,《高祖本纪》的最后,太史公的论赞由夏、商、周政之长短病敝始,提出了自己“三王之道苦循环,终而宴始”的历史观点,进而找到了汉之所以灭秦而兴的原因,亦即秦政不改周之文敝,“反酷刑法”,而汉能承敝易变,废苛法,与民休养生息。这是一种进步的历史唯物的观点,司马光是深谙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依照这一规律来看待国家的兴亡更替的。
而《汉书》中,班固先是不厌其烦地追证刘氏的谱系封国,得出“汉帝本系,出自唐尧,降及于周,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丰公,盖太上皇父这样无关宏旨”的谱系结论。进而又推论“汉承尧运,德祚已盛,断蛇著符,旗帜上赤,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的荒诞结论,体现了班固落后的唯心史观,他还困溺于邹衍的阴阳五行中而未能跳脱出来。而从两个论赞和表现的结论看,司马迁与班固两位的史德、史笔先可不论,而作为伟大史家最重要的“史识”已分高下,趴在大汉遗尘里诚惶诚恐的班固与历史时空中自由穿梭的司马迁的距离,决不仅仅是一二百年。
薛崇简,字崇简,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县)人。唐朝外戚大臣,镇国太平公主与太常卿薛绍次子。初以母位,封位郢国公,拜太中大夫、司礼丞,转赞善大夫、尚辇奉御、卫尉少卿,迁封银青光禄大夫、燕国公。景龙四年(710年),参与唐隆政变,拥立唐睿宗即位,封上柱国、立节郡王,详情>>
我们都知道陆游是南宋著名诗人,我们在上学的时候肯定都学过陆游的诗。陆游生于北宋灭亡前夕,因为年少深受爱国思想教育,所以陆游长大后一直想为国效力。但陆游的仕途之路却称不上顺利,期间更是一度五起五落,令人无何奈何。宋高宗时期,陆游曾参加礼部考试,但秦桧不喜欢陆游所详情>>
刘邦晚年宠爱戚姬及其子赵王刘如意,疏远吕后,几次想废黜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而立刘如意。但因张良、叔孙通等大臣皆反对,只得作罢。为了皇权的巩固,刘邦费尽心机。本来他年事已高大,在平定英布叛乱时又中了箭伤,到了长安后,病势日益沉重。吕后找来名医,刘邦问他病情,医生说详情>>
汉高祖刘邦本是一个“父弃兄嫌”的农村浪荡子,但在秦末中,刘邦以一介布衣身份,手持三尺宝剑,诛灭暴秦,打败兵多将广、勇武过人且独压群雄的项羽,开创大汉四百多年的基业。刘邦认为自己的成功是由于善用张良、萧何和韩信这三杰,才夺取的天下。那刘邦到底又靠什么让天下英杰,详情>>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驾崩,太子刘辩登基,何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何进想趁灵帝驾崩、宦官失势之机诛灭十常侍,但没有取得何太后的支持。于是何进采纳袁绍的建议,不听曹操和陈琳的劝谏,便征召停留在河东郡的董卓率其部众进京,以便于胁迫何太后同意诛杀宦官。董卓尚未抵详情>>
一说起苏轼,大家对他的第一印象几乎是活跃在“被贬”的路途中,他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总之,苏轼的仕途之路可以说走得是非常的艰辛。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苏轼的确是历史上的一个大文豪,而成就他的,便是他这样艰辛的仕途之路。如果没有被贬,那么他在文学上的成就,详情>>
刘邦手下大将分三类:运筹帷幄型、后勤保障、前线指挥型,所以刘邦自己说:治国不如萧何、出谋策划不如张良、带兵打仗不如韩信,但由于刘邦能够有效使用这三个大将,所以能得天下。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刘邦手下的大将都有哪些人吧!张良:汉初三杰之一。最终被吕后胁迫,留了下来。详情>>
刘邦出生的神话,应该是司马迁在当地采访时听来的民间传说。但我们今天不谈真假,我们来看看刘邦出生都有哪些异像吧!刘邦原来叫刘季,母亲刘媪去世得早,有人说是死于刘季起兵反秦的时候,我想是还要早得多,因为《史记》和《汉书》在秦末之乱的事情中完全没有提到她。高帝五年,详情>>
日本正在1931收动了震动齐国的九一八事情,占据了我国东三省。又正在1937年收动七七事情,占据华北。以后又一步步鲸吞我国国土,强制人民当局从北京迁皆重庆,正在最危机的闭头上海、喷鼻港等主要乡市皆降进日寇脚中。我国国民经由十四年的奋力抗战才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我们都知道陆游是南宋著名诗人,我们在上学的时候肯定都学过陆游的诗。陆游生于北宋灭亡前夕,因为年少深受爱国思想教育,所以陆游长大后一直想为国效力。但陆游的仕途之路却称不上顺利,期间更是一度五起五落,令人无何奈何。宋高宗时期,陆游曾参加礼部考试,但秦桧不喜欢陆游所详情>>
1、梁红玉 是南宋爱国将领韩世忠的妻子,当年韩世忠将金国四太子金兀术围困在黄天荡,她亲自擂鼓为将士助威,最终宋军大胜,金兀术狼狈逃走。2、穆桂英挂帅——北宋年间,宋辽征战,穆桂英代父出征。 边疆战事吃紧,六郎被陷敌营,桂英被逼应战,并且战胜详情>>